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馬士革(Damascus)
離開馬努拉(Maaloula)這個和耶穌說著同樣語言的小鎮後,我們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前進,這個常在地理課本裏常讀到,充滿神秘魅力的中東城市。
大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歷史可上溯至3,000年前,舊約聖經「創世紀」中多次提及的「大馬色」即大馬士革的古城名。曾被腓尼基、埃及、亞述、波斯、羅馬、阿拉伯、土耳其和法國…等統治,雖歷經多次改朝換代,至今還是重要的城邑,並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遺產保護古(unesco)及金氏世界記錄(Guinness Records 2003) 認定為歷史上最悠久的首都(Oldest Capital City)。
大馬士革的海拔約720公尺,土地肥沃,氣候怡人。由於位處古時歐亞經商往來的重要通道,商貿事業非常發達,有「大地樂園」、「中東珍珠」的美稱。
■ 聖經的故事
敘利亞雖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對基督徒來說大馬士革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在車上導遊就介紹著大馬士革的聖經故事……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22章記載,保羅原是個迫害基督徒的猶太人,有次他到大馬士革捉拿基督徒時忽遇天上的強光,接著傳來耶穌的聲音:「保羅,保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之後保羅便失明。經過這段教訓及良心的譴責,從此悔過自新,經治療後雙眼再明並接受洗禮成為忠誠信徒。
半年後,保羅返回大馬士革傳揚基督教,猶太人非常憤怒要捉拿他,他經由教徒們的協助,用繩索將他吊到城牆外逃往耶路撒冷,繼續向眾人講述在大馬士革所遇的神蹟。
其中“保羅受洗”的亞拿尼亞教堂(St. Anania's Church)及昔日“保羅藉繩索逃離大馬士革”的保羅教堂(St. Pual's Chape)都是大馬士革的參觀重點。
■ 保羅教堂(St. Pual's Chape)
第一站,就是保羅教堂,正門頂部的窗口就是昔日保羅藉繩索逃離大馬士革之處,現稱為保羅窗(Paul's Windows),教堂外則有座「保羅墮馬」的雕像。
為了紀念保羅 St. Paul (Soul of Tarsus),大馬士革建有不少的保羅教堂。因保羅是騎著馬來到大馬士革,被突來的強光嚇到掉落至地,所以教堂內大多有保羅墮馬的繒畫,故保羅教堂又稱為墮馬教堂。
下一站,大馬士革博物館。
■ 大馬士革博物館(Damascus National Museum)
聳立在叢叢綠蔭裏的大馬士革博物館,是敘利亞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古樸的中東建築,散發著一種文學氣味。
才進大門就覺舒緩安適,一群學生正在進行戶外教學,我持著相機走過,幾位學生轉頭注視著,我裝了個鬼臉,其中一位笑出聲來,整班學生跟著好奇地轉頭看,我抿著嘴回視,老師也對我點頭招呼,我們都笑了。
創建於1919年,1936年遷入現址,該館主要收藏Ugarit(西)至Mari(東)間的肥沃月彎之迦南、腓尼基、亞述、希臘、東羅馬及伊斯蘭等文物。
館內最突出的陳列是一座西元二世紀建於敘利亞東北部的猶太教教堂(Dura Europos Synagogue),考古學家和建築師們將整座教堂一塊一塊搬運到博物館內重建,裏頭的擺設和裝飾,都保存得與原來一樣,連壁畫上的故事圖案,都色彩鮮豔、生動奪目。
但最吸引我的是一座Mari出土的國王雕像,那是距今約五千年前的藝術品。商朝的毛公鼎也才3300年歷史,這“五千年前”的工藝技術肯定還是粗糙的,所以這份質樸讓原本該“尊貴”的國王雕像反而充滿童趣。我們那位胖胖老實又認真的敘利亞導遊Naddour就站成雕像的樣子,模仿老國王的聲音來解說,把大家都逗笑了。我極喜歡那尊像,可惜館內不准拍照,無法留下影像紀念。
