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旅遊篇
■ 2010年5月30(星期日)
6:00起床,6:45用餐,7:30出發。
今天要出境葡萄牙,前去西班牙的塞維亞(Sevilla),車程約4個小時(342公里),所以一大早就起床,得把艾佛拉(Evora)這座古城逛完再走。
位於葡萄牙東南部的艾佛拉,先後被羅馬人、西哥德人、摩爾人統治過,保存無數歷史遺跡,有「葡萄牙的博物館城」之稱,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整座古城坐落於低淺的山丘上,曲折的街巷穿梭於白色屋舍間,洋溢摩爾風情的拱門及陽台在陽光裡交織著地中海特有的浪漫情懷。很多人到葡萄牙旅遊就以這座白色古城為起點,再往西、往北走遍整個葡萄牙。可惜此處是我們的葡國終點站,參觀時難免少了些專注及雀躍,何況今天是週日居民都還在沉睡,清晨七點多全城仍一片死寂。
自助旅行時我通常黎明破曉就外出散步,就是喜歡這種恬靜安適的感覺,但現在是跟團旅遊,不知大家被迫早起逛一座毫無人煙的古城會有什麼反應?(觀察團員的“生活百態”是件極有趣的事)我還好,光欣賞那些美麗的晨曦就感動不已,總覺處處都有大地奇蹟。但不少團員覺得無聊,懶懶散散地晃著,直到發現一群清潔女工……不知誰先開口的,是她們先逗我們的團員,或團員們先喊hello,反正雙方就愉快地叫唱著,雖然語言不通仍“玩”得很起勁。
嗯,平時我們是不是都太嚴肅,忽略快樂的本能!在台灣,我們會和一群起早的清潔工噓寒問暖、打情罵悄、飇歌對唱嗎?
■
由於我們太早出門,城裡尚無任何紀念品店開張,唯有停車場附近出現一個軟木雕刻的時臨攤位。於是團裡有位“沒買到當地紀念品”就會“扼腕而死”的歐巴桑,趕快救犢般飄過去選購,而我就充當翻譯。
幸好!有成交,那位年邁的雕刻匠口齒已不太清晰,找錢時手還會發抖。此時遊覽車已發動準備要開了,歐巴桑團員還要我幫她和雕刻匠合照,拍完後我彎身向老先生鞠躬道謝,才飛奔回車上。隔著車窗還看到他將滿臉皺紋笑成一朵盛開的花朝我這邊揮手,害我也跟著揮到手差點斷掉,但心頭一股溫馨暖暖流過。
領隊Jasmine發現有人買了軟木雕刻品,便在車上介紹這種葡萄牙特產。
葡萄牙是世界最大的軟木生產和出口國,素有「軟木王國」之稱,種植面積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產量更達全球50%以上。由於生產軟木的橡樹有防止土地沙質化並具空氣淨化等功用,所以葡萄牙其視為國家財產,幾世紀前便立法保護。
一般而言軟木橡樹要栽植25年,樹圍達到70公分以上才能採剝,每次約取四公分厚,而且根據法律下次採剝至少要間隔九年。橡樹的平均壽命為150~200年,約可採收15至16次。採剝的樹皮得先放置三個月待其變乾,再經蒸煮、分揀、切片等序程,才能製造軟木產品。葡萄牙約有700家軟木生產加工廠,從業人員將近萬人,包括剛才賣我們軟木雕刻品的那位老木匠。下次開瓶時記得多看幾眼拔出的軟木塞,有50%來自葡萄牙。而且酒瓶軟木塞的功用頗多,在電影《愛》的結尾,舒淇就臨時決定以瓶塞當戒子向阮經天求婚,浪漫指數100%。
這就是那位老木匠賣的軟木雕刻品
■
8:55上路後,還有342 公里的車程才會抵達西班牙的塞維亞,我當然立刻躺平在車內補眠,誰叫我們那麼早起床!
