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自由行。比利時旅遊篇
【節錄】號稱「歐洲戰場」的比利時,地處德國、荷蘭、法國三大強國之交,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雖然戰亂連綿,讓比利時有著坎坷辛酸的歷史,但也因此成就今日的重要政經地位。 - -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網頁
■ Shin的筆記 (1)
今天是2006年6月24日,來比利時的第四天。
9:08AM起床,Vincent和Jing還在睡。
浴室有片玻璃牆,不習慣讓身體出現在“透明”空間裏,
趁沒人起床,先洗澡去。
Vincent醒來就出門買麵包。
只要有麵包,歐洲人的早餐就可解決,連爐火都不必動用,真好。
十點多,我和Vincent開始吃早餐,邊吃邊聊。
聊得多,吃得少。
一張廣告海報,那小孩好可愛。
■ Shin的筆記 (2)
吃到一半,Vincent拉我去看他那只高科技的溫度計。
在室內的,是小巧如鬧鐘般的電子儀表,
連線到室外的是精密的感應器,甚至能接收衛星資料。
它可顯示準確的室內及室外溫度、濕度、風向及風速,
甚至可預測下雨的機率。
「怎麼可能,預測下雨的機率?」我驚訝地問著
Vincent說,透過衛星接收雲層的資料後,
微處理器就可算出當天下雨的機率。
Vincent娓娓解釋著,並觀察溫度計上的降雨機率。
「才5%」,真是出遊的好天氣,於是他臉上一朵燦爛笑容綻放如陽光。
我要說的是,天氣對住在布魯塞爾的人來說是重要的。
天氣好,心情就好。
所以他們用高科技來預測一天的「心情」。
【節錄】比利時的面積只有三萬平方公里,比台灣還小;平均高度160公尺,和荷蘭一樣是個低地國家,只有東南部地勢略高。拜溫帶海洋氣候及暖流所賜,較其他歐陸國家溫暖潮濕,冬天降雪少,但全年多雨,旅行時宜攜帶雨具。- -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網頁
■ Shin的筆記 (3)
早餐除了麵包外,
冰箱一拿,就是滿桌的起司、奶油、火腿、培根、果醬、麥片……
Vincent泡一杯綠茶,我喝鮮奶。
問他為何不喝咖啡?
這是當時Vincent述說的「個人咖啡飲用」原則:
1.在家喝綠茶,因為較健康,而且家裏有高檔進口綠茶。
2.出門在外,就喝咖啡,因為好茶難覓。
3.但搭機時寧願喝茶,飛機上提供的咖啡糟透了。
■ Shin的筆記 (4)
十二點鐘,Vincent把Jing叫醒,一起吃早餐。
而我們兩個已先吃了一個多小時了,
在歐洲,吃早餐比聽歌劇還悠閒。
此時的背景音樂是何訓田的「波羅蜜多」,
三個人的話題也圍著音樂打轉。
Jing什麼都不吃,只想喝柳橙汁,
於是現榨了三杯新鮮orange juice,我們一人一杯。
落地窗外,陽光正如柳橙汁般 - - 色彩亮麗,
這種天氣,不出遊,是會遭天譴的,我這麼想著。
所以,
Vincent決定帶我去比利時最著名的中世紀古城布魯日(Brugge),
開車去,吃飽就出發。
【節錄】布魯日(Brugge)是比利時西北部的小市鎮,人口不到5萬。雖然經過無數戰火洗禮,但整座中世紀古城並未遭到破壞,有旅遊雜誌將布魯日形容是歐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市。城中水道交錯,有50座橋樑橫跨河上,頗有水都威尼斯的浪漫風情;舊城內盡是石板古道及中世紀建築,每年吸引超過200萬遊客來訪,是比利時熱門的必遊之地,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 - 蘋果旅遊王
■ Shin的筆記 (5)
去程由Jing開車,小女孩長大了,什麼時候學會開車的,我都不知道呢?
可惜,在車上我一路睡,醒來已到布魯日。
哎!此時本來就是午睡時間。
窗外的風景一向不會比我的睡眠重要,
所以我說,我根本不是什麼旅遊達人!