另外也很喜歡館內那些大型的馬賽克拼鑲作品,那一顆一顆各地搜集來的彩色小石塊,經千挑百選再拼湊成一幅萬年不退色的鉅作,想起來就很美。有幅西元三世紀的作品叫「大地之神」,如牆面般的巨幅,畫面生動、構圖完整,裏頭有二十多位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Naddour一個一個介紹著四季之神、時間之神、牧神、普羅米修斯神…等。導遊黃先生一直誇說這幅馬賽克實在太棒,很想拍下來,然後出忽意料地瞥見閃光燈亮起,尋著燈光的方向,看到黃先生按完快門的身影,在這個禁止拍照的博物館裏,此舉實在夠“駭人”,尤其來自一位學者出身的導遊。
逛完,在博物館的紀念品販賣部就看到那張「大地之神」的明信片,我買下一張作紀念。
■ 大馬士革老城區
中午的餐廳是家三百多年的古建築,牆上掛滿各種古董,舉目所及皆賞心悅目,主菜是西餐,吃得很舒服。
接下來我們去逛迂迴狹窄的老城區,沿著古宅深巷閒步,我喜歡走在最後頭,沿路欣賞那些古舊的市集商鋪,偶爾幾位嬉戲的孩童出現,總不忘逗他們一下,有幾位一直擠在我鏡頭前裝鬼臉,和他們玩得不亦樂乎。
中午的餐廳是家三百多年的古建築
大馬士革老城區的孩子們,三位大哥哥強押那位小妹妹到我鏡頭前“被拍”,所以妹妹的臉就臭成這模樣了。
一位賣明信片及書籍的中年人,他是腦麻痺的患者,導遊Naddour說他是個極好的好人,但只有一位女團員好心地向他買一些明信片,那時我身上沒敘利亞錢,美金又都是大鈔,無法向他買東西,拍了一張他的相片,他卻抖著聲音向我說「Thank you」,讓我有些不好意思。(這張是合成相片)
■ 亞拿尼亞教堂(St. Anania's Church)
舊城的東北面,稱為基督教區(Christian Quarter),在小巷的角落有一座建於地牢下的亞拿尼亞教堂,這個狹小的地方就是保羅恢復視力、受洗改信基督教的地方。
亞拿尼亞教堂裏的耶穌釘十字架的塑像,故意拍成模糊樣,以顯神跡……
哎!好的角度都被我們那位胖胖老實又認真的敘利亞導遊Naddour佔據了,所以只好連他一起拍下來囉!這也是地牢下的亞拿尼亞教堂。
■ 薩拉丁之墓(Tomb of Saladin)
然後又步行到薩拉丁之墓(Tomb of Saladin),這位反抗十字軍並曾奪回耶路耶冷的伊斯蘭英雄就長眠於此。
薩拉丁(1138年-1193年)以大馬士革為據點,控制伊拉克諸侯,並在埃及建立Ayub王朝。西元1187年攻佔耶路撒冷,引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但十字軍仍無法奪回耶路撒冷,而與薩拉丁締結休戰條約。大馬士革則在薩拉丁統治下,成為整個伊斯蘭的宗教和文化傳播中心。
薩拉丁之墓完工於1218年,墓室以綠色、粉紅色、白色條紋的牆壁圍繞,大理石的石棺安置於中間,供世界各地的教徒前來謁陵。
薩拉丁之墓(Tomb of Saladin),不要問我為何要拍出那種“無頭”的靈異相片,其實那只是單眼相機長時間曝光的“正常效果”,本來只是想在石棺旁,拍一位匆匆的模糊身影,以表現“石棺裏的薩拉丁笑看人世變化”的意念。只是曝光時間過長了些,竟成了靈異相片!?
■ 歐瑪雅清真寺(Mosque of Umayyad)
在薩拉丁之墓的旁邊即是歐瑪雅清真寺,是世界第四大清真寺。
清真寺原址本是一座邱比特神殿 (Temple of Jupiter),西元379年羅馬帝國時期改建為聖約翰教堂(St. John Church),施洗約翰的墓塚(Shrine of St John the Baptist)即安放於教堂內。西元七世紀阿拉伯人攻佔大馬士革,教堂於705年改建為清真寺,當時徵用1萬名工匠,耗時15年才建築完成。
因為寺內有施洗約翰的墓塚,2001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大馬士革期間,特別探訪此地,成為歷年來首位探訪清真寺的教宗。
進入寺內一律要脫鞋,光著腳踩在大理石廣場上的感覺極特殊,莊嚴卻混雜了些居家樂趣。建築物裏頭則舖著中東繁複花紋的地毯,信徒們不是在一角靜思,就是跪拜祈禱,氣氛神聖。
寺外的牆面用金、綠兩色描繪著草木盎然的綠洲景象,導遊說那是伊斯蘭教徒想像中的“天堂”。對生活堅苦的沙漠民族來說,天堂竟是那麼簡單,有水有樹就好了,很羨慕那種單純及知足。
這是伊斯蘭教徒想像中的“天堂”,對生活堅苦的沙漠民族來說,天堂竟是那麼簡單,有水有樹就好了。
■ 中國晚餐
晚上我們住進大馬士革的Cham Palace Hotel,仍是高級又舒適的頂級旅館。晚上就在旅館內的典雅中國館子用餐,導遊黃先生持別提醒不要抱太多希望,他們的廚師不會料理中國菜。
已不抱任何期待了,但結果仍……出忽意料……的失望。
第一道湯,好吧,簡稱醬油勾芡湯,又黑又稠,味道其鹹,簡直難以下嚥。對了,記得湯裏有玉米粒,算是玉米濃湯好了,黑色的哦!
