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旅遊篇
■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阿拉伯的勞倫斯」獲得英國權威電影雜誌《TotalFilm》評選為最偉大的史詩電影第一名,看過的人都會對這部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印象深刻,尤其那些場面浩大的沙漠景色。這些拍攝場景大多在約旦的瓦地倫(Wadi Rum),今天我們就要去瓦地倫,體會那一望無際的沙漠風情。
■ 2005年3月7日行程
早上起床,窗外一片瑰麗,死海的日出在迷濛的霧裏倒影出漫天奇異色彩,美得令人疼惜。拿著相機出去陽台拍攝時,發現其他團員也陸續被這光線喚醒,相互隔著陽台親切地打招呼,一天就從這麼美好的早晨開始。
早餐後就出發,先從以色列越過邊境到約旦,再往瓦地倫去尋訪「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蹤跡,晚上就睡在沙漠遊牧民族貝都因人的營帳。
■ 邊境
車子慢慢往邊境靠近,陰鬱的天色裏沙漠延伸成一片沉重的心情,漫不經心地聽著導遊述說以色列人開發沙漠的艱辛。死海附近那些變成林地及農田的沙漠,都經過五次清洗的手續才讓沙土去除鹽份得以種植。飽含鹽份的沙地經由“清洗”可化為良田,苦悶的心靈、乏味的生活可藉由“旅遊”而化為朝氣、活力嗎?不禁望著沙漠搜尋一些渺茫的答案……
到達邊境後,導遊仍提醒著不要拍照,不要獨自行動,聽從指示,要有耐心,由於幾天前已越過一次以色列邊境,所以比較沒什麼好擔心的。不過這次卻不明原因地等了一個小時,連我們的以色列導遊都煩躁地抱怨著。導遊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本來就是比較壓抑的一群,所以幾天來的相處他都像尊默劇人物,直到現在的“發飇”才讓我們驚覺他的存在。但他也只對著我們報怨,不敢面對那些海關工作人員,有點像活在“岐視”裏的奴隸。不過回到台灣,我們何嘗不也是“工作的奴隸”?只敢對著家人或朋友抱怨,面對老闆或上司呢?
■ 吉普賽人
過了邊境就進到約旦,我們此行的第一天就在約旦停留十多個小時,四天前從敘利亞到以色列時,又過境約旦一小時,現在是第三次入境,真是有緣。
車子開始游移在起伏的山谷,淺淺的橄欖綠覆蓋在曲線和平面交錯的幾何裏。越過一個弧度時,前頭駛著一輛很舊的小貨車,土褐色的車漆剝落成斑駁的花紋,車後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器具(包括餐具),塞在擁擠的空間裏有位十來歲的少女,舊舊的衣服包裹一身瘦小的身驅,黝黑的臉泛著單純的笑,向我們揮著手,揮得用力,風把她的髮都揚起了。導遊說那是吉普賽人,剛幫完這期的農稼,領了工資,要移往他處另覓工作機會,他們的生活就是這樣不斷的流浪及流浪。
忽然,多愁善感的我,心沉了起來。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流浪,但落實到生活裏的流浪,竟讓人覺得有點悲。想起齊豫填詞演唱的那首Tears,啍著,就啍出一眼眶的水……
All alone I have started my journey
To the darkness of darkness I go
For a reason,I stopped for a moment
In this world full of pleasure so frail
Town after town on I travel
Pass through faces I know and know not
like a bird in flight,sometimes I topple
Time and time again, just farewells……
是啊,生命也像一城一鎮永不休止的旅行,擦身而過的那些臉孔,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在旅程裏,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不是嗎?
我們不也告別過就學、服役、工作,告別過天真、青澀、 幻想,告別過許多棲身的空間和歲月裏老去的家人及朋友……這就是人生啊!
