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利恆(Bethlehem)
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南方8公里的山丘上,海拔約780公尺,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原名為「以法他」(Ephatah)即希伯來語的「糧食之鄉」,象徵著豐饒、富有。
西元前八世紀,先知彌迦就預言:「伯利恆啊,你在猶太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亙古,從太初就有。」預示著耶穌基督將在伯利恒誕生。
相傳在耶路撒冷出生的瑪利亞和拿撒勒的木匠約瑟訂婚,因返鄉接受羅馬帝國的人口普查,棲身在伯利恆的馬廄裏生下耶穌。
這是耶穌出生的故事,誕生地就是伯利恆,對教徒而言這個地名是再熟悉不過了,但非教徒對「伯利恆」也不陌生,許多聖誕歌曲都會提到……今天我們就要去伯利恆。
在伯利恆聖誕教堂地下室有顆鑲在地上的銅星用拉丁文寫著:「這裡是聖母瑪利亞誕下耶穌基督之地」。
■ 2005年3月06日第十天
行程:先去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之後去大屠殺博物館,回顧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接下來就是重頭戲「哭牆」。中午在聖經裏常提到的古城耶利哥用餐,飯後直接往沙漠去,參觀要塞馬撒達,再到著名的死海,晚上就夜宿湖畔。
■ 巴勒斯坦
伯利恆在巴勒斯坦區內,所以第一站就是要先進入巴勒斯坦。
在車上導遊正簡單介紹著國際新聞版面中永遠不缺席的「以、巴突衝」:
西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萊及以色列王國。
(※ 所以說……此地早就有以色列國了)
西元前63年羅馬入侵,從此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各地。
(※ 猶太人開始四處流浪,哎,這一飄泊就千餘年)
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羅馬接管巴勒斯坦。
(※ 阿拉伯人來囉!)
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回巴勒斯坦。
(※ 猶太人又回來,這裏同時住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1947年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將在這片土地上分別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國家。
(※ 都不要吵,一邊各建一國,很公平)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從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便紛爭不斷。
(※ 結果,只有一邊建國,另一邊沒建成,當然吵翻了……)
說了這麼多,簡言之,就是這片土地千餘年來住著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後來猶太人的「以色列」建國了,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卻一直無法獨立,兩方人馬都希望消滅對方,獨佔此地,所以「以、巴突衝」永不休止。
雖是以、巴紛爭之地,但卻不刁難觀光客,所以我們的遊覽車進入巴勒斯坦區倒很順利,只要過一道有圍牆的門,但彷若進到另一個世界,破舊的街道迷漫著貧窮的氣味。對於政治、宗教等議題巴勒斯坦人總是激進強悍,但回到生活面,貧窮就是貧窮,工作仍要工作,用子彈來抗拒宿命,只是失去更多麵包。這是一個令世人關注的角落,卻有一群被忽視的居民……
我們一到就有許多小販圍過來,對那些粗糙的手工藝品團員們並不感興趣。其中一位小販,無奈地對導遊黃先生低聲問說「Why don’t you help us?」這一問,問出多少辛酸。我們要如何幫?又能怎麼幫?是解決糾纏的「以、巴突衝」,還是困苦的民生……沒有答案,只覺辛酸。
