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007

004

006

011

 

 

 

 

 

禪遊雲南05 納西古樂

 

 

這是一場用靈魂書寫的演出。

這是一場用心靈觀看的盛宴。

這是一場我們白日裡做的夢。

麗江,這個曾經被遺忘的王國,玉龍雪山,這座至今無人登頂的神秘之山,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雪山》以雪山為背景,汲天地之靈氣,取自然之大成,用大手筆的寫意,在這海拔3300公尺的世界上最高的演出場地,讓生命的真實與震撼,如此貼近每一個人。

來自10個少數民族的鏗鏘漢子,來自16個鄉下村莊的普通農民,就是這600多個有著黝黑皮膚的非專業演員,在這神奇廣袤的麗江土地上,在這只可仰視的玉龍雪山下,沒有華麗的背景,沒有絢爛的燈光效果,只有撲面而來的泥土汗水的味道,只有像你的父輩祖先一樣厚實的肩膀,他們用最原生的動作,最質樸的歌聲,最滾燙的汗水,與天地共舞,與自然同聲,帶給你心靈的絕對震撼。

我們無從告訴您什麼是真正的雪山印象,也無從定義與衡量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演出,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將有所不同。

這只是一場用心靈去觀看的演出。遠離了鋼筋水泥的喧囂,洗淨了煩庸俗事的困擾,回歸了大的自然,回歸了大的生命,或者你會發現,學會大口地呼吸,懂得感恩生命,感受活著的美好,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005

 

 

奔波了一天,終於回到房裏休息,讓相機電池充電,也把拍攝的相片備份到磁碟機去,一邊就找些文字來閱讀。上面那段就是從《印象.雪山》的節目冊上摘錄出來的,還念念不忘下午觀賞時的震撼。

咀嚼著那些文字,忽然浮現一些想法,停下來沉思片刻,轉頭告訴Kris:「我覺得張藝謀的《印象.雪山》比他在紫禁城導演的《杜蘭多公主》好太多了!」

好像吵到在另一張床上靜坐的Kris了,不過他還是睜開眼回答我:「不止《杜蘭多公主》吧!他的《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陳凱歌的《無極》也都超爛。」

我訝異Kris竟用“超爛”這麼重的語氣,回頭看他一眼,他已換個姿勢,整個人躺著,攤開雙手墊在頭底當枕頭,一副輕鬆的模樣。因為接下來,我想提個稍微“禁忌”的話題,先確定他的狀態是OK的。和初識的網友出遊,要儘量避免聊些有爭議的內容,以免觀點不同,相辯兩不悅。而對於早被台灣民眾標示成「為國爭光」的形象人物,切記要只褒不貶,才不會自討沒趣。於是很微婉地說:「我…覺得…李安的《臥虎藏龍》…也不怎樣好耶!」,語氣盡量輕,像隻小老鼠,避免觸動捕鼠器,當場被夾個頭破血流。

「怎麼你和我有同感,我試過兩次要把《臥虎藏龍》看完,都功敗垂成!」Kris回答得乾脆,讓我鬆口氣。和較熟的朋友聊天,倒不必這麼謹慎,但面對一般人還是不要隨便批評李安,就像最好不要說你不喜歡王建民,否則會遭眾人圍剿。李安的電影當然不是不好,但同是華人導演我更欣賞王家衛、候孝賢。李安的電影我每部都看,水準夠,但要列出最喜歡的,還真的挑不出來。不像候孝賢的《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十餘年來已重複看過十來次。

接著,兩人又繼續聊著電影……

猶記兩個月前初識時,Kris說剛看過電影《摩托車手記》,我就讓他看我寫的古巴遊記,其中一篇就是關於《摩托車手記》的作者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於是e-mail上一來一往就聊了半個月的電影。時空一跳,現在居然已置身麗江古城,話題仍是電影。

怎會聊到電影來?還不是因為張藝謀,雖然不喜歡《杜蘭多公主》和《英雄》,但他的《一個都不能少》可看得我熱淚盈眶。於是我們都同意,只要素材本身具有感人的內涵,作品就會感人。在雲南,有著豐富的歷史、民俗、音樂和舞蹈,創作素材俯拾皆是,難怪《印象.雪山》如此撼動人心。不只雲南,大陸還有許多文化遺蹟都想邀請張藝謀繼《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雪山》後再執導更多印象系列。我翻出行李裏從網路收集來的資料,其中有段印象系列第三部《印象•西湖》的報導:

記者:聽說你正在籌備《印象.西湖》,西湖是很人文的景觀,跟《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麗江》的自然環境迴異,創作上是不是因此差異很大?

