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自由行。斯洛伐克旅遊篇
位於東歐的斯洛伐克(The Slovak Republic)對台灣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國家,彷彿不存在似的,連旅行社都不推斯洛伐克的行程。反正台灣就是台灣,只要媒體不推薦,旅行社不出團,這個國家就自然在國人的旅遊版圖裏消失,看!這是國內一些旅遊網站的評注:
1.斯洛伐克的國際聲譽不高,加上與鄰國匈牙利、捷克的關係複雜,導致斯洛伐克比其他歐洲國家更難以調適獨立後的發展。
2.位於東歐的斯洛伐克,在捷克、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明星旅遊點的包圍下,完全無法顯露其光芒。
3.斯洛伐克直到1992年才獨立,文化與捷克相當接近,但不同的是這裡以農牧為主,觀光業並不發達,對觀光客來說最大的優點就是物價便宜。
4.台灣去過斯洛伐克的人不多,問題在於簽證速度太慢,簽證必須送到維也納,一來一往要花10天,若要與其他國家同遊,光簽證的時間就要2、3個星期,很麻煩,因此一般東歐旅遊較少將斯洛伐克納入行程。
5.專營東歐行程的加利利旅行社董事長彭榮富指出,除非斯洛伐克能在簽證要求上予以放寬,國內旅行社才可能推銷這個新景點。
對我而言,這種「非明星旅遊點」而且「國內旅行社不推銷的景點」正是最理想的旅遊國度。所以我倒欣賞【東方日報】對斯洛伐克下的結論:「這個於1992年從捷克分離出來的小國,一般人遊東歐時都未必會視為重點,不過就是由於沒太多遊客,才更讓人想去這片東歐最後處女地。」
所以在匈牙利停留五天後,我們決定順道造訪這個『東歐最後處女地』 -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The Slovak Republic)
網站上說:「位於東歐的斯洛伐克,在捷克、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明星旅遊點的包圍下,完全無法顯露其光芒。」地理上來說是如此沒錯,而從歷史上來看,斯洛伐克和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更有糾纏不清的分合情節,直到1993年才獨立成一完整國家,以下就摘要幾段簡史供參考:
(1) 11世紀,斯洛伐克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
(2) 1526年,隨匈牙利歸屬奧地利君主管轄。
(3) 1867年,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4)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後),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組成「捷克斯洛伐克」。
(5)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8~1945)斯洛伐克“獨立”為納粹的衛星國。
(6) 1969年起,斯洛伐克變成「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聯盟成員。
(7) 1992年,經過全民公決,捷克與斯洛伐克宣佈解體。
(8) 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9) 2004年5月1日,斯洛伐克加入歐盟。
所以捷克與斯洛伐克原本是一個國家,西元1992年12月31日和平分離後,斯洛伐克共和國正式成立。雖然斯洛伐克以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為首都展開新生活,但是外界對這個國家的印象仍然很模糊。捷克與斯洛伐克擁有同樣的語言和文化,但在歷史上,捷克長期深受奧地利及西方社會的薰陶,而斯洛伐克則受到匈牙利影響較多。因此捷克不斷朝工業化發展,斯洛伐克卻以傳統農牧為主,無論在經濟、文化或藝術上,捷克都搶盡斯洛伐克的風采,這就是導致兩國各自獨立的主要因素。
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部,北臨波蘭,東接烏克蘭,南界匈牙利,西南與奧地利接壤,西連捷克。面積為49,035平方公里(比台灣大36%),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脈地帶高約海拔一千公尺,山地佔據了國土的大部分。平均氣溫9.8℃,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26.8℃。全國共有大小湖泊160多個,風景優美,氣候宜人。雖是內陸國家但交通運輸便利,擁有3600多公里的鐵路,多瑙河在境內長達172公里,可行駛2000噸的駁船,逆流而上可抵德國的雷根斯堡,順流而下可經羅馬尼亞進入黑海。
所以我們就是“搭船”進入斯洛伐克這個內陸國的……
■ 7月1日
今天的行程是從布達佩斯出發,搭船到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下午先預購好兩天後要回匈牙利的火車票,接下來兩天就悠遊自在地在斯洛伐克度假。
■ Up and Running
我們九點鐘要從布達佩斯搭船沿多瑙河往西北到斯洛伐克,也就是要搭國際渡輪“出國”去,不能遲到。預計七點起床,但Vincent醒來已經七點半,忙亂中把我和Jing叫醒,接下來是頓囫圇吞棗的早餐就準備上路了,得提早去辦理出境手續。
提行李,出大門,到車站,上電車,到碼頭,搭快輪,出國去……
往車站途中看我一臉惺忪,Vincent問我是否「Up and Running?」
天啊!這是啥片語,我怎麼聽不懂?