■ 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在巴勒斯坦區的參觀重點就是耶穌誕生的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外貌像城堡的「聖誕教堂」,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教堂中最古老的一座。西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在耶穌誕生之地興建了此座教堂,西元614年波斯入侵摧毀所有基督教建築,只留下此教堂,據說因為堂內有三名智者(波斯人)的馬賽克圖案,所以此教堂得以倖存。
波斯人及伊斯蘭教徒控制聖誕教堂期間,雖然尊敬耶穌,但常常帶著牛、馬、羊等進入,所以教堂幾度修改大門以防牲畜,最後成為現在一百五十公分不到的小門,從此步入聖誕教堂都要低頭彎腰,所以又稱為「謙卑之門」。
以、巴戰爭時,教宗及全世界基督徒都呼籲以色列不要攻擊聖誕教堂,所以巴勒斯坦人就躲到教堂來受“庇護”。
現在的聖誕教堂由三大教派掌管,分別是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派和天主教;在聖誕教堂旁邊也建了一座天主教的聖凱撒琳教堂(St. catholic church),每年的聖誕彌撒都從這廣播到全世界去,教堂只能容納數百人,數以千計的教徒都聚在外面的馬槽廣場,觀看銀幕轉播。
從上面“簡單”的介紹裏,可感受到聖誕教堂的“複雜”,又是以色列,又是巴勒斯坦,然後是波斯人、伊斯蘭教徒及基督徒,現在又是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教派和天主教三教共管……難怪,我的以色列朋友Joseph說他不喜歡來伯利恆,因為太沉重了。
我們親臨現場,的確見識到那種“複雜”及“沉重”。
在聖誕教堂地下室有顆鑲在地上的銅星用拉丁文寫著: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意指「這裡是聖母瑪利亞誕下耶穌基督之地」。因為當天是星期日,聖誕教堂正進行著東正教的禮拜,無法進地下室去參觀,所以先到隔壁的天主教教堂(St. catholic church)去看四世紀偉大的聖經翻譯家耶柔米(Jerome)工作之處。兩教堂才隔面牆,一邊進行東正教的禮拜,另一邊是天主教的,完全不同的氣氛,不同的儀式,真是奇特的經驗。
再回到聖誕教堂,東正教的儀式仍未結束,為了看耶穌誕生處,我們整團人只好在教堂裏等待。剛開始還好,只是久了,團員就沒耐心,開始有人聊天、拍照,到處東看西逛,完全無視教堂內進行的神聖儀式。不久就有位老教士出來“勸阻”,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台灣同胞,當然不爽被勸阻,誰能“阻止”台灣人做什麼事,連法律都不能了,何況是小小一位“廟公”!於是聊天的繼續聊天,拍照的繼續拍照,而且多了些輕薄的揶揄。那位年長的教士多次出來請大家安靜,且臉色越來越不耐煩,當然團員也不耐煩,結果惡臉相向,誰也不讓誰。
此時的我,正沉醉在東正教的禮拜裏,那是我見過最美好的宗教儀式了。六、七位聲音渾厚的歌者正領唱著聖詩,教徒們虔誠地和著,歌聲迴盪整座教堂,彷若泛著聖光的雲層那般洋溢著。就這樣重唱及合唱交錯進行,台上有人焚著香,提著香爐輕晃,另有人敲著銅鈴,氣氛極其莊嚴。幾處雄渾的合唱處,聽得我眼眶泛著熱,那是一種心靈的震撼。我站在靠近講台處,專心聆聽這場千年的聖詠儀式……其他團員悶得發荒,閒晃著抱怨,那位老教士不時出來維持秩序……我仍沉迷在那場聖咒般的合聲裏,抬頭正好看見巡著過來的老教士,尷尬地讓他看見自己感動的眼淚,於是隨便找句話來堂塞「抱歉,我的朋友們打擾你們的禮拜!」,對於我的道歉他仍鐵著一張臉,但是至少,讓我對我們的“闖入”稍稍釋懷。
終於,導遊告訴我們可以進地下室去看耶穌誕生之處的那顆星。大家迅速步行下去,沒想到狀況更糟,誤以為儀式結束,結果只是暫停而已,所以我們狼狽地被趕著,每個人匆忙穿過他們的祭壇,瞄了一眼地上那顆銅鑲的星,算是達成“到此一遊”的目的。
走出來仍心有餘悸,有些團員不以為然地抱怨“看一下也不行!”回到遊覽車時,導遊黃先生微婉地和大家溝通「我們在心態上要這樣想,我們是到人家的地方來,打擾別人的禮拜……」很敬佩導遊這席話,不知大家聽進去了沒?