通常,
一上車,沒多久就入睡,
有位旅友對我的觀察就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音樂比吃飯還重要」。
布魯日街頭一位哭泣的小孩,其實她老爸就在旁邊,是一位金髮男子,媽媽才是東方人。
■ Shin的筆記 (6)
現在呢,我們所在處叫布魯日(Brugge),
乃久聞其名的比利時必遊之地。
我的旅遊地圖裏沒什麼「必遊之地」,
什麼地方都值得去,也沒什麼地方非去不可,
但不管去哪裏都會讓自己玩得盡興。
當下,看到布魯日人潮如湧的古街道,
我正思索著如何玩得盡興……
布魯日(Brugge),市集廣場(Markt Square)上搭載觀光客的馬車。
布魯日(Brugge),比利時的手工蕾絲世界聞名,也深受旅客喜愛,無論是桌巾、杯墊、家飾、窗簾、洋娃娃,甚至是奢華的手工蕾絲禮服,白色無瑕的布料與巧奪天工的圖案,都充滿著夢幻與貴氣,讓人愛不釋手。這是一位可說僅存少數幾位還能手工製作蕾絲的工作者,Vincent正和她聊著,趣味性十足的一張相片。
【節錄】布魯日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紀風貌,包括護城河、城牆等。在市中心廣場,歷史古蹟比比皆是。建於公元1376年的市政廳,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市政廳。不遠處,還有幾座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有哥德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頗為壯觀,如聖桑大教堂、聖安娜教堂、聖雅各教堂、聖血教堂,其中聖血教堂藏有相傳1150年從聖地帶回幾滴基督血的金匣。聖母院是布魯日最為著名的歷史古蹟,建於13世紀,珍藏著米開朗基羅所雕塑之“聖母像”。 - - 世華旅遊網站
■ Shin的筆記 (7)
玩得盡興?
說真的,網站所列的那些著名景點,都不是我們探尋的目標,
我們只喜歡隨意亂逛,
哪裏人少,就往那裏“躲”。
很快地,Vincent已找家café坐在樹蔭下享受咖啡及甜點,
這是他最擅長的旅遊方式。
我老是坐不住,相機拿著就到處鑽,
護城河、城牆、教堂、拱門小巷、鐘樓、舊店家……
■ Shin的筆記 (8)
等Vincent享受完那些濃郁香氳的咖啡後,
起身移動的下一站是跳蚤市場的舊貨攤,
並立刻身陷在那些記載歷史的古物裏無法自拔。
攤上有幾大盒書寫著老故事的二手明信片,
三個人忙著尋寶,各有收穫。
我買了三張郵寄過的明信片, 還貼著郵票呢。
將近一世紀前的比利時人,
用鋼筆細心勾繪的家書,連筆劃都充滿藝術氣味。
■ Shin的筆記 (9)
好不容易抽離那些舊貨攤,
立刻黏到一家獨特的現代藝廊內,
忘情地接受一場美麗禁錮。
每件創作都風格強烈,燃燒著觀賞者的視覺及感官細胞。
那家店叫ABSOLUTE ART GALLERY,
在裏頭待了半個小時,離開時仍不捨。
叫Dirk De Keyzer的雕刻家有幾座具魔力的立體人物吸引著人不放,
我們自甘墮落地沉溺在他的美學概念裏。
■ Shin的筆記 (10)
「Café」、「舊貨店」、「藝廊」是我們的布魯日旅遊三部曲,
剩下的景點像是陪襯的,漫不經心地逛著。
也到觀光客聚集的市集廣場(Markt Square),這種廣場在歐洲很多,
倒不覺稀奇。
下午六點多,已覺肚子餓,決定找餐廳享受飲食樂趣。
【節錄】市集廣場(Markt Square)可說是布魯日舊城的中心,遊布魯日,從這裡出發準沒錯!搭載觀光客的馬車絡繹不絕穿梭,兩旁的露天咖啡屋坐滿享受陽光的遊客,廣場由櫛比鱗次的中世紀建築所圍繞,中央紀念碑是布魯日14世紀人民英雄康尼克(Pieter De Coninck)和布瑞德爾(Jan Breydel)的雕像,他們勇敢對抗當時法國的高壓統治,成為布魯日的歷史佳話。廣場旁83公尺高的鐘塔是重要地標之一,建於13世紀的布魯日黃金時期。要爬上鐘塔必須攀登366階樓梯,一層層地向上旋轉。登頂後,辛苦的代價是壯觀的布魯日鳥瞰景色。塔上47個18世紀的古老排鐘,仍由人工在固定的時間敲響,清脆的聲響傳遍整個布魯日。- -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網頁
■ Shin的筆記 (11)
接下來,Vincent作了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這個遊客接踵的擁擠景點內用餐,無法悠閒自在,
所以我們往布魯塞爾方向行駛,去另一個城市根特(Cent)。
根特曾是西歐第一大城,
高聳的教堂、鐘塔及Leie河岸的房舍都殘餘著極盛一時的景象。
雖然距布魯日只30多公里,觀光知名度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就為了這個“十萬八千里”,
我們決定開車三十公里來此避人潮,享受黃昏裏戶外雅座的用餐閒趣。
來根特,純吃飯,不觀光,夠絕!