■ 午餐
唯一沒有告別的是我們的三餐,沒錯,這也是人生。
中午在沙漠公路旁的館子用餐,空曠的地平線上這家餐廳顯得突兀。
食物是道地的中東口味,薄餅、蕃茄、小黃瓜及烤雞、羊等。團裏一對夫婦看到別桌中東人吃了白色醬汁的羊肉,告訴導遊他們要換那種特別的餐。上菜後才發現那白色醬汁有著濃濃的腥屍味,真的不是我們這種沙漠“過客”所能忍受的,相形,我的平淡烤肉竟顯得美味。
好奇、嘗試固然好,但年紀大了,越能體會安於現況的美好。
可能,我真的老了。
■ 車位
餐後就直接往瓦地倫沙漠區去,但要先換乘四輪傳動吉普車,才有辦法在沙漠裏馳騁。
我們有十四人,分乘三輛,但每輛吉普車除司機外就只有四個座位,也就是說有兩人必需委屈塞在後面的置物區。結果,導遊才比劃完我們搭乘哪三部車後,大家就開始佔位,我是第十二個上車的,也就是說至少找到位子可坐。但最後才從洗手間出來的王教授發現車座都滿了,只好站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導演搖著頭說,王教授年紀大了,不要讓他坐置物區吧!但大家仍無動於衷,我則掙扎著,因為我想沿途拍照,塞在後頭只有密閉的車窗而且手還要扶著才能坐穩,根本無法再拿相機。多麼希望有哪位不拍照的善心團員能挻身而起自願坐到後面去,但事與人違,大家仍不動如山。基於良心,我把座位讓給王教授,哎!只好讓自己180公分的身軀擠在置物區小小的空間裏,沿路就什麼相片都不能拍,只拍下自己沒地方伸展的雙腳留念。
■ 瓦地倫(Wadi Rum)
瓦地倫原意「酒紅色山谷」,據說三千萬年前的大洪水自土耳其南部經敘利亞、約旦河谷、死海、紅海抵非洲東岸,切割出一條大地塹。地塹的岩層中夾有石英、頁岩、礫岩及碎石,由於晝夜溫差極大熱脹冷縮經年循環,加上空氣的水份滲入岩縫內,侵蝕成千奇百怪的形狀。所以瓦地倫像是月球表面的古老峽谷,覆蓋著白色及紅色砂土,夕陽西下時風化的石崖與沙漠映著紅色餘輝,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的吉普車奔馳在沙漠裏,車尾揚著一抺拖曵而來的塵沙,在天高地闊的水平面,綻放如花朵。
隨著車速前進,心情也開了,至少剛才委屈縮在車後置物區的鬱卒已如風散去。到達的第一站是瓦地倫遊客中心,赭紅色的建築很特別,但只停十分鐘就再往沙漠深處去,那裏的天然景色瑰麗無比,不需在人工建築逗留太久。
沙漠停留的第一站是瓦地倫遊客中心,赭紅色的建築很特別,如同瓦地倫的原義「酒紅色山谷」一般。
■ 駱駝
一路飛奔,我們學會隨車身的轉彎、傾斜而呼嘯。
沙漠裏沒有道路,司機們除能辨識方位及路線外,也知道如何隨沙丘的弧度控制車速,每次漂亮的急轉彎都讓我們驚叫,我們叫得越大聲,司機越樂,於是故意把車子飆成狂野的飛豹,奔馳在起伏的沙漠裏。
第二站是沙漠的駱駝休息站,沙丘上蹲臥著休憩的駱駝群,在斜陽裏散發著迷人的異國風味。隨身走過,那些駱駝美麗的雙眼就清晰地映著我的身影,像是躲在長長睫毛下的深井,讓我想到三毛寫的「沙漠」……沙漠化為一口水井,井裏面一雙水的眼睛,盪出一抺微笑。
難道三毛說的沙漠水井就是駱駝水漾的雙瞳?
