三張過境香港機場時所拍攝的相片
上海春季藝術沙龍07 上海再見
■ 2007 年 4 月 20 日
老樣子,四個人約好一起吃早餐。餐桌前聚著聊, Vincent 和 Jing 才知道我昨天一整天有如電影情節般的 搞笑外灘遭遇(簡稱「搞笑外遇」)。
Vincent 笑得最大聲,還一直反覆問著:「你真的向那些雛妓說你沒錢?」
「廢話,我是真的沒錢啊!」
「那她們有什麼反應?」
「當然不相信,然後賴著不走,我花很多時間才把她們一一趕走。」
「但你一直不知道他們是“妓女”?」
「就是不知道啊!否則就不會在街上當眾和她們說那麼多話!」
Vincent 搶著接下去:「所以若你有錢,就會“私下”和她們“說話”了!」然後笑得很邪惡。
正當他頻頻數落我時,也婉惜自己錯失良機,沒能現場看到那些年輕貌美的雛妓。只要是美女, Vincent 都有興趣。之前聽我描述台灣「檳榔西施」只穿薄紗賣檳榔時,他就認定台灣是亞洲最適合自助旅行的國家,讓我頗擔心他來台灣會變成一位「喜嚼檳榔的比利時人」,成天到處買檳榔。
想著,腦海就呈現一幅 Vincent 嚼著檳榔,滿口通紅,手比「V」字的搞笑模樣。
另外要再補充的是,我明明記得向 Vincent 說的是「妓女(prostitute)」這個單字,但不便說得太大聲,只輕聲含混帶過, Vincent 聽懂了,但 Jing 沒聽清楚,以為我說的是「基督徒(Christian)」,所以始終弄不懂「麵包」和基督徒有什麼關係。彼此雞同鴨講了半天,她才知道是她聽錯單字。不過 Vincent 說,在歐洲某些地方「妓女」和「基督徒」是同義字,因為他們都講求“博愛”。
Jing 立刻補充,在中國不管什麼地方「妓女」和「佛教徒」絕對不會是同義字。
Vincent 則反駁:「是嗎?中國不是常常copy歐洲的東西!」
「例如什麼?」我好奇追問。
「當初中國就是要學比利時建造一座『原子球紀念館(Atomium)』,於是偷偷派人到布魯塞爾拍攝相片,結果霧太大,只拍到九顆金屬球中的三顆,所以建造出來的『東方明珠塔』就只有三顆。』冷面笑匠 Vincent 徐徐說完, Jing 、小風和我立刻一陣爆笑。
早餐就在這場「雛妓與檳榔」及「原子球紀念館與東方明珠塔」的對話中結束。
這是瑪莉比薩拍攝的原子球紀念館(Atomium),非常珍貴,我特地向Jing要的,其他網站應該看不到。
■ 閱讀
早上沒跟他們去展場,因為我身上沒人民幣,得去銀行換錢。
這次知道哪家銀行不用排隊了,很快就換完錢,但沒想要直接回展場去,於是找處公園坐著享受輕風與暖陽,順便把帶來那本沉善增寫的《上海人》讀完。其中幾段較有趣的文字節錄如下:
1.上海第一可觀的仍是人,因為上海的一切景觀都是人工的產物。
2.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無論走到哪兒都能找到一些名勝古蹟。一塊光溜溜的大青石也卜許漢高祖在上面打過盹,一條涓涓細流沒準楊貴妃在那兒洗過臉。據說西安、太原,尋常百姓家捧出個喝白開水的瓷碗,也可能有千兒八百年的歷史;「秦半兩」錢被小孩子隨便仍著玩。而此刻我腳下的上海市區這塊寸金之地,據考證,一千幾百年前還在海底下。
3.一個成熟的上海人,不喜歡出風頭,圖虛名,而喜歡撈實惠。
4.上海話是個了不得的文化現象,它是近百年來,中國近千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從幾億發展至十幾億的人口中,唯一新生成的方言。
5.五方雜處、眾商雲集的大都市,也可能產生新的方言,如上海話,但歷朝歷代的大都市沒有生出一種新方言來的也多的是。上海話得以產生的一個直接原因似乎是鴉片戰爭後上海被開闢為通商口岸,但同時被闢為通商口岸的還有廣州、福州、廈門、寧波,而香港則更是被割讓為英國殖民地,為何其他幾處未能產生新的方言呢?