根特(Gent)街頭景象,水岸旁有些古建築,白色牆上有幾幅美麗的畫作。
【節錄】根特(Gent)建於7世紀,坐落在Schelde河與Leie河之間,由狹小的街道圍繞當地的城堡逐漸發展而成,13世紀已是重要的商貿和紡織中心,至今仍保留許多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老建築。根特不大,但處處展現它的精美,在這裡的每一刻,都會讓您留下美好記憶。 - -夢想家假期網頁
根特(Gent),這些雜亂的電車線,看久了也有美感,於是就以電車線為主題拍下這張相片。
■ Shin的筆記 (12)
Vincent點了牛排,Jing是蝦仁鳳梨麵,
我嘛!早溜去拍照,叫Vincent幫我決定就好。
繞遍廣場和教堂,各個角度的光線都收藏到相機裏,
才滿意地回來,
發現給我一盤義大利麵及一罐bitter lemon汽水,
都是我喜愛的。
對美食,我是絕緣體,能吃飽就好。
【節錄】比利時的美食揉合了法國與德國菜的調理風格,尤以海鮮類最著名,千萬別錯過以白酒烹調的貽貝(Mosselen)。巧克力及各色甜點更不在奧地利之下,入口即化的口感絕對會讓你忘了控制體重。佐餐的啤酒種類繁多,風味各異,酒精成份較濃,嗜飲者可盡情享用。在速食店常見的薯條被稱為「法式薯條」(French Fries),事實上,這種薯條源自比利時。比式薯條(Frites)是比利時餐桌上的常客,相當於東方人吃的白飯,許多比利時家庭都有專門炸薯條的機器。薯條由新鮮馬鈴薯切成,經過兩階段油炸,才能炸出外表金黃、內在鬆軟的薯條。而根特的名菜是叫做瓦特佐伊(Watwezooi vanKip)的雞肉奶油燉菜,吃起來有一種很濃的生奶油味。 - -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及蘋果旅遊王網頁
■ Shin的筆記 (13)
飽滿的一餐後,我們在暮色裏踏向歸程,天色正紛繽柔美。
比利時的緯度高,日落較晚,
快九點鐘了,夕陽才由橙黃漸漸轉為赭紅及淡紫。
沿途是綿延的農田,
一邊開車,Vincent告訴我比利時的農業發展及農經政策。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生產過剩時,
會把部份農作物燒燬以維持市場價格,保障農民收入,
甚至以「強制休耕」來調整市場的供需,
Vincent指著公路旁荒蕪的農田說著。
我則想到非洲許多飢荒的孩童正瘦如柴骨……
■ Shin的筆記 (14)
晚上十點多,才回到燈火輝煌的布魯塞爾。
一天之內經歷了不同風情的比利時,
對這個被稱為「The Heart of Europe」的國家又多了些瞭解。
【節錄】歐洲共同體、北約聯盟及世界各大重要組織紛紛進駐布魯塞爾,使得比利時的經濟、國際地位都執全歐牛耳。但若走進小鎮,布魯日或根特的中世紀風貌又會令人錯覺置身時光隧道。此外,比利時堪稱全中西歐物價最低的國度,旅遊比利時,既能享受大城小鄉的多樣風貌及先進國家的便利交通,又不致讓你心疼荷包。比利時雖然不像鄰國的法國、荷蘭那麼吸引台灣遊客目光,卻能令去過的人永難忘懷。 - - 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網頁
■ Shin的筆記 (15)
於是 夜來了
敲打著我十一月的窗
從南國的馨香中醒來 從回家的夢裏 醒來
布.魯.塞.爾 的燈火輝煌
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獨
細雨霏霏 不是我的淚
窗外蕭蕭落木
- - - 這是席慕容1964年十月十六日的詩作『異域』
睡前,我想起這首詩,
而
今天是2006年六月二十四日,
席慕容四十多年前寫的心情,仍重複在今夜的布魯塞爾。
怎麼,
越是燈火輝煌,越是孤獨?
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大半生,
竟這般矛盾地度過,有些惶恐。
晚安
後記:
寫這篇遊記時,本來還思考著如何介紹布魯日及根特。後來想到網路上的旅遊網站已多到不勝枚舉,何不引用網路資料供讀者參考就好,於是這篇文章的架構就這樣形成,也摻了些實驗性質啦!
只是有些網站的文字真的讓人哭笑不得,例如這段:「在比利時再也找不出像根特這樣的城市,大量古老樸實又華麗的建築積聚在一個城市裏。」
我想了很久,什麼叫「樸實又華麗」?