■ 勞倫斯
接下來停第三站,當年勞倫斯就是在這裏和貝都因人達成協議,共謀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卡巴港,這裏也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取景的重要地點。
阿卡巴是約旦最南端濱臨紅海的港口,也是約旦唯一的出海口,地位非常重要。當時阿卡巴仍在土耳其人的控制下,勞倫斯為了突擊阿卡巴,冒險帶領部隊抄捷徑穿過險惡的瓦地倫沙漠。這片荒漠不僅路途漫長,而且途中缺乏水源補給,連阿拉伯人都認為不可能穿越,因此土耳其對其毫無防備,勞倫斯就此一舉攻下阿卡巴港,這段情節我想看過電影的人都印象深刻。
此處地勢特殊,沙漠裏聳立著風化的嶙峋山岩,像大自然雕刻的屏風,參差地圍繞著一片沙漠空地,勞倫斯他們就在此天然屏障裏商議,現在岩石上還有勞倫斯及當時貝都因人領袖(現任約旦國王的爺爺)的雕像。
我的旅遊不能沒有音樂,所以行前都會準備好相關的音樂配合不同景點使用,那天在沙漠就沿途用耳機聽著「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配樂,讓心情隨著中東風味的雄渾交響樂回到歷史裏。
第三站的地勢特殊,沙漠裏聳立著風化的嶙峋山岩,像大自然雕刻的屏風,參差地圍繞一片沙漠空地。
■ 夕陽
因為忙著捕捉沙漠裏的鏡頭,我總是最後一個上車。說真的每站停留的時間不多,我沒辦法仔細用“情緒”去拍照,往往憑直覺判斷就立刻按快門。而沙漠太遼闊,想換個角度拍攝就得跑個百來公尺,很累人的。幾次後,集合時間一到若我還在遠處來不及跑回來,司機就知道要直接開車去接我,如此善解人意讓我們和司機越來越熟。熟了,樂趣就來了,他喜歡故意急轉彎逗我們尖叫,當然我們肯定不失所望地把吉普車尖叫成雲宵飛車。最後,我們真的成了雲宵飛車。
開到第四站時,車子本該停在一個二十餘公尺高的沙丘頂,但司機故意把車子開到沙丘的崖邊上,慢慢加速假裝要往傾斜75度的陡坡衝下,我們尖叫著求饒,正笑成一糰,司機迅雷不及掩耳地衝下去了。
啊 ~ ~ 全車拼命尖叫,淒厲的叫聲撕裂了沙漠的天空。
等到車子自由落體般衝到斜坡下時,我們雙眼都驚嚇地凸出成漫畫人物,停了幾秒才爆笑出來,直罵司機「Crazy driver!」同團的張太太質問著司機有沒有駕照?連這種“懸崖”也敢衝下去。沾沾自喜的司機立刻搯出駕照,放在車前蓋上讓我們看個夠,那寫滿阿拉伯文的證件,可鮮了,趕忙拍下來當紀念。
這是我們瓦地倫沙漠之行的最後一站,已經日落黃昏。為捕捉沙漠的暮色,我急著離開我們的Crazy吉普車四處覓景。但沙漠坡地極難行走,使力地抽出深陷細沙裏的雙腳,邁力移動。越急,汗就冒越多,慌亂中竟聽見沙漠傳來天籟般的琴音,是琴弓緩慢推動的大提琴。我還喘著氣,汗水流過起伏的胸膛,恍惚叫問著「誰在播放音樂?」誰讓沙漠裏流盪著大提琴沉緩琴音?好像從沙漏般的天幕篩流下來的聲音,每個琴音都服貼地達到心裏深處去,連琴弓拉動的痕跡都清晰可聞。
在這神奇的氣氛裏,我換了鏡頭開始拍照,日落已盡剩下滿天的深藍及鱗片般的點點雲影,沙漠則襯在這幕空曠蒼穹下,奇幻又雅緻。
專心地拍了兩三張,才猛然發現那音樂是來自我的耳機,從第二站就帶上聽著「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配樂,上車才關掉。經過Crazy driver的一段瘋狂俯衝後,早忘了耳機這件事,可能抽身爬坡急著拍照,不小心觸到MP3的開關,音樂就流進耳朵裏,但仍不自知,只是幻覺般沉醉著,其實那是我的「馬友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自此,我知道在沙漠裏聽這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是種天衣無縫的絕配。
■ 貝都因人的帳蓬
晚上睡在貝都因人的帳蓬裏,他們是沙漠的遊牧民族,千餘年來就流浪在沙漠裏。
我們有營火及現場演奏的中東音樂,那澎湃的鼓聲陣陣迴盪在夜晚的神秘裏。
晚餐是帳蓬裏享用的中東菜餚,昏暗的蓬內彷彿回到古時的阿拉伯,簡單的食衣住行,我們正是一群貝都因人呢!