Up and Running?
Vincent解釋半天,我才弄懂原來是「清醒了沒?」
不等我回答,他就知道我仍Down and Sleeping。因為昨夜一口氣把小說「停車暫借問」讀完,結局悲到無法忍受,半夜還出去散步透氣,沒睡夠。還好上午就只是搭船,上船再補眠囉!
航行離開布達佩斯前,從河裏往岸上拍攝的匈牙利國會大廈。
■ 水路出境
到了國際線渡輪碼頭,和機場一樣得先辦理出境手續,只是小小辦公室只有我們三個人自己排成列通關,很有趣。反正也不匆忙,所以海關人員特別親切,看到這麼特別的組合就先問我們三個從哪來?Vincent搶著回答,先說自己是比利時人,再指著Jing說她來自中國,我來自台灣,當然不忘補充我們倆(一中一台)一起旅行是不會“打架”的。
才上船就到處鑽著看,約有一百個座位的快艇,只坐了三十餘人,寬敞又舒適。只是我們太晚到,前半段視野好的艙位都被佔了,只好坐在後半段。船開動後,出了布達佩斯就只剩夾岸綠樹成蔭的景象,有點枯燥,我和Jing都前後睡著了。倒是喜歡航海的Vincent全程待在甲板上吹風,真是百分百的海洋動物!
航行中“水姐”(好像不能稱她們為“空姐”)還是會進行供餐服務,只是任何飲料餐點都要自行付費。船長會不定時廣播,介紹正航行經過的重要城市。可惜,我一路猛睡,清醒時船已停泊在水力發電廠的活動水閘(Gabcikova dam)裏,等閘門關閉後注水提升水位,讓“水漲船高”到與水閘外的蓄水區同樣高度時,輪船就能駛進另一段多瑙河去了。這種輪船過水閘的經驗況我在巴拿馬運河已見識過,並不好奇,但船內的乘客都覺新鮮,紛紛擠到甲板上參觀,一時像場鐵達尼逃難似的,人聲沸揚,聲響四起,整艘船都在Up and Running……
會有這段水閘設計是因攔河發電造成多瑙河水位落差所致,和連接大平洋及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一樣,輪船都要過水閘才能“上升”或“下降”到另一邊去。
我上網去查詢這個「Gabcikova水閘」的資料,卻發現所有中文網頁都沒記載過,也不見相關旅遊日記,所以我猜可能沒幾個台灣人搭船來過,若真如此,那就有趣了,建議喜歡旅行的朋友們有機會不妨安排一趟多瑙河的航行,在此會有和巴拿馬運河一模一樣的水閘升降經驗。
過水閘後,確定已真正清醒(Up and Running),因為肚子餓了。此處距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尚有四十公里,還很久才能吃午餐,趕快搜尋行李裏是否有食物,還好發現三顆真空包裝的鐵蛋(當然是我從台灣帶來的),趕快分給Jing及Vincent一人一顆。Jing也餓了,吃得津津有味,但Vincent堅死不吃,因為不相信那顆黑黑的東西就是“雞蛋”。我怎麼解釋都沒用,只好“自食其果”自己吃掉。這經驗,十年前我去埃及時也有過,那些埃及朋友怎麼說也不吃我帶去的鐵蛋,還問我用什麼巫術讓雞蛋變成黑石頭的?