一時也想起諸如「黑色小白兔」或「獨臂雙刀」之類的詞彙,或者「藍色陳水扁.綠色馬英九」……
這樣的資料實在不宜全盤皆收。
於是原本是全文節錄的網路資料,便逐一親手修辭過,在此特別說明。
附錄一:關於布魯日(Brugge)
布魯日(Brugge,Bruges)也譯作“布呂赫”,是比利時著名的旅遊城市。布魯日位於比利時西北部弗蘭德平原,距北海14公里。布魯日中世紀曾經是歐洲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商埠。如今的布魯日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紀的城市整體風貌,以哥德式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式樣為主體,城市內很少有機動車和柏油路。
“布魯日”是弗拉芒語“Bruges”的音譯,意為“橋”,準確講,布魯日應叫做“橋城”。這個18世紀曾經繁榮一時的歐洲“鹿港小鎮”,沐浴著浩瀚北海的潮汐,一排排童話般朗麗的弗拉芒建築群,清晰記憶著當年港口的風采。一塊方圓並不大的鄰海陸地,不但支撐起一國之經濟,還能最終進入到人類的文化視野中,成為歐洲惟一的“藝術之城”。布魯日還是座水城,河道遍佈城裏,很多建築是依河道而建。布魯日有50座以上的橋,是標準的水上都市,素有“小威尼斯”之稱,它是當今歐洲遊覽勝地,也是近來浪漫的觀光客趨之若騖的地方。
據史書記載,西元9世紀建城,14世紀時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港。15世紀初,由於外國的競爭,弗蘭德的羊毛工業逐漸衰落,其經濟地位被安特衛普所取代,但布魯日仍是僅次於安特衛普的歐洲主要輸入港。到達布魯日的第一個印象是城內河渠如網,河上遊船如織,大小橋樑隨處可見。在河道兩旁,一幢幢中世紀的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這旖旎的水鄉風光,使遊人恍如隔世,回到遙遠的年代。在市中心廣場,歷史古跡比比皆是。建於西元1376年的市政廳,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市政廳。正面六扇尖頂穹窿窗垂直排列,造型新穎,別具特色。市政廳的外牆上刻有浮雕,內容取材於聖經故事和歷史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傳神,不遠處,還有幾座文藝復興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老教堂,如聖桑大教堂,聖安娜教堂、聖雅各教堂、聖血教堂……,其外形有哥特式、巴羅克式、拜占庭式,頗為壯觀。教堂內保存著布魯日畫派大師們如揚·凡·愛克、漢斯·梅姆林和傑勒德·大衛等人的繪畫珍品,其中聖血教堂內相傳藏有1150年從聖地帶回幾滴基督血的金匣。聖約翰醫院小教堂中藏有油畫鼻祖揚·凡·愛克的多幅名作。聖母院是布魯日最為著名的歷史古跡,建於13世紀。這裏珍藏的15世紀義大利雕塑大師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雕塑“聖母像”是舉世聞名的藝術佳作。
布魯日的一半風情,蘊藏在它的碎石窄街和沿街而建的民居裏。小城的亮點,會在小巷老屋的窗臺下閃現。幽幽延伸的街巷,當沒有機動車的騷擾,人就成了城市的主宰和靈魂,這樣的街區走起來愜意,看起來舒暢。一輛輛滿載的敞篷馬車,為安逸的街道撒下游人的笑聲,馬蹄踏下的節奏,為你慵懶的步履加油。同比利時所有城市一樣,布魯日民居的窗戶不掛窗簾,於是小城的魅力全都在窗臺展示!窗戶都是落地的,通透、開闊、易於採光,沒有誰在玻璃外面罩上密密層層的鐵柵欄,那可不是布魯日人的審美理念。在這裏,美學和環保已深入人心,好像與生俱來。布魯日民居的窗戶,是“一間微縮博物館,一幅畫”,是大家共用的藝術作品,驕傲展示著作為國家“王牌”城市的魅力。每家窗臺的裝飾都極富創意,大夥比賽誰家櫥窗最酷最潮,讓你瞬間就能發現,布魯日是一個尊崇個性張揚,宣導“以人為本”的地方。你看這家櫥窗分明就是動人的瓷器展,荷蘭的、日本的、希臘的、德國的,還有中國的!一尊瓦藍色景德鎮花瓶,被陶瓷雕鑄成的一群端莊的歐洲女神像簇擁著,其間流溢的中國古典意象,真是獨領風騷。
與其說布魯日是座城市,不如說是種風情:它把比利時文化和荷蘭鄉居生態銜接得那麼自然。老城向東幾百米,一片綠色丘陵拖起三座古老智慧的風力磨房,十字型風翅還在旋轉,甩出的風兒散發著布魯日歷史的原汁原味。當地著名詩人基多·熱載爾正是向座座磨房索取了靈感,於是他筆下的光線、河水、教堂、小動物和風車,醇厚而細膩,全是極致的弗拉芒油畫的色塊!
附錄二:
ABSOLUTE ART GALLERY網站( 請點選 )
延伸閱讀「 2006歐遊雜記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