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敘利亞旅遊篇

 

 

 

 

 

■ 清晨四點的伊斯蘭教禮拜

住在敘利亞第二大城阿列坡(Aleppo),清晨四點多就被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吵醒,天色仍漆黑,全城沸騰的祈禱聲此起彼落交織如潮,那是伊斯蘭教每日五次禮拜的第一場稱之為晨禮(Fajr)。

每位教徒都在家裏朝聖城麥加的方向進行禮拜儀式,嗡嗡鬱鬱的禱詞竟滙聚成一場萬人合聲的清唱劇,嚮徹整個城市。

室友被吵醒後,翻來覆去無法入睡,頻頻抱怨。我也是難以再眠,但卻沉迷於這種美麗的宗教氣氛,用心聽著起伏的音韻旋律,哪來睡意?最後乾脆拿來耳機播了馬友友的巴哈大提琴組曲來為窗外的萬人淸唱劇伴奏,極美的音樂體驗,直到禮拜儀式漸散,才在琴聲裏昏沉入睡。

 

 

■ 夢一場

再醒時,是旅社的morning call,而那場清晨的禮拜猶如夢一場,悠遠飄然,也讓我見識到伊斯蘭教徒的虔誠。

 

016

敘利亞第二大城阿列坡(Aleppo),每棟大樓上密密麻麻的“小耳朵”,讓人嘖嘖稱奇,我好喜歡這個城市。

 

 

 

 

 

■ 2005年3月02日 第六天

來中東的第一天就感冒,雖已無疑,但喉嚨仍破了個洞,吞嚥困難,所以早餐時就拼命吃水果以補充維他命,希望趕快復元。相對於我的“拼命吃”,卻有人“拼命拿”,幾位女性團員每天的自助式早餐都順手“偷”拿幾顆水果塞到手提包,能說什麼呢?(台灣奇蹟!?)

今天的行程很特殊,導遊黃生先要帶我們去看人類文明起源之一的「幼發拉底河」,為了目睹這條大河,得趕路七個小時。看完幼發拉底河,再繼續沿著古代的絲路,到沙漠中的城市帕密拉(Palmyra)去,全天的路程跑了將近1/3個敘利亞領土。

 

 

■ 絲路

由阿列坡(Aleppo)往幼發拉底河所走的就是古代的「絲路」,東起長安,西至伊斯坦堡,長約11400公里。絲路上每隔25到30公里就有一個小驛站,這是當時駱駝商隊每天能行走的距離,驛站有水、食物及休息處。約1000公里就有一個大驛站,供商人們買賣或交換物品並抽取稅金,各大驛站都有詳密的繳稅標準。

駱駝商隊當然不是一路由長安走到伊斯坦堡,事實上都只運送1000公里左右,到了大驛站就把貨品賣給另一批商人,另買貨品再往回運販。不同的商隊在不同的區段間往返,於是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及印度的香料就一站一站地被轉賣到歐洲去,層層的轉售裏,價格就越賣越高。

這條人類文明裏最長的陸上商賈交易路線,充滿著詩意的瑕想,不同的文化隨駱駝商隊東西互傳了萬餘里,把古老的中國文明經由絲路介紹到西方,也把伊斯蘭教文化和西方文明帶到了中國。

我們就正在一段古代的絲路上,外頭黃沙漫延,荒蕪乾枯,而…天高…地遠…

睏倦的我,竟睡著了。

 

 

■ 幼發拉底河

到Ath Thawva 才被喚醒,是幼發拉底河的一處水霸,導遊催我們下去拍照,記錄這輩子來過這條偉大的幼發拉底河。

我們前後花七小時的車程來看的就只是一片河水,這是導遊黃先生的“美麗”堅持,當時我和多數團員一樣頗有怨言,但現回想起來,生命裏有些堅持也是美好的。這個七千年的人類文明搖籃,我們也才花了七小時來探尋。

 

018

人類文明起源之一的「幼發拉底河」,為了目睹這條大河,我們前後共趕路七個小時。

 