張藝謀:我做事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感覺,決定做《印象.西湖》前,有一次在樊躍的電腦上看到一張他的設計圖,就覺得《印象.西湖》一定能成功。這種大型實景演出最重要的是創意,在初步構想這個階段是最難也最費時的,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再確定大方向。西湖的美、西湖的文化、西湖的傳說都是很人文的,於是我們想在西湖邊造一只幻鏡……太多想法,現在還不便透露。

記者:你會把「印象系列」一直做下去嗎?依你看「印象系列」對中國旅遊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張藝謀:現在很多省份都在談這種合作,最早做《印象.劉三姐》時,沒料到會帶動當地經濟,後來才發現這種文化產業的力量很強大,而且前景看好。在黃金周期間,中國的旅遊人數高居世界第一,旅遊商機無所不在,若旅遊景點能和當地文化結合,一定有新的衝擊。所以,許多省份由陽朔追到麗江,再追到杭州,他們對「印象系列」很感興趣。我覺得是人民的生活需求和變化帶來這種前景,目前的發展還不夠,希望藉由我們的努力把這種文化產業帶起來。

Kris讀完,就問我:「你覺得台灣會請李安導演一齣叫《印象.太魯閣》的國家公園實景劇嗎?」

現在不是有了,叫《印象.春天的吶喊》,每年四月都在墾丁轟動上演,參與群眾比張藝謀這些「印象系列」還多、還瘋狂、還迷幻!

兩人相視而笑。

快六點了,小睡一下吧!養好精神,晚上還要去欣賞納西古樂呢。

時間:20061230下午552分。

打電話要櫃台設定650分叫我們起床,就先後入睡,真是美好的一天。

 

 

006

 

 

 

 

 

■「你的眼神」

納西古樂七點半開演,從旅社走到劇場僅五分鐘,所以提早二十分鐘入場,先在裏頭四處晃晃。這是一棟前清民宅,青瓦白牆,五花石階,頗具古味,室內則是滿牆書畫、獎狀、記錄相片及名人字跡,古古舊舊的,像是時光裏的老戲班,不少是音樂還是歲月把四周景物都薰得純樸泛黃。舞台上的老樂器都已陳列好,不是是逐漸失傳的古董,最老的青銅法器「缽鈴」已用了400 多年,唐代型制的曲項琵琶則有200多年,樣式體面的十面雲鑼也有百餘年,其他如人面竹胡琴、蘇古篤(古波斯詩琴)、波伯(篳篥)和大鼓等,均飽經風霜但仍完好無損,光這些老樂器就看得我如癡如醉。

不久一位年輕女子上台,坐在左側的古箏前調音。

Kris問我納西古樂不都是些七、八十歲的國寶級人物演出,怎來這樣一位年輕女子?

可能是聘來調音的,那些國寶就不用處理這些雜事了。

「哦!」Kris半信半疑應著,然後又冒上一句:「不都是樂手親自調音嗎?」

「不一定啦!我小時候是國樂隊,每天練習前,都是老師幫我們調音。」

「那你是演奏什麼的?」Kris好奇地問。

「曲笛」

「曲笛需要調音嗎?」

「不需要!」轉頭瞪了Kris一眼,然後加重語氣回答:「老師是幫弦樂調音,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都不用!」

「那曲笛需要什麼準備工作?」

「要貼笛膜」

「得貼很久嗎?」

「當然,因為我們吹奏組共有七位,除了吹笙的那位外不用笛膜外,其他六位都要。我們很皮,自己貼好,就去把別人的笛膜戳破,大家鬧來鬧去,破了又貼,貼了又破。有時要合奏了笛膜還沒貼好,惹老師生氣時會罵我們是不是“欠揍”?有次,一位同學就糾正老師是“吹奏”不是“欠揍”,結果被罰站很久!」我娓娓述說這段往事,Kris搖頭大笑,直問我是真的嗎?

