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遊篇
■ 2010年5月31(星期一)
6:30起床,7:00用餐,8:00出發。
今天又是瘋狂的一天,要從塞維爾(Sevilla)行駛141 公里到哥多華(Cordoba),再趕195 公里到格拉納達(Granada),共計336公里,差不多是從台北到高雄的距離。
別問我為何行程要安排得這麼緊湊,之前就提過這次路線是旅行社“新安排”的,所以包羅萬象。Jasmine決定先親自帶一趟,據以調整下團的路線。所以我們像實驗的白老鼠,四處走馬看花嘗試各種可能性,昨天行駛342公里,從高雄到台北,今天又336公里,再從台北回到高雄了……真是刺激有趣!雖然今天得忙著拉車趕路,但我毫無怨言,因為我們要造訪一處偉大的景點 - - 阿罕布拉宮(Alhambra)。
對我而言,它之所以重要並非建築、藝術或歷史,而是音樂!
我一向跟著音樂旅行,生命裡的旅遊計畫大都因音樂而來。從小就知有首吉他名曲叫《阿罕布拉宮的回憶》(Recuerdos de la Alhambra,點選試聽),歌曲美到讓人渴望能到「阿罕布拉宮」朝聖。而這首弗朗西斯科.塔雷加( Francisco Tarrega) 1896 年譜寫的曲子,副標題就是「祈禱」,於是我年復一年祈禱能前去阿罕布拉宮。
1993年齊豫和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唱這首沒有歌詞的《阿罕布拉宮的回憶》,天籟般的嗓音又喚起我對阿罕布拉宮的期侍。但真正到訪則又等了20年,今天才如願以償。昨夜就因太興奮而沒睡好,期待黎明快來,讓我以「敦煌飛天」之姿朝那座朝思暮想的宮殿飄奔而去……
早餐吃了無數水果及麥片,然後滿心歡喜上車。
沿途初夏的西班牙綴滿藍、紫、紅、黃的似錦野花,讓車上的我都能想像迷迭香、百里香、薰衣草、橙花、松枝的芳香。你知道嗎?歐洲的上萬種野花品種,超過一半都在西班牙發現的!
■
09:50來到哥多華,這個以天井及水泉聞名的城市位於瓜達爾基維爾河畔,雖只是西班牙南部的中型城市(約30萬人口),卻擁有無數伊斯蘭建築遺址,這些都是摩爾人以哥多華為哈里發首都時留下的。在最鼎盛的十世紀城裡約有五十萬居民、三百多座清真寺及數不清的公共建築,繁榮程度媲美君士坦丁堡、大馬士革及巴格達,是當時西歐最大城市。
說到西班牙的繁榮,就不得不提到摩爾人!誰是摩爾人,為何那麼重要?請參考這段我整理出來的西班牙簡史:
1.西班牙人向來就是好戰民族,早期的伊比利亞人以武功聞名,他們喝牛血、吃熊肉,甚至以囚犯內藏來卜卦,熱愛戰爭勝於安逸。
2.早期的腓尼基和希臘人是來伊比利半島經商的,所以能和居民融洽共處。但後來的迦太基及羅馬人就是征戰而來,當然遭到好戰的西班牙人強力反抗,羅馬幾乎花了200年才控制伊比利半島的諸多部落。
3.西班牙人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向腓尼基人學習文字及錢幣,向希臘人學習橄欖及葡萄種植技術。從羅馬人那裡學到更多,被統治的六世紀裡文學成就甚至有凌駕羅馬之勢。
4.五世紀時西哥德人開始統治西班牙,但不久即反被西班牙同化。
5.西班牙和北非只隔十四公里,但這裡土壤豐沃、氣候良好,早被視為「理想的非洲」,引起穆斯林的覬覦。
6.西元711 年穆斯林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只花兩年便征服西班牙南部。西班牙把這些渡海而來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埃及人、敘利亞人等)統稱為摩爾人,他們統治了七百年之久,讓西班牙成為伊斯蘭世界最西的領土。
7.後來摩爾人開始內鬥,於是在哥多華衍生出一個西邊的至尊哈里發,和巴格達的阿拔斯哈里發王朝分庭抗禮。從此西班牙逐漸發展出先進文化,並成為歐洲人仿效的目標,據說當時西班牙的大學、天文台、圖書館林立,詩人及樂師到處都是。如果羅馬的五百年統治,使西班牙成為歐洲人,那麼摩爾人的七百年統治,則使西班牙變成世界人。
