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季藝術沙龍04 中山故居
今天是這趟「上海搞笑之旅」最不搞笑的一天。
因為我有半天自由活動時間,可以一個人去逛上海,在這個可以懷舊,也可以時髦的城市裡,自己沉思,自己遊晃。一個人時候,我不搞笑,大部份時間是安靜且多愁善感。
■ 2007 年 4 月 19 日
同樣是約好八點鐘一起吃早餐,我和小風準時到 Vincent 的門口等待,卻遲遲不見我們的大鬍子現身,我只好繞到另一端的落地窗去,輕輕敲著。怎沒人回應?於是雙手握拳開始在玻璃窗上打鼓,還大聲唱著 Michael Jackson 的「 They don’t care about us 」,把整面玻璃敲得震天作響。
萬一 Vincent 睡到沒呼吸了怎麼辦,所以得用力把他喚醒?
我敲啊敲…敲啊敲,敲得小風已在一旁笑彎了腰。
忽然,玻璃窗面冒出一顆頭顱,哇靠!嚇死人。
我們住的旅社
我正敲著落地玻璃窗,忽然冒出一顆頭顱來,嚇死人!
這死 Vincent ,每次都讓人又氣又好笑。看我被嚇唬到了, Vincent 還故意貼在窗上不動,我乾脆拿相機拍下這顆“命案似的頭顱”。都拍完了,頭顱還不動,持續假裝成雕像。這大鬍子一大早就在搞笑,趕快用手勢比劃著碗筷的模樣,提示他該吃飯了,這顆希臘的石雕頭顱才伸回去和窗簾後的比利時身軀結合。
終於,我們可以吃早餐了。
難得 Jing 也早起,四個人圍一桌吃稀飯。於是我扯開嗓子,鄭重宣佈今天上午我自由活動的個人行程,為這難得的半天休假外出所精挑細選出來的地點是……the winner is……「孫中山故居」。
怎麼沒人理我?(至少該附和或讚賞一下吧!)
從三個人的表情就可理解,他們對我挑選出來的地點覺得非常沒有創意。在上海這個國際級大都市,可參觀的景點不計其數,你居然決定去看「孫中山故居」?
三個人都不感興趣,各自另引話題交談。哎!真是一群損友。
好吧!再強調一次這就是我今天自由活動的行程,想必各位都很羨慕對不對?
沒人回答,三個人繼續忽略我的存在。
不管了!造訪「孫中山故居」的深刻意義並非三位“凡俗之輩”所能理解,偉大如我,當然不和他們計較。早餐後他們直接前往展場,我則先回房間。
有這樣一段自由自在的時光真好,我躺在床上打打滾,伸伸懶腰,踢踢腳,發發呆,看看窗外的陽光,無所事事地休息一會兒,才出發去搭地鐵。
上海的地鐵站
地鐵內的我的鞋及鄰座乘客的鞋
■ 孫中山故居
想去孫中山故居的理由說也說不清,但真的想瞭解大陸官方如何保存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民初中國近代史」。前天剛到上海,傍晚在旅社和小風閒聊時,他說他所學的歷史是推翻滿清政府後就直接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漏掉了1911年到1949年這段。而台灣在「去中國化」的思維下,大量縮減中國歷史教材的比例,所以也間接忽略這段中國近代史。(看來兩岸政權對史書都有各自“遺忘”的偏好!)