我把臉皺成拳師狗的模樣,低沉地回答Kris:「你欠揍嗎?居然不相信我!」

對話中,古箏前的女子音已調完,幽然飄下台去。

我放著讓Kris在座位上笑,自己起身跟到後台去,想看有沒有機會和調音女子對上幾句話。那女子,冰霜美麗,卻全然沒意識到我,甩了甩長髮就兀自進到休息室裏,接著唱起蔡琴的「你的眼神」:

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那感覺如此神秘……

哇靠,這是夢境嗎?我在納西古樂的後台聽到飄進去的一位女子用清麗的嗓音唱著「你的眼神」,真的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那感覺如此神秘。

回到座位上,立刻告訴Kris剛那位女子在後台唱著「你的眼神」。

「國小老師幫你們調完音也都會唱『你的眼神』嗎?」Kris問我。

「哇靠,你是真的“欠揍”!」

 

 

009

這是我帶去的第六本佛冊「舞中的禪機」,聖嚴法師和林懷民的對話記錄。我就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間位置,所以將它放在舞台前拍張相片當紀念,算是今晚的演出主角之一。

 

 

 

 

 

■ 舞中的禪機

現在,我身旁是“欠揍”的Kris,腦海中是餘音繞樑的那首「你的眼神」,在等待開演的時間裏,隨手翻閱第六本佛冊「舞中的禪機」,是聖嚴法師和林懷民的對話記錄。

真是一席沒什麼交集的對話,聖嚴法師是中規中矩的佛法論述,而林懷民則天馬行空地在言語裏舞著他的感受和經驗,於是一個誦經,一個焚香,只見氣氛不見交融的碰撞火花,我只能從各自的陳述裏列出一些重點:

聖嚴法師:

1.處處都有佛,處處都有菩薩;只要內心寧靜,就是與佛在一起,所以禪宗說:「天天共佛起,夜夜抱佛眠」。

2.禪包含了兩項要素,一個是「定」,一個是「慧」。定就是心不動;慧是不為外在環境所誘惑或干擾。

3.佛法講的智慧就是般若,是放下自我中心、追求、執著,不以自私自利來考慮;這不僅是一般所說的客觀,更是超越客觀和主觀,佛教稱之為「中觀」、「空觀」或是「空慧」,這種與空相應的智慧便是般若。

4.慈悲心的展現,應該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為出發點,視對方的需要而付出;在互動過程中,讓大家都得到喜悅平安,這就是慈悲。

5.所謂「人間淨土」是從自己的內心清淨做起,自己不起煩惱,進一步影響他人減少煩惱,如此一個影響一個,發揮出來的力量便無窮。

林懷民:

我們的文化問題,最根本是在於缺乏「厚重」文化。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一些具影響力的人,以淺薄的語言文化和行為文化,左右著社會的風氣。

 

 

012

007

011

 

 

 

 

 

 

■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又叫洞經音樂,講求玄虛、超然、靜淡。「洞經」乃道家經典的統稱,所以洞經音樂常用於道教的禮樂場合,具有養身之效。唐宋時期盛行於中原,明清流傳至各地,是官紳文人間風雅談演的音樂。晚清之後,逐漸失傳,幸好“禮失求諸野”,地處偏遠的麗江因地理環境和族人嗜樂之風,奇跡式地將洞經音樂保存下來,再經融合發展成風格獨具的納西古樂。除了保留洞經音樂的莊重及宮廷音樂的典雅外,同時加入絲竹樂韻和納西民歌色彩,是藝術,也是歷史,難怪被稱為「活化石」。

我第一次接觸納西古樂,是在比利時友人Vincent家聽他述說的,倒不是提這段洞經音樂史,而是他在麗江觀賞一些老人瑞表演的情形。Vincent說得傳神,我聽得嚮往,於是暗自計劃著來趟麗江,就為這納西古樂,現在坐在台下,當然興奮。

長袍馬褂的樂師們開始緩步就座,多數已屆耄耋,排排列坐,頗為有趣。更奇特的是這些老樂手們的態度,根本無視台下觀眾的存在,各自展現各自的姿態及架式,於是有人撫髯,有人閉目養神,有人像在運功,神情各異,悠然自得,就是不像是準備要表演音樂。

這些樂手,不像國寶,倒像活寶。

活寶堆裏有幾個年輕面孔,包括那位調音女子,原來她不是聘來調音的工讀生,是正式的團員之一!現在就坐在左側的古箏前,冰霜美麗著。於是,我開始想像古箏的琴弦幽渺地彈著「你的眼神」,像一陣細雨灑落我心底,那感覺如此神秘。

不過,第一首曲子並不是「你的眼神」,是《八卦》。(莫道是我太八卦!)

「據考證,此曲全名為《紫薇八卦舞曲》,乃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九年(西元741)二月為新建『太平宮』落成而御制的兩首法曲之一。另一首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但已失傳,所以此曲《紫薇八卦舞曲》在中國音樂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主持人這樣介紹著。

接著,「一錘響鑼,全場燈火明滅,樂音四起,香煙繚繞,管弦雜錯,琴瑟妙和。」這是別人的描述。

我看到的則是,老人們紛紛醒來,該拉的拉,該吹的吹,該敲的敲,更誇張的是,趁演奏的空檔才順手調音(好像即使音不準也不會影響演出)。或許別人不懂,但我是國樂隊出身,至少知道他們在幹啥,所以覺得好笑。我想,除了這些“國寶”外,全世界沒人開演時還在慢慢調音的吧!