8.1492年伊莎貝拉一世女王(Isabella I)及斐迪南二世國王(Ferdinand)聯手趕走摩爾人,當最後攻陷的阿罕布拉宮升起十字架時,也開啟西班牙成為世界強權的序幕。接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及葡萄牙相繼因海權而攀上帝國強盛的顛峰。
9.1898年美墨戰爭結束,西班牙喪失最後一塊大殖民地古巴,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世人眼中的懶散西班牙。
從喝牛血、啃熊肉的勇猛西班牙,到現在唱歌跳舞天天等待放假的懶散西班牙,就知西班牙受摩爾人影響有多大了。他們感染了沙漠民族豪放不拘的性格,養成接受命運、享受生活的豁達人生觀,而哥多華便是這段歷史的最佳見證城市。
哥多華的大清真寺(Mezquita de Cordoba)
■
在哥多華的第一個參觀景點便是大清真寺(Mezquita de Cordoba),或有人稱之為大天主堂,因為它即是清真寺又是天主堂,但不管怎麼認定,我只覺這座建築物美到難以形容。
才進門立刻被那些紅白相間的雙層拱門所震撼,雄偉的850根石柱讓空間充滿視覺魅力,像座宗教秘境森林似的。西元785年摩爾人建造這座清真寺時就以「雙層拱門」來象徵沙漠的棗椰樹(date palms),聊表對家鄉的思念,於是柱柱相疊有若“森林”,配上喃喃誦經聲後更顯幽冥緲遠、迷離恍然。
1236年西班牙趕走摩爾人,伊莎貝拉女王鑒於大清真寺的精緻華麗不忍拆除,僅下令將其當成天主堂來使用。直到1523年才拆除部份馬蹄形拱廊,改建成融合哥德、文藝復興與巴羅克風格的主禮拜堂。又經過數百年演進,現在寺裡瑪瑙、琥珀、大理石、花崗岩分陳,不但有金碧輝煌的伊斯蘭壁飾,也有義大利式圓頂、玫瑰色大理石牆及鑲金的聖經巨畫。森森之石柱拱門叢繞著精緻繁複的禮拜堂,迷宮似的空間被明暗兩種氛圍迷漫著,隨著可蘭經或聖經頌誦千百年……於是我突發其想,若裡頭也有座佛殿那就更完美了!
這個可容納兩萬五千人的大建築,長174公尺,寛137公尺,分為寺院、橘子庭園及鐘樓三部份,若覺寺裡的宗教氣味過於沉重,可到外頭的庭園來享受輕風陽光,這裡有清逸的橘香讓你調適心情。
哥多華的大清真寺(Mezquita de Cordoba)
■
接下來開始逛哥多華(Cordoba)古猶太區曲折迴繞的窄巷,藤蔓般的巷弄串連無數屋宅,家家戶戶都有天井,種滿鮮艷的花卉及檸檬、柑橘等果樹,搖曳的植物裡就長出一口噴泉……於是天井像大地的眼睛,噴泉是瞳孔,眼裡有著娑婆的繁華世界,整張臉孔便叫哥多華,微笑迎接著各地來的觀光客。
這張城市的臉孔真是美極了!
二千多年前羅馬人統治時,引進「羅馬廣場」的概念讓居民開始在家裡設計天井,之後摩爾人帶來了伊斯蘭對水的依戀,從此池水與噴泉處處皆是,所以來到哥多華導遊一定會帶你到巷弄裡盤繞一番。對這座迷宮,我走過即迷路,本想回頭去買件之前看中意的T恤,但怎樣也找不到原路,只好另買其他兩件回來送人。
午餐在隔條河流的舊城外吃,就一份灑了許多迷迭香的炸雞腿、薯條及甜點,我怎可能吃得飽?上午揹著十公斤的攝影器材在古城裡逛一個多小時,轆轆之飢腸怎簡易速食所能止,所以餐後就到外頭的河岸旁吃背包裡的德昌豆干,勉強“止飢”。
還嚼著豆干,就見越來越多團員出來外頭納涼了,然後有人開始抱怨遊覽車怎還不來。Jasmine輕聲解釋,因為司機是哥多華人趁機回家用餐,就讓他多和老婆聚聚,不要催他啦!瞬間覺得Jasmine好有人情味,這種成人之美多好,何須抱怨!?
■
13:30上路後,我立刻躺平睡午覺,還有195 公里才到格拉納達,夠我睡到地老天荒了。
途中在一處橄欖園的休息站停留,我快樂地晃到樹叢裡哼唱三毛及齊豫的「橄欖樹」。上車前Jasmine把店家送她的一大瓶橄欖油偷偷遞給我,感謝我沿路幫她處理一些雜事。我本想謝絶,但這麼大一瓶橄欖油她實在也不便攜帶,接手過來也算幫她解決難題!