偏偏上海最繁華的30年代正好在這段被遺忘的歷史裡,這是節錄自《上海的風花雪月》的文字:
雙妹墨生髮油的玻璃瓶,美國的老無線電,木訥的壁掛式老電話,那是上海1931年留下來的碎片。那時,上海已經有了近百年的租界發展史,小河汊子變成了大馬路,搖櫓而來的寧波少年成了大享,歐洲人在外灘掛出了一條橫幅:「世界上有誰不知道上海?」那中國人的產業、商業、工業全面發展起來,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超過了外國人的百貨店,四處燈紅酒綠,欣欣向榮,大興土木,上海在那個年代成為世界級的都市。
人們懷舊著30年代笙歌處處的繁華夜上海,卻在歷史課本裡找不到這段記載。但我知道若沒刻意去刪改相片及文件的話,有些歷史片段應該會完整保存在孫中山故居的紀念館裏。這段「軍閥割據、外強侵略的中國近代史」和「燈紅酒綠、欣欣向榮、大興土木的上海30年代」在時空上是重疊的,今天我就是想去尋找這個空時重疊的交會點。
雖然我已置身在開往陝西南路地鐵站的列車上,但對此趟造訪具有的深刻意義還兀自得意著,當然不忘數落那三位損友的庸俗,嗯!他們還是適合在展場賣畫。走出地鐵站,我優雅地邁步在准海中路的繁華盛景裡,不再搞笑,我有若文質彬彬的學者,正往歷史裡探詢。
上午十點鐘,來到「孫中山故居」,這棟歐式建築是1918年四位加拿大華僑合資購買贈予國父以表達他們對革命的支持。洋房被松柏、綠竹、冬青、玉蘭、香樟圍繞,佔地約一千多平方公尺,因為訪客不多,頗為幽靜。右邊的展示館有《孫中山與上海文物史料展》,陳列一百多件珍貴歷史文物,主要以國父居住在上海這段期間的收藏為主。
孫中山故居及少年時的孫中山
其中有許多寫著繁體國字「中華民國」的相片及文件,令人欣慰的是大陸當局並沒刻意竄改或刪除這些歷史資料。一份介紹文字寫著:「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權帝制,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共和國。」此“共和國”到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大陸官方雖不強調,但在那些相片及文件裡都有答案。在展示館裡,我參觀得非常仔細,每份文件都逐一閱讀,用心想像當年它們被沾墨的毛筆一一書寫的情景,彷彿從墨香裡尚能嗅到當時中國的戰亂及繁榮。最後,還在一張陳列的唱片裡找到一段我國中時的記憶。當時有堂公民課,老師就用錄音機播放國父的演講錄音,當時覺得很興奮,居然還能聽到國父的聲音。我最喜歡這種歷史的聲音了,就像我也希望能聽到孔子、李白、玄奘、白居易或林覺民的聲音一樣。而在「孫中山故居」就有我國中時所聽到1924年5月30日國父在廣州應《中國晚報》之邀所作的演講錄音,不但陳列唱片,也現場播放。我在那裡專心聽了二十分鐘,聽著聽著就回到國中那堂公民課去了,那時台灣尚未“去中國化”,閱讀任何歷史都是理所當然。
展示館左側那棟洋房則是國父生前的最後居所,樓下是客廳和餐廳,樓上有書房、臥室和陽臺,現場的陳列仍保留1956年宋慶齡遷出時的模樣,其中較為珍貴的是一只五色木塊拼成的大鏡框,上頭有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照片,這紅、黃、藍、白、黑象徵當時的五色國旗,也就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鏡框雕刻著設計過的圖案,每個花樣都由18顆星組成,表示辛亥革命時先後有18個省份響應。餐廳中央懸掛著日本友人久原房之助贈送的祖傳寶刀、一幅國父親手繪製的上海地圖及1915年和宋慶齡在東京的結婚照,而樓上的書房則是國父撰寫《孫文學說》和《實業計畫》等著作之處。
要進這棟國父居所的管制就比之前參觀文物展示館要嚴格多了,每個人都要依規定穿上鞋套,以免破壞木製的地板。這樣的管理方式真是值得讚賞,表示這棟別具意義的建築將長久被妥善保存。我知道室內不准拍照,所以特別詢問發放鞋套的小姐:「能否拍下鞋套留念?因為想讓更多人知道你們很用心在保護孫中山故居。」那位服務小姐親切地回答,可以在門外拍,但進室內就不能了。於是我退到門口,拍下此趟參訪最具紀念性的一張相片。
每個人都要依規定穿上鞋套
離開前,我買了一本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自己編印的《孫中山》精美圖文冊,厚厚重重的一大本,裡頭有500多幅歷史相片,不少是首次面世的珍貴館藏,非常值得收藏。
左圖:孫中山 右圖:宋慶齡
■ 上海弄堂
在陳丹燕的《上海的風花雪月》裡寫著:
上海的市民常常有著兩種生活,一種是面向大街的生活,每個人都收拾得體體面面,紋絲不亂,豐衣足食的樣子,看上去,生活得真是得意而幸福。
第二種生活是在弄堂裡的,私人家裡的,穿家常衣服,頭上做了花花綠綠的髮捲,俐落地把家裡的小塊地毯掛到梧桐樹上打灰。
對這些湧動在淮海中路的人潮,我沒什麼興趣,倒是弄堂裡那些“髮捲”及“掛毯”肯定會吸引我。於是決定找處弄堂沉溺,窺覬另一種上海人的生活。就這樣我在上海弄堂裡,想像自己偽裝成一根電線桿,看盡都會角落裡最精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那天艷陽高照,弄堂裡的光影異常美麗,我留下不少色彩鮮明的攝影作品。
■ 一飯難求
已經中午十二點多,該解決午餐了。之前搭乘地鐵列車時已從我隨身攜帶的那本《搭地鐵玩上海》勾選出滿意的餐廳,這家叫「吳越人家」的蘇式麵館肯定有我要的湯麵,我是個喜歡吃麵的人。只是辛苦隨著地圖找到巷子裡的「吳越人家」時,發現排隊的顧客已歪歪斜斜延伸到巷口了。哎!在台灣只要大排長龍的餐廳,我就不吃,寧可去7-11買御飯糰,所以決定放棄這間「吳越人家」。
幸好,聰明的我已在書上作了記號,另一家後補的「滄浪亭」也是老牌蘇式麵館,光看書裡寫的「刀魚汁麵」、「三蝦麵」、「蝦蟹麵」、「羊肉麵」就已垂涎數尺,這裡當然也會有我要的湯麵。結果在炙陽下揮汗抵達時,門口擁擠的人潮已堆積到讓我懷疑裡面是不是有暴動,連要排隊都不知從何排起,還是放棄吧!