這首《八卦》的打擊樂層次豐富,很吸引我,其餘則無特殊之處。

一曲奏畢,主持人開始介紹納西古樂的起源,原來是明朝期間,從中原送來三千士軍到雲南北部駐守邊疆,這些官兵因思念家鄉而把中原的絲竹音樂帶到麗江,改朝換代後,中原傳統音樂逐漸流失,麗江卻保有這些古樂,也就是今晚大家聽到的。

這些歷史的確比音樂本身精彩多了。

 

 

013

像不像是時光裏的老戲班?

 

 

第二首是笛子獨奏曲《篤》,此曲乃納西白沙細樂的第一章,原是納西民間的大型歌舞劇,所以旋律較有轉折,曲調也較動聽。不過因為只有一把笛子獨奏,所以其他老人們又各自逍遙著,打盹、撫鬚、沉思…各種神情都有,還偶聞千年老痰的咳聲。

第三首是《浪淘沙》。

「在麗江的月夜裏,聽到《浪淘沙》的原曲演唱,笙簫磬鈸齊鳴,幾位身著納西服飾的少女隨樂唱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但聽檀板緩叩,清歌婉轉,此時此境,格外撼人心魄。恍兮惚兮間,逆穿時空回溯到波瀾壯闊卻血淚斑駁的歷史之河。」這是網路上的一段介紹。

而我的現場經驗是,這種唐朝教坊曲牌的曲子,本來就像死雞腸一樣牽來繞去,本身學國樂的我都不太能接受,我猜,後面那些老外肯定開始後悔買票進來聽了。回頭一望……覺得還是把「檀板緩叩,清歌婉轉」改成「下巴緩叩,鼾聲婉轉」比較切合實際。

終於,曲子結束,主持人又講話了,這次是強調今晚的演出可謂「三老樂團」,樂曲老,藝人老,樂器老。

 

 

008

這把唐代型制的曲項琵琶,已有200多年歷史。

 

 

第四首是《一江風》。

和元曲《一江風》同名,有人認為是同一首,也有人認為是改編自五台山的佛曲,不過曲子就是一貫的絲竹調性,旋律仍是牽來拉去,還好打擊樂的份量頗吃重,不至讓人睡著。

第五首是《愛蓮說》。

依稀記得是位中年人用納西古語吟唱,但我並不在舞台前,跑到樓上包廂去拍照,順便上廁所去。我想這是一個臨界點,有人開始坐不住了,席間移動的身影特別多。經年累月的演出經驗,主辦單位絕對知道這種“現象”,於是第六首就安排較通俗的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終於有我懂的曲子了)

這曲子也勾起一段我國小五年級的回憶,那時我們整班都是國樂隊,每個人都學專屬的樂器,我是曲笛,而鄰坐的女生則是古箏。國小時,同學間絕對是男女授受不親,桌上用粉筆畫條線,誰也不能越界,而且老死不相往來。每年我們都要參加比賽,五年級那次,她的參賽自選曲就是《漁舟唱晚》,彈到後半段,手上的指甲套鬆了,一根手指彈不出聲音,最後雖然把曲子彈完,但豆大的淚就在台上滾著。在台下,忽然很同情她,大家都辛苦練了一整年才能參加,怎會指甲套鬆掉?小孩子遇到這種事總是想不開,下台後簡直哭到不成人形,都過三十年,還記得她在台上邊彈邊掉淚的模樣,曲子就是這首《漁舟唱晚》。

第七首是《水龍吟》。

原名《龍吟曲》,是西元六世紀的古琴曲(作者是北齊尚書鄭述祖),李白在《宮中行樂詞》中有「笛奏龍吟水」之句,可見盛唐時已將琴曲《龍吟曲》改為笛曲《水龍吟》了。還是老話一句,閱讀這些古樂的歷史都比聆聽曲子還精彩,今晚我真的和李白聽到一樣的曲子嗎?