■
將近五點鐘才抵達格拉納達…天啊!我夢寐以求的阿罕布拉宮就在眼前……
但諸事並不順,我們預約的入場時間是18:30,所以大家得先在外頭自由活動一小時,反正就逛逛Museum shop,還好阿罕布拉宮的紀念品販賣部非常“誠品”,在裡頭待了四十分鐘還覺意猶未盡。
終於,我們的當地導遊出現了,而且有兩位。
在此要特別說明,西班牙是個觀光大國,觀光規劃非常完整,一個導遊只能帶30個人進場,而我們整團有31人,所以需要兩個當地導遊,毫無討價還價的餘地。
不過這兩位導遊實在太搞笑,像中年版的阿Ken及納豆,隨時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才見到我們立刻耍寶,一位自我介紹說他叫「Taiwan」,另一位馬上接口說是「Tai-two」……
很多團員都大笑,但我反應較慢,還不知為何要叫「Tai-two」。
後來,那位「Taiwan」比了一根手指,「Tai-two」比了兩根手指,我才恍然大悟,他們說的是Tai-one及Tai-two。哇靠,還真搞笑!
所以我們這些Tai-one人就歡樂地跟著「台一號及台二號」走了。可能因為氣氛太high,排隊等著入內時(居然得排個十幾分鐘),團員們就跟旁邊的德國團對唱起歌謠了,於是阿罕布拉宮響起美妙的「兩隻老虎」、「茉莉花」、「高山青」……最後竟看到團員們圍著圈圈跳起山地歌舞。
歌聲中,終於輪到我們入場。
Tai-one帶三十位團員,連同Jasmine當翻譯。
Tai-two就帶我一個,我自己可以聽英文。後來團裡有位美術老師說要換過來跟我一起走,共組Tai-two雙人組。本以為沿路有美女相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後來才發現那位女老師穿著的鮮艷粉紅洋裝在古建築裡十分不協調,害我都得避開她才能取景拍攝,真是天降“禍水”也!
背後我們的團員正圍著唱「高山青」,戴粉紅帽那位就是指揮。歌聲裡有金髮西班牙阿嬤在猛吃葡萄……
■
阿罕布拉宮位於格拉納達城外東南方的山巒上,外圍有30公尺高的石砌城牆環繞,因為散發褐紅色澤故有「紅色城堡」或「紅宮」之稱。這座雄偉宮殿的建築特色在於不對稱的空間設計,讓光線和屋影交錯出天空、水塘、屋院、石柱的立體感,配上精雕細琢的石壁及屋頂,真像置身在天方夜譚的神話世界裡。除了光影,這裡的「水」也是魔幻之源……在伊斯蘭文化裡水是生命的象徵,於是摩爾人精心設計管路系統來運送內華達山的雪水,使其流遍整座宮殿。而且還借用水位落差及水壓之力來產生噴泉,於是活動的「水」注滿繽紛的水塘和浴池,潾潾波光映射出一座美麗幽深的建築體。
美麗的阿瑞尼亞斯中庭(Patio de las Arranyanes),「水」在阿罕布拉宮就是魔幻之源。
摩爾人借用水位落差及水壓之力來產生噴泉,於是活水綴滿整個阿罕布拉宮。
像我這麼浪漫的人,早想好要如何保留此時詩境般的心情!於是耳機播著齊豫吟唱的《阿罕布拉宮的回憶》,再取出攝影背包裡準備好的玻璃小瓶,拔開軟木塞瓶蓋將當下的嘆息存放於瓶內。這就是我自製的「阿罕布拉宮嘆息瓶」,很酷吧!所以想像力豐富的人,即使跟團旅遊還是能玩出自己的浪漫情懷。
只是……兩天後搭船橫渡直布陀羅海峽時,就在從歐洲移往非洲的途中,那只「阿罕布拉宮嘆息瓶」因我要取換鏡頭而跳出背包,咚咚兩聲就滾到海裡隨波飄流而去。
哎!甲板上的我,再多的嘆息也喚不回那只嘆息瓶。
■
19:45離開阿罕布拉宮,此時夕陽正美,雖意猶未盡但已滿足矣!
回到旅社(Gran Hotel)已八點多,晚餐吃了四盤水果及很多魚,然後……我的筆記本上就開始一片空白……
這些遊記都是當時先簡約寫在筆記本上,回來再發展成文。但今天八點過後就沒記載任何事項,我想大概又「睡覺」最美,早早就上床鼾眠,一覺到天明了。
晚安!夢裡光線及水影依舊的阿罕布拉宮。
我的床和我的攝影器材
延伸閱讀「從歐洲到非洲」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