這種輪船過水閘的經驗況我在巴拿馬運河已見識過,並不好奇,但船內的乘客都覺新鮮,紛紛擠到甲板上參觀,一時像場鐵達尼逃難似的,人聲沸揚,聲響四起,整艘船都在Up and Running……
船裏面的模樣,約有一百個座位的快艇,只坐了三十餘人,寬敞又舒適。
■ 「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
多瑙河從布達佩斯到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長約221公里,經4個半小時的航行後,下午13:30抵達,船票每人75歐元,是個很有趣的嘗試。
不過這種“有趣”是指「搭船入境內陸國」這件事,抵達斯洛伐克後就不覺“有趣”了,因為眼前的景象讓人迷惑,這灰暗陳舊的城市真的是我們要停留兩天的度假處嗎?
「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Vincent用著詩句誦頌般的語調對著蒼天發問。
我只是鐵青著臉,不發一語,因為我就是那位堅持要來斯洛伐克的始作俑者。
全船的只有五個人在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下船,其他乘客都繼續搭船要到“美麗”的維也納去。這裏沒有海關的檢查櫃台,我們就簡陋地在河邊通關。另外兩位乘客是印度人,很快就蓋章放他們入境了,但海關官員對我和Jing不放心,唯恐是來賣春或販毒的,所以把我們帶到辦公室去查了電腦資料才過關。
接下來,望眼看去,灰灰的天空,灰灰的建築,灰灰的馬路,灰灰的心情……
Vincent又長嘯一聲「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
我真想找地洞藏起來,或著唸咒語讓自己變成鐵蛋。
拖著大行李到遊客中心去詢問,哇靠,遊客中心也是陰森森的,猶如置身陰曹地府。所有的店都沒開,就一位年輕女孩在櫃台服務著,雖然極盡親切地答覆我們,但仍化解不了屋內那股滯礙冷洌的氣氛,連我都想狂叫幾聲「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
繼續拖著行李流浪街頭,找到提款機,領了錢,叫了計程車到旅社,才彷彿離開這場灰色夢魘,找到棲息的家。
■ 電影旅館(Film Hotel)
Jing訂的這家就叫電影旅館(Film Hotel),還真符合情境,我們像是身置電影裏,只是Sad movie always make my cry……
「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
幸好,大廳旁的“蔡琴”雕像有股家鄉味道,稍解一路的旅途疲憊。至於為何旅館裏這尊「瑪莉蓮夢露」為何長得那麼像“蔡琴”,那我就不知道了。
旅社裏到處是電影明星的劇照,而且每間房都以影星的名字來命名,Jing就住在「布萊德彼特」房,她說裏頭滿滿是布萊德彼特的相片,能與布萊德彼特同眠簡直是至高榮耀。而我是住在頂樓的「馬龍白蘭度」房,只有三張老氣的舊相片,其中還有張光頭的,活像是萬聖節南瓜燈,晚上睡覺時總是鬼影憧憧。
行李放進房裏,休息一下,就出門去火車站購買7月3日回匈牙利的車票,連火車站也幽幽暗暗的。
「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
幸好,大廳旁的“蔡琴”雕像有股家鄉味道,稍解一路的旅途疲憊。至於為何旅館裏這尊「瑪莉蓮夢露」為何長得那麼像“蔡琴”,那我就不知道了。你看,像不像是蔡琴?
■ 麥當勞怪胎
買完票,搭車回市區,三個人都餓昏了,決定就地在麥當勞買漢堡止飢。Vincent很不喜歡這種代表著「速度」的麥當勞(這是說法語的歐洲人的共同現象),用餐時還告訴我,法國有個怪胎因為痛恨麥當勞,所以開著推土機到處撞壞麥當勞店。啃著麥香堡的Vincent 得意地表示,很欣賞那位「以剷除麥當勞為己志」的推土機怪胎。
真難想像Vincent居然能 痛恨麥當勞到這種地步!