接下來,如同其他音樂會一樣,結束前都會介紹樂手,然後來段精彩的“炫技”獨奏。這些奇特的古舊樂器隨便介紹都會高潮迭起,偏偏老國寶們不理世俗這套,簡單演奏幾個音就交差了事,還真符合老莊思想。尤其那只200年歷史的雲鑼,本以為大肆介紹後,會來段精心設計的獨奏讓大家開眼界,結果只是鑼聲一響,果真讓人“大開眼界”。

第八首是《步步嬌》。

源自宋末,描寫女人走路時的姿態 - - 步步嬌,算是比較容易聯想的曲子,高胡的弦音拉扯間果然像女人風情萬種的步調。

最後一首《清河老人》,源自道藏七十三、七十四冊所收的《清河內傳》、《梓桐帝君化書》和《老子》,是對老子和文昌帝君的頌歌。

~ 終於結束了,還好沒人喊安可。

我和Kris安靜地離開劇場,正如我們看完《印象•雪山》一般,無語。

只是一個是感動(不語),一個是感慨(不語)

我這樣算了結一樁心願嗎?終於聽過納西古樂了。

 

 

010

後排最右邊那位在打瞌睡,中間有位穿藍袍長鬍鬚的老人也在閉目養神,這是納西古樂演出時最有趣的現象。

 

 

以上是我的納西古樂聆聽經驗,下面是權威專家的聆聽經驗:

1993年秋,納西古樂進京首演,中國樂壇權威們諦聽此樂,莫不稱絕,有的感極而泣。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曾說納西古樂當屬國寶,將對我國音樂史和音樂民族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兩年後,宣科一行赴英演出,一曲驚世,場場爆滿,英倫各界謂之“盛世母音”、“未被污染的中國嚴肅音樂”。迄今,這支特殊的樂隊已演奏千餘場,近60個國家和地區,數萬愛樂者不遠萬里趕赴雲嶺深處,親聆這高古曼妙的天籟。」

Shin的無責任樂評:「稱其為活化石或國寶,我都同意,但說是天籟,那天下恐無噪音了。」(請原諒小弟才疏學淺)

 

 

■ 肥腸米線

音樂會結束後,飢腸轆轆,吃晚餐去。

古城裏逛一圈,還是決定吃米線,簡單又方便,我們倆真好養,餐餐米線就滿足了。不過這家肥腸米線真好吃,被我們喻為今晚最值得收藏的記憶。

林懷民說,台灣的文化問題最根本的是缺乏「厚重」文化。不過太厚重的文化要推廣和保存並不易,像這麼珍貴的納西古樂,本身是學國樂的我聽來都覺吃力,更何況時下的年輕人,還是搞搞「春天的吶喊」比較討好。

缺乏「厚重」文化,台灣人真的在乎嗎?

 

 

001

003

 

 

 

 

 

■ 晚安

今晚觀看納西古樂也不全然沒什麼收穫,入睡前,我翻閱「納西古樂」的門票有兩項發現(他們很用心地把門票設計成一本170頁的文字冊,裏頭有豐富的相片並以中英文介紹納西古樂)

一、第83頁的記錄相片寫著:「199952,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聆聽古樂後,即興演奏笛曲《梅花三弄》。」還真的有江澤民吹著笛子的相片,讓我非常訝異,我們台灣的領導人會不會演奏樂器啊?(腦海浮現陳水扁拉著鋸琴,演出《望春風》的畫面)

二、整本「納西古樂」的門票居然是採繁體字印刷,真是貼心,古樂配古字!

 

結論:要是覺得納西古樂不夠精彩,甚少這本門票很有收藏價值。

 

晚安,睡覺去了。

 

 

 

 

 

 

 

002

 

 

 

 

 

 

 

 

 

 

 

 

延伸閱讀「禪遊雲南」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禪遊雲南01 彩雲之南

禪遊雲南02 出發

禪遊雲南03 麗江古城

禪遊雲南04 《印象.雪山》

禪遊雲南05 納西古樂

禪遊雲南06 束河古鎮

禪遊雲南07 東巴樂舞

禪遊雲南08 玉龍雪山

禪遊雲南09 萬古樓

禪遊雲南10 深圳

禪遊雲南11 錦繡中華

禪遊雲南12 法鼓山

  

 

 

延伸閱讀「北京」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北京01 北京之家

北京02 潘家園

北京03 淨心蓮

北京04 鳥巢

北京05 南鑼鼓巷

北京06 【798】藝術區

北京07 薩伯咖啡店

 

 

 

延伸閱讀「桂林山水」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桂林山水01 啟程

桂林山水02 靖江王府

桂林山水03 陽朔西街

桂林山水04 灕江

桂林山水05 興坪

桂林山水06 福利古鎮

桂林山水07 陽朔公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雲南 麗江 納西古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 的頭像
    Shin

    音樂旅行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