晚上,很早就睡了,在帳蓬裏沒門、沒鎖、沒窗、沒電,只留一盞煤油燈氤氳著中古世紀的煤油味。我讓耳機裏又浮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琴聲,一同入眠。
晚餐是帳蓬裏的中東菜餚,昏暗的蓬內彷彿回到古時的阿拉伯,簡單的食衣住行,我們正是一群貝都因人呢!
晚上住在貝都因人的帳蓬裏,有營火及沙漠裏現場演奏的中東音樂,那澎湃的鼓聲陣陣迴盪在夜晚的神秘裏。看,貝都因人正忘情地跳著舞,舞影婆娑,好個天方夜譚!
貝都因人,他們是沙漠的遊牧民族,千餘年來就流浪在沙漠裏,是個美麗的民族,至少在我的想像裏是如此。
後記:
再回想那段吉普車的讓位事件……
其實看遠一點,偶爾的委屈並無損於“一生的圓滿”,真的不要太計較。要活一輩子呢?若凡事計較,就累人了。告訴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把心放鬆,把心放開」。
附註一:「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及配樂簡介
「阿拉伯的勞倫斯」是知名導演大衛連頗受世人好評的幾部電影之一,在這部電影中,主角湯瑪斯‧艾德華‧勞倫斯(T. E. Lawrence 1888-1935)是個隨性的熱血英國軍官,他的文人特質和一些傳統軍官顯得格格不入,在他獲派前往阿拉伯之後,誠實的個性以及對於生命的尊重,讓他獲得了阿拉伯各敵對族群的敬重與信任,使其團結一致,對抗土耳其軍隊,或許勞倫斯不知道自己只是英國政治體系下的一顆棋子,但是在電影中他對阿拉伯人民的真誠,令人印象深刻,對於有白人優越感的西方觀眾而言,是一部清楚傳達訊息的作品,至於影片中關於政治的「遊戲方式」,導演大衛連也有不少詼諧著墨的地方,幾個角色言談之間對於政治的觀點頗令人玩味。
電影導演和電影配樂家之間,一直都有著很微妙的關係,電影雖然是以影像和戲劇為主體,但實際上,一個出色的電影導演,在運鏡,剪接,故事的表達與呈現的手法中,時常是有節奏感和旋律性的,因此一個導演會希望能有一個音樂家,用音樂為語言,輔助電影說出其中的感動和想法,在影史上出現過許多導演與音樂家的出色搭檔,大衛.連與莫里斯.賈爾,是其中最令人懷念的組合之一,莫里斯.賈爾為「阿拉伯的勞倫斯」所寫的電影配樂,不僅開啟了他與導演大衛.連的合作,同時也堪稱是影史上最具史詩美的電影配樂作品之一。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故事本身即富有傳奇色彩與爭議性,而大衛.連的電影中展現了沙漠的壯麗無垠與險惡多變,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莫里斯.傑爾為電影所譜寫的音樂,不論是寫景寫情,都是經典性的演出.整部配樂主要由三種不同氣質的主題旋律構成,有典型英國本土色彩的音樂或軍樂,呈現了勞倫斯的故鄉,與勞倫斯英國軍官的身份,給人一種精神抖擻,活潑優雅的質感,但另一個主題卻是充滿了驍勇與蠻悍氣質的阿拉伯主題,是一個極具力道,同時也帶有中東色彩的管絃主題,展現了阿拉伯軍隊狂野慓悍的驃騎氣魄,而勞倫斯的主題,是配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個主題在電影中不僅被一再的使用,同時也隨著主角的遭遇與心境,呈現出許多的風貌,開闊高昂中亦有細緻優美的一面,這個主題也帶有一些中東色彩,但和阿拉伯的主題比起來,阿拉伯的主題有力道卻沒有胸襟,勞倫斯的主題則呈現了一種浩瀚與傳奇的美感.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