6.上海話,作為一種迄今最後形成的方言,它的語詞與表達方式相對來說不夠豐富。這種久缺,造成了也許唯上海話獨有的景觀,語詞與表達方式的多義性。
7.常有人說上海人好看熱烈,善於討價還價,還有欺生的毛病。其他例如生性快活隨和,喜歡耍小聰明或來點小小的惡作劇;崇尚智慧謀略,相信柔能克剛;交友不以豪爽見長,而以善解人意為勝;遇事少衝動,多權衡;輕莽撞,重堅韌;曲裡求直,淡中見奇;講究心靈的自由,憚於矻矻的琢磨;對新鮮事趨之若鶩,傳傳統卻缺乏衛道的熱忱……
8.北京人玩深沉,廣州人愛瀟灑,上海人想兼而有之,兼容並蓄,結果呢?落得個「精明」。交融南北文化那麼容易嗎?為此背個「精明」的名聲,代價也不算太大。
9.上海人「精明」的帽子一戴多年,到最新幾年,不僅沒有摘去,反而被加上一道箍,變成「精明而不高明」。
10.如今的上海人,似乎普遍地染上了一種同情弱者的情緒,有時甚至到了是非不分的程度。
11.上海人很講面子的,有時愛面子甚於生命,遑論實惠了。
12.上海人只重外表、只重衣衫的壞習慣,流弊一直至今。
13.所以看到上海人在市場上討價還價,在獎金分配上斤斤計較,在計畫行事時反覆盤算,以為上海人性格的第一特點是講實惠,其實是被假象迷惑了。上海人第一是講面子,優點弱點均甚於此。
14.上海人羨慕人發財,但不敬重暴發戶,敬重的是真有本事的人。
15.上海人長期在計畫經濟體制下謀生,已經喪失了二三十年代的開拓、冒險精神。上海人沒有老闆意識,安於當好伙計。
16.在一般上海人的心目中,白領階級是最理想的職業。
旅行時能一個人閒適地在公園裡閱讀,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
■ 瑣事
中午才回展場去, Vincent 問我怎麼現在才來?
我假裝疲憊地回答:「上午去銀行換錢,你知道的,在上海銀行換錢很累人,要排隊排很久……很久。」
Vincent 當然知道要配合我起哄,表示自己能理解在上海去“銀行換錢”是需要耐心和體力的,還故意安慰我:「你一定累壞了」,然後體貼地邀我和小風去吃午餐。我們只在展場的飲食部吃些沙拉及三明治,但價格比外頭的日本料理還貴,真是誇張。
下午我就留在展場進行最後的巡禮,真的很喜歡這種藝術展,何況又有友人遠來參展,感覺更特殊。
這是我們的展覽的攤位
Jing 端了一杯飲料,要請畫裡的人喝。
三點多, Vincent 主動找我,說想出去逛逛。我明天要回台灣,這老小孩肯定又捨不得了, Jing 也知道 Vincent 的心情,就叫我帶他出去散心。
翻了幾頁上海旅遊書,決定搭計程車去宋慶齡故居參觀。
Vincent 說要先下樓抽菸,我則帶 Jing 去看一幅「貓」的畫作再下去和他會合。
等我下樓, Vincent 正和一位英文流利的中國男孩聊得不亦樂乎。那位男孩出生在非洲的賴比瑞亞,後來當地動亂全家遷居東歐,前後住過不少國家,因為父親發明治療性功能異常的藥,所以賺了不少錢。回到上海已經五年,不過他的“母語”仍是英文,中文還不太會說。問他對上海的印象如何,一派洋式作風地說,上海女孩很開放,見幾次面就敢和你“發生關係”。對這番見解,我覺得應該只是特例。他又高又帥又有錢,別說上海,在台北、香港、北京、新加坡肯定都有女孩倒貼追他!這不禁讓我想起昨天的「麵包少女」事件,看來我這種「徐郎半老」的貨色只有麵包少女感興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麵包少女」還楚楚動人,比起 Vincent 垂涎的台灣「檳榔西施」要“居家”多了。這樣的聯想雖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人要知足才會常樂,多作白日夢有益健康。