離開巴勒斯坦區的途中,看到散佈在山坡的破舊屋舍及零落旱田,又湧起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那句「Why don’t you help us?」則像刀一樣地割在心底,一痕又一痕。
聖凱撒琳教堂(St. catholic church)的走廊,上午的陽光裏,一個老人和小孩。
和聖誕教堂一牆之隔的天主教聖凱撒琳教堂(St. catholic church),每年的聖誕彌撒都從這廣播到全世界去。
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內一景,前方正進行著東正教的禮拜,他們用了很多燭火、薰香及銅鈴,和天主教的儀式完全不同,我很喜歡他們的聖詠歌曲。
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今天是星期日,聖誕教堂正進行著東正教的禮拜,陽光從窗戶透進來,有若神蹟……
聖誕教堂(Basilica of the Nativity)內的聖母馬利亞,這是東正教的作品,所以風格都比較繁複。
■ 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Sanctuary)
剛從巴勒斯坦的悲情裏抽離出來,接下來我們到達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Sanctuary),又是一股更沉重的歷史愁緒。
紀念館的形狀呈一字排開且深入地下,巨大的拱門坐落在多石的山坡上,大廳的圓錐結構上陳列著受害者的照片、名字及近300萬頁的證詞。館裏展示從1940年起,德國納粹屠殺猶太民族的各種圖片和文獻,其中包括駐波蘭的德軍司機漢斯‧約斯特(Heinz Jost)於1941年9月19日,在當時被斷水、斷糧達一年的華沙猶太區,所拍攝的129張照片。除展示廳外,尚包括大屠殺研究中心和一所國際性大屠殺研究學校,還有龐大的資料庫記載每位受害者的詳細資料。
參觀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受難兒童紀念館」,裏頭燈光幽暗,牆上有著每個小孩子的名字及照片,悲傷的氣氛讓人愀然。館中更有一間為這些逝去的小孩所留的藝術創作,用一根燭火立在中央,象徵著一位小孩的靈魂,黑暗的室內再重重疊疊架起幾何結構的鏡子,讓一根燭火映照成十根、百根、千根……到萬根,象徵著150萬位來不及成長的靈魂。走入其間,除了驚嘆於創作的巧思之外,也被所傳達的意念感動。
紀念館外種植了無數的橄欖樹,樹下附有名字,紀念曾幫助猶太民族的朋友,其中一棵樹,便是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裏的辛德勒(Schindler)。紀念館的資料顯示,共有40個國家的19,141個人曾以行動拯救被關在集中營的猶太人。其中波蘭人最多,有5632名(約占總數的1/4),令人驚訝的是,波蘭的法律規定幫助猶太人逃脫者將滿門抄斬,卻還這麼多人冒命拯救猶太人。在波蘭的奧斯維辛(Oswiecim)有座最慘無人道的猶太集中營,目前也蓋了一座博物館以記載這段悲慘歷史,於是我告訴自己下次出國就去波蘭,去奧斯維辛博物館憑弔更多猶太血淚史。
■ 嘆氣?
「大屠殺紀念館」只是個史實的陳列館,在台灣這種大大小小紀念館很多,反正只是“陳列”史實,所以參觀時總讓人覺得八股。但「大屠殺紀念館」這件紀念兒童的燭光藝術創作,讓我感受到以色列各方面的水準都高出我們太多,連陳列史實都溶入精心的“設計”及“創作”,這些概念我們的政府人員可能都還沒想到呢?
當然台灣從不以藝術大國自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藝術涵養,但我們引以為傲的高科技呢?我的以色列朋友Joseph每兩、三個月就會出差到台灣,主要是因高雄的電子工廠替以色列代工,所以他常要來視察貨品。但讓人不得不佩服以色列的是,他們同時讓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代工,每個國家都只生產部份零件,回到以色列再行組裝,任何技術都不外流。不但這些下游工廠不知所代工的零件將會組成什麼產品,即使Joseph都坦承連他也不知道,管制這麼嚴謹怎可能技術外流?短視近利的台灣科技新貴們,不嘆口氣嗎?
以色列已在沙漠裏靠“滴水灌溉”創造出綠色農業奇蹟,我們的寶島台灣堂堂一個海島國家都還會為缺水所苦。以色列的“沙漠”都可發展成中東重要的蔬果出口國,而日漸萎縮的台灣農業呢?不嘆口氣嗎?
在「大屠殺紀念館」除了遊客外,也看到以色列軍人在此上課,還有成群的學生到此進行課外教學,以色列永遠不會忘記要提醒下一代這段慘痛的歷史,藉此讓猶太人更團結堅強。而我們呢?爭執不休的意識形態,分裂唯恐不及,何遑說要團結。不嘆,氣也紛紛自冒……
以色列境內的種族、宗教問題複雜,四週敵國環繞,處境之難艱可想而知。即使我們的交外部拼命對外樹敵,也不及人家的艱困,但以色列人卻能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我們的「台灣第一」叫了數年,事實又如何,要嘆氣嗎?