剩下來的三道菜,相繼都是“醬油勾芡”炒的雞肉、牛肉、青菜,照樣“又鹹又稠”,那種“創意”讓大家心服口服,連“破口大罵”的力氣都沒有。
這就是我們三菜一湯的中國料理,全團無不抱怨連連。但對一向不重“美食”的我(除了農藥之外,什麼都美味),倒也喝了三碗湯,震驚全桌。
這是旅程裏大家唯一不滿意的一餐,但對我,很滿足了。嗯,想想那些沙漠民族,連“天堂”都那麼簡單,我們,何需,太多,口腹之慾。
旅館內四處用植物佈置得綠意盎然,牆上都是下垂的植物,可見越是沙漠的國家反倒越重視綠化,不是嗎?
附註一:新約聖經保羅在大馬士革的故事
使徒保羅原名掃羅,本是一個專迫害基督徒的猶太人,他出生於基利家的大數(今日土耳其境內),有羅馬公民權,精通律法,能言善辯。有一天,他帶著耶路撒冷所頒發的公告,要到大馬色捉拿基督徒。但當掃羅來到大馬色城外,天上忽然發光,強光從四面照著他,驚怕得仆倒在地,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阿!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同行的人,站在那裡,說不出聲音;聽見聲音,卻不見人。掃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睛,竟不能看見什麼。有人拉他的手,領他進入大馬色,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喫,也不喝。掃羅經這一段的教訓及良心上的譴責,從此悔過自新,雙眼再明,並接受亞拿尼亞為他洗禮,一變而為忠誠熱心的信徒。
掃羅受洗後,獨自離開大馬色,在阿拉伯思想過往的過錯,認定耶穌基督是唯一的教主。半年後,他大發熱心,返回大馬色,不單沒有理會猶太人要迫害基督徒的命令,反而向他們傳揚基督復活的真確,不少人因此而受洗成為基督徒。猶太人非常憤怒,要捉拿掃羅,要殺害他,但他得到信徒們的支持和保護,在夜深時份,用籃子載著掃羅,從城牆上的窗口,用繩索將他吊到城牆外的地上,掃羅隨即前往耶路撒冷,向眾人講述在大馬色所遇見的神蹟和信仰上的改變,耶穌就是彌賽亞的確實。後來改名保羅。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22章參考網站
附註二:伊斯蘭英雄薩拉丁簡介
薩拉丁·尤素夫·阿尤布(1138年-1193年)是埃及阿尤布王朝開國君主(1174年 - 1193年在位),他也因在阿拉伯人抗擊十字軍東征中表現出的卓越領袖風範,騎士風度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歷史上被稱為民族英雄。
薩拉丁出生在底格裡斯河邊提克里特一個庫爾德人的家庭,之後被送往大馬士革完成學業。他在努爾丁的朝廷里服務了十年,並以他對遜尼派經文的興趣而聞名遐邇。1160年代他的叔父謝爾庫赫被努爾丁國王派去和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作戰,在追隨他叔父學習軍事指揮之後,薩拉丁最終取代了法蒂瑪王朝和他叔父在1169年成為埃及的總督,同時也繼承了為埃及抵禦耶路撒冷的拉丁國王阿馬爾里克入侵的艱苦任務。
起初薩拉丁的權力基礎很不牢靠,沒有人認為他可以在埃及呆得長久。因為前些年已經有過多次權力更迭,勾心鬥角的宰相們扶植了一長串的小孩哈里發(幼帝)。同樣,作為一支外國軍隊的領導人,他也控制不了埃及的什葉派軍隊,後者長期效忠於如今失去權勢的哈里發。當哈里發於1171年9月死去後,薩拉丁在近衛軍支持下發動政變,由穆斯林教長們宣佈成為巴格達的阿撥斯王朝哈里發,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自立為素檀。當時薩拉丁統治著埃及,但在名義上還附屬於努爾丁,後者在過去一直被視為阿撥斯王朝哈里發。
之後,他征服了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的大部分。並且對十字軍發動聖戰,在1187年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和聖殿騎士團團長,並占領聖城耶路撒冷。這也使歐洲人大驚,並引發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結果又被薩拉丁打敗。
節錄自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