我還是想說,基本上,歐洲人和美國人是非常不一樣的。像我這種生平無大志、沒績效、不講效率的人,當然是比較喜歡當歐洲人(不過我還是喜歡吃麥當勞)。
■ 舊城區
吃完漢堡,已經下午四點鐘,便散步往舊城區去,這是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的觀光重點區。書上形容這裏是「由許多古老建築所組成,使人有如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保守的東歐國度。」只是時光倒流太多,回到太過於遠古的時代了,所以一切看起來都簡樸到令人無法置信。
這真的是首都嗎?
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比起來,那些精雕細琢的建築物都不見了,除了簡約還是簡約,難怪書上會用「保守的東歐國度」來形容。既然連布達佩斯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更別說是維也納或布拉格的水準了。
逛到舊城的大廣場時,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質疑「就只是這樣嗎」?
看過許多歐洲城市的廣場,很少如此樸素的呢。Vincent和Jing乾脆坐在廣場的木椅上翻閱旅遊書,找找看這個城市還有什麼值得造訪的。在一旁的我,最尷尬了,因為是我堅持要來斯洛伐克的,鳴~ 鳴~ 鳴~
好像沒發現什麼誘人的景點,三個又繼續在城裏亂逛,倒是書上提到一只我們很感興趣的銅像,是一個從排水溝蓋探頭出來的男人銅像,他的名字叫Cumil,雖然不如比利時「尿尿小孩」那般名震遐邇,但卻更有趣。
找到Cumil後,三個人圍在旁邊仔細看了許久。
一對金髮父母推著嬰兒車帶著小baby來看Cumil。
一位大陸來的情侶,正蹲著和Cumil合照。
一位紮著細髮辮的黑人過來摸摸Cumil的頭。
日本觀光團來了,歐吉桑和歐巴桑吱吱喳喳地討論Cumil,笑語沒斷過。
大家都喜歡Cumil,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
你一定很難想像,一只雕像可那麼受歡迎。
看完Cumil,不覺地沾染一股莫名的快樂。繼續在街上逛著,發現各類小商店和咖啡室林立,更讓人驚訝的是橫街小巷裏隱藏著許多如同Cumil的人形銅像,這些不時出現的驚喜,已成為布拉提斯拉瓦的一大特色。
最後,讓我們驚叫出聲的是,那些銅像竟也吊在天空作馬戲表演。這些創意,讓人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大為改觀。第一個為布拉提斯拉瓦翻案的是Vincent,他開始稱讚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居然暗藏那麼多小小趣味。
整個舊城區缺乏布拉格或維也納那種繁複、細緻、雕樑畫棟的建築,因為和捷克分裂成兩國後,原先那個金碧輝煌的首都布拉格就留給西邊的捷克,東邊的斯洛伐克改以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為新首都,在各方面當然比不上已被經營了幾世紀的古都布拉格。假設台灣獨立南、北兩個國家,南部以工業城高雄為新首都,當然無法和台北相提並論。
布拉提斯拉瓦雖然缺乏布拉格那種“精雕細琢”,但卻處處充滿創意和活力,才逛不到兩小時,我們三人都已戀上這個簡樸的城市。
旅遊書上提到一只我們很感興趣的銅像,是一個從排水溝蓋探頭出來的男人銅像,他的名字叫Cumil,雖然不如比利時「尿尿小孩」那般名震遐邇,但卻更有趣。這就是Cumil。
橫街小巷裏隱藏著許多人形銅像,這些不時出現的驚喜,已成為布拉提斯拉瓦的一大特色。
■ 胸罩.提斯拉瓦
在廣場的攤位上我買了一件黑色T恤,上頭寫著「布拉提斯拉瓦」的英文Bratislava,但這幾個大字卻分成兩行印在T恤胸前。
第一行是Bra
第二行是tislava
看到的人都會竊笑出聲,因為「Bra」就是英文的「胸罩」,把首都的名字改成「胸罩.提斯拉瓦」穿在身上實在太炫了,創意十足!