「受難兒童紀念館」,裏頭燈光幽暗,牆上有著每個小孩子的名字及照片,悲傷的氣氛讓人愀然。
「受難兒童紀念館」有一間為這些逝去的小孩所留的藝術創作,用一根燭火立在中央,象徵著一位小孩的靈魂,黑暗的室內再重重疊疊架起幾何結構的鏡子,讓一根燭火映照成十根、百根、千根……到萬根,象徵著150萬位來不及成長的靈魂。因為室內是暗的,閃光燈會讓所有的反映燭火都消失,除非用腳架長時間曝光拍射,但我沒有腳架,所以我用我的方式來拍攝這些「燭光的靈魂」。
■ 同胞
走出「大屠殺紀念館」,心裏頗沉重,想到仇恨、想到歷史、想到以色列,也想到我們自己居住的這塊島嶼……
回遊覽車的路上,我若有所思地落後在隊伍後面,一個轉角忽見花園裏幾張熟悉的東方臉孔,曬得黝黑的臉旁浸著汗水,正努力地除草及鬆土。
我靠近看著他們,不確定他們說不說中國話。猶豫一會,鼓起勇氣,僵硬著一抺微笑,然後點頭問「Speak Chinese?」豔陽下讓我覺得有點冒昧。
戴帽子的一位抬了頭,汗水裏的深褐臉龐露出一排笑開的牙,回問我「打哪來?」
我答說:「台灣。」
「福建」他改用閩南話回我,停了手上的活,朝我走近,笑得很燦爛。
接著我們就用閩南語交談,原來他們是遠渡重洋到以色列來謀生的,但看著草地旁裝著午餐的便當鐵盒,猜想生活應該也不富裕。怎會選擇這麼危險的國家,做這些辛苦的粗工呢?不好意思問,但感受到他們的堅毅及樂天知命。
想送他們台灣帶來的餅乾及零食,但都放在車上,所以禮貌上邀他們有機會到台灣來,很歡迎,而且語言是可以通的。
告別時,不捨地鞠了個躬,算是向這些血濃於水的刻苦海外同胞致敬。
以色列的三月天,繁花似錦,攝於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Sanctuary)外頭的花園。
附註一:耶穌誕生的故事
據《聖經》記載,西元前6~4年,拿撒勒住著一位虔誠的猶太少女瑪利亞,許配給了當地大衛家族的木匠約瑟,只是還沒有過門。天使加百列奉上帝差遣來對瑪利亞說:“恭喜你,有福的孩子,主和你同在了!”瑪利亞聽後非常害怕,不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天使讓瑪利亞不要害怕,說上帝已施恩給瑪利亞了——她要懷孕生子,當起名為耶穌——他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是至高上帝的兒子,上帝要把他祖先大衛的王位賜給他,他要成為以色列人的王,直到永遠,“聖靈要降臨在你身上,上帝要保祐你!”瑪利亞即以少女之身懷上了耶穌。這就是後來每年3月25日“聖母領報節”的來源。
約瑟見瑪利亞沒過門就懷了孕,就想解除婚約,但他是一個厚道之人,不願意讓瑪利亞難堪。一天,約瑟夢見天使對他說,瑪利亞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她將要生一個兒子——這要應驗先知“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的預言。天使要約瑟相信瑪利亞是個聖潔的人。約瑟醒來,相信這是上帝的吩咐,就把瑪利亞娶了過來。
這時,羅馬皇帝下令在全帝國境內清查戶口,命令帝國境內的所有人都須回原籍報名登記。約瑟是大衛家族的,應回原籍伯利恒登記,於是他就帶著妻子瑪利亞離開拿撒勒到伯利恒去。
他們兩個一路艱辛,到達伯利恒的時候,客店裏已住滿了人,身懷六甲的瑪利亞只好勉強住進城郊的一間馬棚裏。這天晚上,瑪利亞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孩。簡陋的馬棚裏連放孩子的地方都沒有,約瑟只好把嬰兒放在馬槽裏。
這天夜裏,伯利恒郊外的幾個牧羊人守護著羊群。忽然,一道白光閃過,天空亮如白晝,牧羊人嚇得匍伏在地不敢抬頭。一個天使對他們說,給他們報告一個特大的喜訊——伯利恒為他們生下了一位救世主,他包著布躺在馬槽裏,他是上帝恩許的彌賽亞。牧羊人急忙從郊外趕到伯利恒,果然見到一個包著布躺在馬槽裏的嬰兒。他們就把天使傳報的喜訊告訴了周圍的人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耶誕節的來源,而那個嬰兒,就是日後深刻影響了人類的耶穌基督。