 

 

 

 

 

■ 餐盒

因為有好長的路程要趕,為了節省時間,中午就發餐盒在車上解決。這點我很欣賞旅行社的作法,“吃”在旅程裏真的不是唯一的重點,不必每次都要花一個多小時到餐廳去吃飯,尤其有時還繞遠路去吃中國餐廳,只為那些不搭味的海外中國菜?真是匪夷所思。

同樣,匪夷所思的是,中午的餐盒裏已附有水果及果汁,那些又在早餐“偷”水果的女團員們根本吃不完,隨便咬兩三口就丟了,殊不知水果在沙漠裏的珍貴。

持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女團員們的“順手偷果”在接下來的行程裏並沒減緩,反因“有樣學樣”更多女團員紛紛加入行列。

 

 

■ 伊斯蘭教

離開幼發拉底河後,我們要到帕密拉(Palmyra)去,因為沒有直接的道路可到達,所以往東走到接近伊拉克的邊界,再折向西南到敘利亞中部的沙漠城市帕密拉。

途中當地導遊Naddour就隨著發給我們的厚厚講義,開始介紹伊斯蘭教。

說實在的,在當地接觸到的伊斯蘭教徒和我們平日從媒體得知的頗有差異。我們習慣用自己的立場來評判另一種文化,但如導遊說的「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若不能從這個角度來接觸其他文化,將永遠無法深入瞭解。

Naddour的講義洋洋灑灑十餘頁都是介紹伊斯蘭教,而且講解認真、一絲不苟。但內容太龐雜,我想全團唯一能通徹明瞭的就只有導遊黃先生了,因為他研究所就是主修伊斯蘭教。而我,只是把它當成英文聽力練習來看待,倒也努力聽了一整路。

全世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約有十億,他們主要分佈在北非、西亞等地區。

每位伊斯蘭教徒若想獲得救贖,就必須在生活上嚴守五項基本的功課「念、禮、齋、課、朝」,合稱五功(Pillars)

◎ 唸(Shahada):常默唸「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使者。」

◎ (Salat):每天五次朝對聖地麥加,向阿拉禱告禮拜。

◎ 齋(Saum):每年回曆九月都必須封齋。(齋戒月)

◎ 課(Sakat):每年交出固定比例所得,賙濟窮人或興建清真寺

◎ 朝(Hajj):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你可能會置疑文明科技社會,步調極快,還要每日五次禮拜阿拉,能符合時代潮流嗎?有多少人能遵守?

但從反面來看,科技文明讓“人性”逐漸消失,價值觀混淆,社會問題叢生,若真能每日五次靜下心來面對心中的神祇,不乏是種心身平衡的疏解要方。

其他宗教細節不多談,但有幾點讓我印象深刻:

一、我們一直被教導伊斯蘭教徒是「一手持刀,一手持可蘭經」傳教,但導遊黃先生說這是錯誤的觀念,基本上伊斯蘭是不傳教的,所以看不到伊斯蘭的傳教士。(這點我無法證實,只是轉述,但若屬實,那我們對伊斯蘭的誤解真的很大)

二、「可蘭經」只讀原文,不需要注解,不需要翻譯。注意哦!我們讀的聖經、佛經都是翻譯過的中文,但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伊斯蘭信徒一律只讀原文(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所以可想像伊斯蘭國家為何能如此團結,因為在宗教上他們有共同溝通的語言。

三、所有的伊斯蘭教徒都直接向真主阿拉禱告(溝通),不透過任何神職人員,因為有了中介就會有曲解。在清真寺裏,都只有信徒自行作禮拜,並無神職領袖的說道解經。

四、必須要嚴守五功(Pillars),每天身體力行才能獲得救贖,但基督教徒「信耶穌(即可)得永生」,佛教徒也是「放下屠刀,立地(即可)成佛」,發現差異了嗎?