好吧!出發去宋慶齡故居了。
途中 Vincent 看到一家咖啡館就決定要喝咖啡,歐洲人總是隨興又懂得享受生活。於是陪他到店裡耗著,亂聊一些雜事,結果再去宋慶齡故居時,已經超過開放時間,不准遊客入內。
被拒門外, Vincent 很不爽地對著門口的衛兵作鬼臉,我趕快把他拉走.以免兩人都被捉去警察局。
六點鐘搭計程車回來,一事無成。
等到我下樓來,Vincent 正和一位英文流利的中國男孩聊得不亦樂乎。
■ 上海再見
回來後, Jing 說今晚幾位上海藝術家要請 Vincent 吃飯,大家同去共襄盛舉。
我一向不喜社交當然不肯去,何況不管到哪個國家,回家的前一夜我絕對不安排活動,只想好好休息。我不去, Vincent 及小風也跟著推說不想去。這下糟糕了,對那些上海藝術家如何交待?費了些口舌才把他們三個勸出門,我自己則回去沖澡,打算走路到附近的家樂福買些東西,吃完晚餐再回來打包行李。
他們聊到凌晨一點才回來,我早已入睡。
隔天(4月21日)仍一起吃早餐,之後他們前往會場進行最後一天的展覽,我則先回台灣。
這次倒沒什麼離別的氣氛,因為 Vincent 及 Jing 知道我六月就會去比利時。
結果整個2007年,陰錯陽差地,我沒再去比利時。
當時回台灣後忙著洽談新書,等到合約下來,整個夏季就耗在書桌前寫稿。
十月份訂了機票,打算先到比利時, Vincent 要帶我和 Jing 去「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他以前的女朋友是摩洛哥人,對那裡很熟。結果我在台灣無法取得摩洛哥簽證,除非親自到日本辦理,只好放棄。
十一月 Jing 再回上海參加畫展, Vincent 留在比利時,少了 Jing 我自然不會想過去。2008年一月“瑪莉比薩”飛到上海和 Jing 會合,一起去印度打禪七。三月初 Jing 才回比利時,問我要不要過去?我只回答:「總統大選前不離開台灣。」
於是從去年四月至今,我們這群「搞笑一族」就陰錯陽差沒再碰面。離開上海前和 Vincent 的最後對話是,他問我昨夜在家樂福買了什麼?我說買了一組多功能的吹泡泡機要送給我老弟的小孩。
「吹泡泡機有什麼好玩的?」 Vincent 好奇問著。
「當然好玩,可調配一罐墨汁加洗衣粉的汁液,跑到天橋上吹黑色泡泡,讓行人沾到都變成烏黑花豹。」
Vincent 瞪大眼睛:「你在台灣都這樣玩嗎?」
「當然不敢,我打算等一下在往機場的路上,找座鬧區的天橋吹墨汁泡泡。」
Vincent 大笑:「我想明天報紙會大幅刊登,台灣入侵中國,數百名行人遭到攻擊,身上多處沾滿墨汁泡沬。」
哎!這趟上海搞笑之旅,還真的不是普通搞笑呢。
去機場,搭乘上海磁浮列車時所拍攝的相片。(當時的時速約 430 公里)
延 伸 閱 讀 「上海春季藝術沙龍 」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P.S. 關於Vincent、Jing和我三個人的旅遊故事,請參考「波蘭」及「歐洲2006」系列遊記。
延伸閱讀「 攜手去波蘭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攜手去波蘭03 走!去華沙博物館,享受一段「虛擲光陰」的幸福
延伸閱讀「 2006歐遊雜記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