附註二:以、巴突衝簡史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西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 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西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佈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複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定-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定,然而這些協定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儘管根據有關協定,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衝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附註三:關於聖經學者耶柔米 (Jerome西元340-420年)
在拉丁教會中,說到學習與應變的天資,耶柔米淩駕眾人之上。耶氏生於義大利東北部:一個小鎮的基督教家庭中。正值拉丁神學發芽長穗之時。
他小時候在當地接受了傳統的教育。十二歲便離家,長而就學於羅馬,共八年之久。他酷愛希臘文、拉丁文、哲學及修辭學。據說他每逢周日都在地下墓地裏翻譯碑文。
三六零年受洗之後,他離開羅馬,經過高盧時,受修道主義所感,加入該團體作修士。耶氏有志於博覽宗教群籍,遍游天下名勝。自三六六至三七零年,他遊遍所有城市。三七四年抵安提阿時,他得了大病,病中見到一個意味深長的異夢。他夢見自己站在神的審判台前,有聲音問他說:“你是誰?”他回答:“我是個基督徒。”最高的審判者斥責說:“說謊!你是西塞羅(古文學家)的門徒,不是基督的門徒。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裏!”自此後耶柔米決心擺脫異教古籍的鑽研,和世俗情欲的捆綁。
他辭別安提阿的友人,到敘利亞東部的荒漠隱居苦修,專心研究聖經,學習希伯來文。十年後他追述那段苦修生活說:“皮膚黝黑,徹夜失眠,瘦骨嶙峋,與野獸蛇蠍為伍。”艱苦貧乏的生活,未能阻遏神的恩典同在。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友,信中顯出他對修道刻苦的生活的傾心。
三七九年他在安提阿受了長老之職,然後往君士坦丁堡,受業於拿先素斯貴鉤利門下。三八二年他在羅馬,大受教宗達馬蘇(Damasus)賞識,延聘他重譯當時的拉丁聖經譯本。他也利用此機會宣講修道生活的功德。不久,有許多人擁護他的主張,特別在羅馬的高貴婦女中;但反對他的人也不少。甚至在聖職階級中也有人與他分歧。而耶柔米本人舌鋒銳利,易於招怨。達馬蘇死後,他在羅馬的地位漸感不安,遂於三八五年退位于安提阿,在此成為獨身修道主義者之領袖,後於伯利恒的修道院中,充任院長,直至去世。
耶氏博學多聞、著作甚豐,特別在翻譯聖經上他的才能最見施展。約於三八八年他譯完了新約。他譯舊約是在伯利恒城,得了些猶太朋友的幫助。他追溯到希伯來文舊約中去,此足以證明他學歷之健全,絲毫不苟。耶柔米這種苦心孤詣事業的結果,就是一部“武加大譯本”,又叫“拉丁通俗譯本”,直到今日這譯本仍為羅馬教會所用。這是他終生事業的紀念碑。另外他差不多把全卷聖經寫下注釋,加上其他神學著作,高可齊身,對歷代信徒很有説明。
耶氏一生熱心於保守遺傳及西方教會的各種普通習俗。他生性好辯論;反對禁欲主義,批評聖物崇敬的人,他都一概嚴詞攻擊。誰與他意見不同,誰就被他視為人類中一位最卑賤的人,因為他深信自己是為神出口,故毫不留情地批評別人,以致使他的一些好友也離他遠去。在那些爭辯的論文中,可見耶柔米褊小的氣量,狹隘的心胸;後期的爭辯中更充滿仇恨嫉妒,標榜自己輕看他人。
單就其博學多聞而論,就其施展所學而論,他真不愧榮獲羅馬教會所授與的“博士”頭銜,又封立之為“聖徒”,就其學問之精銳說則有餘,若就其人格之偉大說則似嫌不足。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