五、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基督教的關係簡單歸納如下:他們都信仰同一位萬能的神,這位神先後啟示了舊約聖經、新約聖經及可蘭經。猶太教徒主要是閱讀舊約聖經,基督教徒新約聖經,伊斯蘭教徒讀可蘭經,約略來說可蘭經有1/2和聖經雷同。

“轉述”了這麼多,要強調的概念還是「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開放胸襟去瞭解,才能領略各種文化的美。

 

 

■ 帕密拉(Palmyra)

下午兩點鐘到達敘利亞中部的綠洲城市帕密拉(Palmyra),是個典型的沿著駱駝商隊路線而建的驛站。

帕密拉沒有什麼資源,只是靠著水源及交易而興盛。最繁榮的時期是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三世紀這600年期間。當時商隊所載運的物品,都是古代社會的奢侈品,諸如絲綢、寶石、珍珠、香料、瓷器等,由原產地中國、印度運往歐洲,帕密拉對商品一律加以課稅,因此帶來財富及繁榮。這個古城遺跡面積廣大,我們花了一整個下午參觀各景點。

 

 

 017

019

012

007

015

 

 

 

 

 

■ Bel神殿

首先參觀的是太陽神殿,我們在黎巴嫩的巴貝克也參觀過一座類似的神殿,並提到「神祇世代交替」的概念。

神殿很壯觀,聳立在沙漠間,充滿異國風味。

有一對穿著很體面的義大利夫婦也在神殿內參觀,男的好奇地巡視著城的每個角落,女的則休憩在陰影處閱讀著旅遊書。此時此景讓我想起一部電影「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和「未代皇帝」同一個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故事敍述一對關係出現裂縫的夫婦,為了挽回婚姻所以一起到北非沙漠去旅行,想藉旅行來改變陳腐的生活。但女主角卻意外被虜並賣為奴隸,險些喪命,獲救後老公根本不知何處去了,自此對生命有新的體會。

人生就是人生,“改變”就能來挽回嗎?順勢走會不會輕鬆些?

所謂「順勢者存,逆勢者亡」,也正是帕密拉存亡史的最佳寫照。這個在沙漠中繁榮六百年的城市一直站在羅馬帝國這一邊,並曾幫羅馬出征,因此帕密拉人民被賜享有羅馬公民的權利,是極大的榮耀。但最後竟因帕密拉女王傑諾比亞(Zenobia)要人民以羅馬皇帝的稱呼「奧古斯都」來稱呼她的兒子,觸怒了羅馬皇帝,西元272年羅馬出兵滅掉帕密拉並毁掉這個城市。

統治國家,猶如操控人生,可能一念之間就改變全局,不是嗎?

 

 

003

 

 

 

 

 

 

■ 三兄弟的地下墳墓(Hypogeum of Three Brothers)

「塔墓」是帕密拉的特殊建築,有如現在的靈骨塔,但塔墓是以家族為單位來存放石棺。塔墓建築雄偉,石砌如城堡,高達五、六層樓,一座又一座散佈在城郊。

 

010

 

看完塔墓,我們又驅車前往參觀「三兄弟的地下墳墓(Hypogeum of Three Brothers)」,除了三兄弟的家族之外,也保留一區提供“吉墓出售”的營利服務。還記得嗎?帕密拉是因商隊貿易而興起的城市,居民都是鬼頭鬼腦的商人,興建家族墳墓的成本極高,當然不忘加蓋大一點,除了族人使用之外,也出售石棺停放位給一些沒錢建家族陵寢的散客。可見這種“死人生意”早在西元二世紀就有了,台灣現在的靈骨塔已慢人家一千八百年了。

 

006

004

 

三兄弟的地下墳墓,後面牆上那九個半人身的石雕就是三兄弟及其親戚,旁邊一格一格的是石棺的停放位。下面那個頭是當地導遊Naddour的,真是的!沒事伸在那裏嚇人。

 

 

 

 

 

 