睡醒時,輕車已過萬重山……行駛了160 公里來到西班牙南部的美利達(Merida)小城,我們不是來買腳踏車的,是停車用餐……在一處餐購物中心的中國餐廳吃飯,餐廳就叫「又一城」(Youyi Chen Restaurante)。
13:10繼續上路,沿途已是西班牙南部特有的地理景觀了,作家珍.莫里斯(Jan Morris)曾在書裡這樣描述這片土地:
來到西班牙南部,境內到處可聞響板碰擊聲,蟬兒徹夜鳴唱,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茉莉與橙花芳香,大地不是一片紅土就是天然沙漠,路旁長有仙人掌果,女孩有雙黑眼睛,姿態如波,而且每到夜晚,往往飄揚著民歌那種憂傷但絢麗的樂韻,帶有東方風格、葛利果聖歌、摩爾情調、猶太音樂,由吉普賽人發揚光大,使之成為西班牙南部之音。
西班牙傳奇中常見的角色似乎都齊集於此:
蒼老黝黑的騾夫,牽著一排畜生,馱著沉重的大口袋或一籃蔬菜。
畫家筆下童丐般的男孩騎驢而過,一副蓬頭垢面調皮搗蛋的模樣。
帥氣的地主代理人頭載平頂帽,優雅插腰騎在灰馬花俏的馬鞍上。
婦女老是圍在噴水池旁聊天、汲水,大水甕則靠著池圍擺著。
村裡雜貨店老闆隔著店裡懸掛的火腿、大蒜、香腸向店外窺看。
一身黑色裝束的健壯老太婆拿著一把細枝當刷子粉刷房子。
悶不吭聲的牧羊人帶著彼此推擠的山羊和綿羊走過街上。
磨坊老闆站在風車磨坊屋脊裡,裡面一股麵粉氣味,古老的木製機械吱嘎響,牆上還掛著籠子,關了兩隻鵪鶉。
賭博的人在咖啡館裡玩著骨牌和易於解說的紙牌遊戲……
半個世界人眼中的西班牙印象,就是安達魯西亞的印象!
我也覺得「西班牙南部」是最美麗的西班牙,於是趕快把耳機裡的音樂換上《阿蘭費茲協奏曲》及《鄉紳幻想曲》,再也沒有比此時更適合聆聽這兩首吉他協奏曲了。( 記得!到西班牙旅行這兩首曲子一定要隨身攜帶。 )
■
14:50來到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首府塞維亞(Sevilla),這個藝術,文化與金融中心是西班牙第四大城,市區仍保留幾個世紀前摩爾人統治過的痕跡。由於地處瓜達爾基維爾河(río Guadalquivir)畔,在中世紀的大發現時代曾是重要的貿易港,西班牙船隊從新大陸運回的黃金、白銀皆由此轉運至歐陸各地。因為有此特殊歷史意義,哥倫布的靈柩也於1898年特地從巴西遷回此地的大教堂,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參觀景點便是這個塞維亞大教堂。
塞維亞大教堂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及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列世界三大教堂,1248年費爾南多三世(Fernando III)征服塞維亞後原本摩爾人使用數百年的清真寺便被改建成這座大教堂,現在的阿布魯西奧內斯庭院和寬恕門都還是古清真寺的一部分。後來天主教為了突顯勢力,又於1402年開始擴建教堂,直到1568年塔頂增添文藝復興風格的裝飾才正式完工。對於這座結合無數建築師與藝術家心血結晶的建築,西班牙作家阿佐林(Azorín, 1873-1967)曾說:「塞維亞大教堂就是整個世界」。教堂主體長116公尺,寬76公尺,最高處的十字架40公尺,前後經歷了穆德哈爾、哥特、文藝復興、巴羅克、新古典主義等時期,才創造出現在這麼莊嚴華麗的藝術風格。大教堂的鐘樓原是清真寺的尖塔,當時也兼具天文台的功能,兩度於12與14世紀改建,現在下半部(底座至大鐘)是阿拉伯建築大師阿里・哥馬利所設計,上半部(大鐘到頂端)則是天主教建築師艾爾南・路易茲的傑作,而我們的參觀重點便是攀爬這座鐘樓。也不知當時怎麼被“蠱惑”的,自然而然跟著大家冒著攝氏三十餘度的高溫一層又一層往上攀登,彷彿不登頂就沒來過塞維亞大教堂似的。走下鐘樓全身汗水淋漓,怔怔想了半天才自問:「我幹嘛跟著群眾盲目攻頂啊!」
對了,說到“攻頂”你知道攀登喜馬拉雅山罹難的登山客有大半無法被運送下山嗎?所以在攻頂的雪徑上仍零散累積著130餘具死屍,每位欲征服聖母峰的挑戰者攻頂時都得穿越無數前輩的僵凍屍體,才能締造記錄……幸好,我們的“攻頂”沿途只有觀光客的體味及汗臭。
和其他歐洲大教堂一樣,這裡也陳列無數藝術家的宗教畫作,值得細細品味。但我最喜歡的是哥倫布的靈柩,為表揚其發現新大陸的功績,特別打鑄當時四位國王的雕像(卡斯蒂爾Castilla、萊昂Leon、那瓦勒Navarra、阿拉貢Aragon)為他扶靈,禮遇程度凌駕皇室。那靈柩不管雕刻或石棺設計皆為藝術極品,我試著拍攝,但光線太暗而且很難呈現那種壯觀及精緻,所以留待各位有機會造訪塞維亞大教堂再慢慢觀賞了。
停留一小時後,我們開始移往下個參觀景點 - - 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na)。
這是攀登上塞維亞大教堂鐘樓後的銅鐘所在處
■
西班牙廣場是個開闊的半圓形廣場,典雅的建築隨勢環繞成美麗的弧度,雖非歷史古蹟但別緻的摩爾式建築、華麗的地板、拼鑲磁磚藝術、高聳的迴廊、雄偉的運河、穿梭的橋樑,處處引人入勝,難怪會被稱為西班牙最藝術化的廣場。迴廊牆上還有許多壁龕,分別描繪著代表西班牙各省份的壁畫,沒事的話可以逐一拍照留念,還算有趣啦!