已不奢想吃什麼蘇式湯麵了,只要有地方可落腳填飽肚子就好。結果連這小小的祈求都落空,先是路旁老舊的普通餐飲店都已排滿了人,怎可能吃到書裡介紹的風味名店,找到第六家後,就決定放棄,直接搭地鐵回旅社。
一時之間,我竟異常懷念7-11的御飯糰。
那天的午餐,最後是在旅社附近一家超商買了麵包及優酪乳解決的。
■ 藝術對談
在旅社睡了一場舒服的午覺,兩點多才回展場去。
當時有記者正訪問大鬍子 Vincent , Jing 則充當翻譯。小風說要推薦我一位畫家,於是帶我過來劉國夫的攤位這邊看畫。
看到畫作,我有點驚訝,每幅都在夢境般的朦朧裡走著一只孤獨的身影,幾度讓我懷疑那畫裡的人就是我,我常常這樣無邊無際地孤獨走著。哎!不知不覺嘆了幾口氣。
基本上,劉國夫的作品我還蠻喜歡的,這是網路上的兩段評論:
來自南京的劉國夫以全新的藝術語言,展現巨大潛能,反映現代人的精神焦慮。當今社會正處於劇烈的轉型期,每個人都面臨生活與行為模式的調整,劉國夫作品中所呈現的混沌與朦朧,正好反映社會價值觀與思想行為的現況。
劉國夫所描繪的並不是都市的夜晚,而是青藏高原上的寺廟。他在中國邊緣的地域文化中,發現我們正失去的美好的事物,正如劉國夫所說:「藏族寺廟裏的風景並非我想描繪的本意,只是其中醞含的氣息,恰好吻合了我心靈的某種意境。這種氣息如此純淨、執著、真誠、詩意、神秘……而且正逐漸遠離我們的城市及我們的生活。」
我和藝廊的負責人聊了很久,臨走前送我厚厚一本河北美術出版社的《14位油畫家談藝錄》,裡頭有10頁劉國夫的圖文介紹。
劉國夫作品(請點選參考)
接下來的時間,我和小風便展開長達數小時的藝術對話。從展場聊回到旅社,討論的畫家從韋爾申、尹朝陽、韋嘉到最後的壓軸 - - 大陸著名現代藝術家徐冰。
此時,小風躺在他的床上,雙手墊在腦後,正口沬橫飛地向我描述徐冰的作品,而我則趴在我的床上,拿著鉛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這是當時談到的幾件裝置藝術:
《 天書 》:
在文革時期,徐冰就以自刻方塊字的方式,開始創作新的漢字,三年期間一共刻了4千多個無人能懂的漢字,並以這些字創作出《析事鑒》這件作品(又稱「天書」)。徐冰在巨幅的宣紙上印滿他所造的新字,並垂掛在展場的天花板及牆壁四周,面積約300平方公尺。地板上則擺放120套四冊一組的中國傳統線裝書,書中以仿宋體印滿這些無人能懂的漢字。「天書」於1989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展,並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一等獎,此後徐冰就陸續參加世界各地展出,1993年在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獲獎,至今仍有不少西方評論家肯定「天書」所開創的時代意義。(請點選參考)
徐冰在《天書》裡所創造的新字
《 何處惹塵埃 》:
911恐怖攻擊後,徐冰從曼哈頓世貿中心的廢墟收集許多粉狀塵埃,在展覽空間裏以這些塵埃為材料由上而下慢慢噴撒,地面上預先擺放一行英文字模寫著:「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經過24小時的塵埃落定,字模取走後,地板上露出未被塵埃覆蓋的字痕,中文翻譯便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作品在英國獲得當今世界視覺藝術最大獎項之一的「Artes Mundi國際當代藝術獎」。(請點選參考)
《 文化動物 》:
將一隻母豬全身寫滿“漢字”,再將一隻公豬全身寫滿“洋文”,然後讓兩隻豬當場交媾,利用「“洋文”公豬騎在“漢字”母豬身上逞慾」的嘲諷畫面來暗示西方文明對中國文化的侵略和“強暴”。
我很喜歡這件作品,因為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都不知不覺為那隻“洋文”公豬鼓掌叫好,甚至加油打氣。(請點選參考)
《文化動物》正談到一半,卻被《飲食動物》 Vincent 的電話打斷了,他說 Jing 得出席一位上海藝術家的餐會,所以要我帶他去吃晚飯,我只好領著小風及 Vincent 到昨天那家日本料理店進行“飲食藝術創作”了。
■ 晚安
三個人吃了滿滿一桌日本美食,真是大快人心。
但因小風的英文能不夠好,聽不懂 Vincent 的連篇笑話,我只好居中翻譯,所以總覺得無法暢所欲言,只好暢其所食。吃了兩個小時,才歡喜回去。
先隨 Vincent 到他房間,禮貌性地陪他聊了一下。他嘆說,大陸雖然在改變,但仍是少數,大部份人還是習慣接受“一種想法”,所以缺乏創意(我猜 Vincent 說的“一種想法”,應該是指官方說法)。我笑著回答,若中國現在已是言論自由、制度透明、創意無限的話,那美國和歐盟早就失去競爭力,所以你要慶幸尚有共產主義為中國帶來經濟發展的“限制”,否則西方世界遭逢的中國威脅就不止於此了。
沒陪 Vincent 聊太久,就回房間繼續和小風進行藝術對談。
我這般穿梭於公豬和母豬之間……抱歉!我是說居中於 Vincent 及小風之間翻譯,正是我來上海的重要任務之一,唯有扮演好溝通的角色,才能讓公豬(西方文化)和母豬(傳統中華文化)充份享受性愛並順利生下小豬。說到哪裡去了?我是說當前台灣應該扮演好融合東、西文化的角色,而不是「拼命西化」或「去中國化」,萬一養肥公豬,卻餓死母豬,肯定生不出小豬。
我怎麼忽然變成獸醫了?
劇本弄錯了,倒帶,再重演一次。
先恢復到傍晚時的場景,小風躺在他的床上,雙手墊在腦後,口沬橫飛地向我描述他的藝術評論,而我則趴在我的床上,拿著鉛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但這次談的是台灣的行動藝術家謝德慶,他以實際行動進行的「一年作品系列」包括:
一年之內每個小時固定時間至固定地點打卡一次
一年之內不准進入任何有遮蔽的空間
一年之內不踏出房門一步
一年之內與不相識的女人以2.43公尺的繩子綁在一起卻不能碰觸對方
最後一件是「十三年之內不想也不做任何藝術」
你不要以為他瘋了,這些作品可都深含寓意,謝德慶也因此成為美國70年代行動藝術的頂尖人物。
從小風的語氣中,我聽得出他對謝德慶充滿崇敬之意。於是順勢問他,目前那些台灣藝文界人士在大陸很受歡迎,他說余光中、林懷民、李敖、龍應台等。
於是我們又把話題移至余光中、林懷民、李敖、龍應台……繼續聊到深夜。
得睡了,倒不是因為夜已深,而是腦子裝太多需要思考的事物,已疲憊不堪。
真的得睡覺了。
晚安!中山故居和上海弄堂……
晚安!天書和塵埃……
晚安!公豬和母豬……
延 伸 閱 讀 「上海春季藝術沙龍 」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P.S. 關於Vincent、Jing和我三個人的旅遊故事,請參考「波蘭」及「歐洲2006」系列遊記。
延伸閱讀「 攜手去波蘭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攜手去波蘭03 走!去華沙博物館,享受一段「虛擲光陰」的幸福
延伸閱讀「 2006歐遊雜記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