■ 列柱大道(Colonade)及劇場

接著我們搭車參觀看整個城市遺址的主體部份。

首先是列柱大道(Colonade),只要是羅馬時代的城市就會有列柱大道,這個列柱大道寬13公尺,長1.2公里,架構出整個城市的主軸。石柱高十六公尺,在石柱間的石樑上安置著國王和權勢者的雕像。

 

013  

帕密拉的羅馬劇場

 

另外也參觀了一個羅馬劇場,劇場裏一位兜售明信片的小孩不知怎樣就黏上我,一路跟著我要我買。一疊明信片別人都只賣一塊美金,他卻賣兩塊,我用英文告訴他“你比別人貴了一倍”,結果他就一路用盡方法向我解釋他的明信片值得賣兩塊錢。我也不覺得煩,反正沿途有人陪我聊天也不錯。

他大概國小四、五年級,不像是受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弟,但卻能用英文和我交談,想到台灣那些天天補習的國中生,出口的英文還常是「I are good student」,不免感嘆。

快要上遊覽車了,小孩仍“堅貞地”跟著我。後來,我轉身蹲下緩緩告訴他:「我用一美元向你買明信片,然後再把明信片送你,好嗎?」他還疑惑著,我塞錢到他手裏,拿起一本明信片,翻了一遍再把明信片遞給他,握緊他的小手說「交個朋友!這是我送你的。」起身慢慢倒著後退十來公尺,揮手說Good Bye才轉頭往遊覽車方向去。

上車前又回頭望,他用力揮著手,我也跟著揮,一直喊著“friend”、“friend”……明信片我沒買貴,只花一美元,而且送給一位剛結交的小朋友,只是海角天涯,這一別就是永遠。

 

009

 

 

 

 

 

■ 夕陽

接著我們到一座山丘俯看整個帕密拉(Palmyra)的龐大古城遺跡。

夕陽西照,山腳下的小學生下課了,成群步行在起伏的沙漠裏,長長的身影隨沙丘起伏移動,好美的一副景象。

不知,我新認識的那位小朋友,是否也有個溫暖的家可以回去?是否也有頓飽足的晚餐?

 

 

002

帕密拉的一間旅社,兩旁的樹就是棗耶樹。

020

我們旅社的大廳,我覺得中東的旅社大廳都充滿綠意及異國風味。

 

 

 

 

 

 

 

 

 

 

附註:

2005四月二十日的聯合報導(編譯陳世欽/今日美國報十九日電)昨天選出來的天主教新教宗,將面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留下的許多未竟之業。

六個大項包括:

1.優先要務是,收拾教士的性虐待醜聞。

2.神職人員嚴重不足。

3.世俗天主教徒加速脫離教會,北美洲與西歐地區尤其嚴重。

4.回教在歐洲、中東、亞洲崛起形成的挑戰。

5.改革教廷(含天主教各中樞機構)及遴選主教的程序。

6.處置部分重要教徒因為教廷部分內部措施而深感困擾或民心士氣低落的問題。

※請注意第四點,回教在世界各地的興起,這是不容忽略的現象。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

 

中東探索01 約旦 傑拉西

中東探索02 黎巴嫩 畢波羅斯 

中東探索03 黎巴嫩 貝魯特

中東探索04 黎巴嫩 安佳 

中東探索05 敘利亞 騎士城堡

中東探索06 敘利亞 阿列坡 

中東探索07 敘利亞 帕密拉

中東探索08 敘利亞 馬努拉 

中東探索09 敘利亞 大馬士革

中東探索10 以色列 台拉維夫 

中東探索11 以色列 耶路撒冷

中東探索12 以色列 苦路 

中東探索13 巴勒斯坦 伯利恆

中東探索14 以色列 死海 

中東探索15 約旦 瓦地倫

中東探索16 約旦 佩特拉 

中東探索17 約旦 尼波山

中東探索18 約旦 安曼 

 

 

 

 

 

 

 

 

 

 

 

 

 

 

 

 

 

 

 

 

 

 

 

 

 

 

 

 

 

 

 

 

 

 

 

 

 

 

 

 

 

 

 

 

arrow
arrow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