半圓形的西班牙廣場
聽說這裡是丹.布朗(Dan Brown)小說《數字城堡》的故事場景之一,而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也以西班牙廣場做為「開羅英軍總部」,甚至《星球大戰II》都曾在此取景。至於整座塞維亞更是許多文學、歌劇及電影的場景,除了羅西尼的《塞維亞的理髮師》,威爾第的《命運之力》、貝多芬的《費德里奧》、莫札特的《唐.喬望尼》和《費加洛的婚禮》等歌劇都以此為背景,著名的比才《卡門》劇中吉普賽女郎所工作的菸草工廠,現在則是塞維亞大學法學部校舍。另外丹.布朗也表示,《達文西密碼》就是他在塞維亞大學修讀藝術史課時開始構思創作的。
雖然藝術家們以西班牙廣場及塞維亞為背景創作無數精彩作品,但我們的造訪卻極為平淡,只見艷陽高照,心隨汗水浮動,溼透一身衣。
■
在歐洲旅行總有看不完的「教堂」、「廣場」及「博物館」,說真的看到最後都逐漸“無感”,倒是覺得在廣場上拍攝婚紗照的新人比較有趣,半數團員都湧過去“觀禮”,還慫恿新人當街接吻呢。
不過接下來更有趣的是,我們遇到西班牙神轎出巡了!
塞維亞本來就號稱擁有歐洲最狂放的嘉年華活動,像著名的聖週(Semann Senta)以及四月春祭(Feria de Abril),沒想到我們竟幸運地遇到一場神轎出巡。只見瞬間整條街被人潮淹沒,變成歡樂的嘉年華會場。我也發揮好奇本性,鑽進人潮的旋渦中心觀看神轎,上頭的金色神像及精心裝飾的棕櫚、鮮花及蠟燭都很華麗,不像台灣神轎那麼莊嚴神秘。但抬轎的轎伕倒和台灣的頗像,我們的是刺青、檳榔及台客,他們則是刺青、可口可樂及肥佬。那頂神轎實在太重,氣喘如牛的轎伕們得經常停下來休息,一但坐下大家便趁機抽菸舒展筋骨,偶爾還會興高采烈跟人群裡的友人打招呼,展現西班牙人樂觀閒散的本性。還好他們的音樂不吵,不像現在的台灣廟會,自從有人發明「電音三太子」後就開始變樣了。有位外國友人還問我:「台灣的宗教音樂為何是西洋舞曲?」真是冤枉!其實「電音三太子」只是繞境陣頭的項目之一,但音量大到足以讓其他醒獅、龍陣、開路吹、七爺八爺、宋江陣、布馬陣、踩高蹺、繡旗等都相形“無聲”,才會讓外國人誤以為台灣宗教音樂便是電音舞曲。不過西班牙神轎若配上鑼鼓嗩吶肯定很有趣,最好轎伕們也齊嚼檳榔,奮力吐出滿街鮮紅的畢卡索名畫……
上圖:華麗的神轎及遊行隊伍。下圖:休息中的轎伕。
■
晚餐擠在一處地窖裡吃西班牙菜,其實只是烤豬排及沙拉、甜點。
21:30觀賞佛朗明哥舞表演,會中每人敬送一杯著名的雪莉酒(Sherry),但不喝酒的我毫無創意地向服務生換了一杯葡萄汁,真是sorry!
回到旅社(Hotel Alcora)已十一點了,迅速沖澡、睡覺。
西班牙古諺所說:「未拜訪過塞維亞者,不知何謂美。」我想了很久,今天來過塞維亞,到底什麼是「美」?
想了半天,還是覺得「睡覺」最美。
晩安!
延伸閱讀「從歐洲到非洲」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