清新、舒坦、創意及淡淡的生活趣味就是這個城市給人的感覺,打個賭,來這裏閒逛一小時就會喜歡上這個樸素的歐洲城市。又因為非觀光大城,所以旅行團相對較少,一個充滿自助旅者的城市自然會有其特殊的氣味,這也是這個「胸罩.提斯拉瓦」讓人覺得美妙之處。
慢慢地,我們的口頭禪開始改為「感謝老天!讓我們來到這種地方。」
街上一張歌劇「杜蘭朵公主」的海報,我超喜歡這張海報。
■ 民俗舞蹈
廣場上,有另一只倚在椅子上的雕像,遊客也喜歡和“他”合照。我看到最多的是日本人,有秩序地排隊等著拍照。又逛一圈回來時,換成三位衣著鮮艷、體形壯碩的女黑人正和椅上的雕像合照,她們三位的彩衣及開朗的笑聲吸引著我,於是靠過去幫她們拍相片。拍完後,三個都圍過來爭看我的成果,然後捧腹大笑,其中一位更拉開嗓子說:「我們怎麼都不見了?」因為身上的膚色在數位相機的顯影小銀幕裏根本是一片鴉黑,連五官都分不清,她們自我解嘲地大笑,我則分享著她們的快樂。很喜歡這樣樂觀的人呢!
離開那些黑人的笑聲後,看到Vincent及Jing正在廣場的角落讀著海報,今晚的市政府中庭有場民俗舞蹈表演,樂手們正在裏頭排練,美麗的弦樂就悠揚地飄到廣場上來。
晚上,我們就觀賞了一場超棒的民俗舞蹈演出,門票才台幣三百多元,水準卻不輸給受邀到台灣國家戲劇廰演出的團體,真是物超所值。
音樂演出在當地很普遍,所以若你喜歡音樂,我會勸你去斯洛伐克,這裏可用更便宜的票價看到和維也納相同水準的表演。
■ 米粉湯
表演結束後,已八點鐘,我們找到一家中國餐廳吃晚飯。
沒辦法,Vincent就是喜歡吃中國菜,於是如惡夢般,我們吃了一頓又貴又沒特色的中國菜。我那盤三鮮米粉居然是用火腿絲、蛋、紅蘿蔔及萵苣等不搭調的食材所煮成,雖然不至於難以入口,但實在不像一盤正常的「三鮮米粉」。
因為這餐夢魘米粉湯,讓找決定明天起自己隨便吃漢堡度日就好,不再和Vincent及Jing吃大餐了。看來,我真像缺乏美食品味的美(英)國人。
■ 晩安
吃完晚餐,Jing說肚子太撐,想在廣場散步一下。但我有點頭痛,就先回去休息。洗完澡直接上床睡覺,根本不知道Vincent和Jing幾點鐘回來。
這是我們在斯洛伐克的神奇一天,從原先「天啊!我們怎會到這種地方來?」到「感謝老天!讓我們來到這種地方。」這美妙的轉折正是斯洛伐克的魅力所在。
回想網站上所寫的「位於東歐的斯洛伐克,在捷克、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明星旅遊點的包圍下,完全無法顯露其光芒。」我想說的是,比起其他旅遊大城的“盛妝”,斯洛伐克的“素顏”才真的深得我心。
晚安,我喜歡的這個東歐城市「布拉提斯拉瓦」。
晚安。
附錄:匈牙利到斯洛伐克的國際渡輪之網頁資料
http://www.budapesthotels.com/touristguide/mahart.asp
延伸閱讀「 2006歐遊雜記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