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旅遊篇
■ 群體記憶
十五天的旅程已接近尾聲,就沒那麼急著趕路了。
早上從容地起來吃早餐,我只吃水果及牛奶、麥片,有女團員見我吃那麼大一盤水果,驚訝不已。領隊黃先生在一旁緩頰說吃水果不會胖,多吃無礙,但也驚訝一位男生居然肯吃得如此清淡,真不簡單。我只是無辜地吃著,反正把一天所需的維生素及纖維都吃足,以免中午或晚上都是中東式烤肉串。
不急著走,所以和室友及領隊留在餐桌上多聊些東西,沒接續昨天談的政府觀光政策謬誤的話題,這次我們改聊台灣的群體記憶,棒球、布袋戲、加工出口區、七O年代……等,我的腦海裏不斷浮現雲門舞集那齣「家族合唱」,一幕又一幕無聲地舞著。
■ 行程
今天三月九日,主要是要回首都安曼去,順著約旦南北縱貫的國王公路(Kings Highway)往北約230公里,其間會順道參觀尼波山及聖喬治教堂。
■ 關於伊拉克
車子離開佩特拉後,天色忽然陰了下來,無邊無際的沙漠籠罩著無邊無際的灰藍天幕。
不會吧,要在沙漠裏下一場雨?
遊覽車上也不知怎麼聊著,約旦當地導遊Simon的話題就轉到伊拉克的現況,原來他從巴格達大學畢業,所以對伊拉克特別熟悉。
他的大學老師從伊拉克寄e-mail告訴他整個巴格達已經失控,負責維持秩序的美軍放任暴民湧入學校圖書館把200萬冊千餘年前的手稿書掠奪一空,教授們跪在空蕩的圖書館前無力地哭泣。暴民沒飯吃了,搶那些珍貴的手稿古冊賣給美軍轉手換食物來生存。
不止如此,連巴格達博物館也被搶光,那些兩河流域的古文明寶物不只是伊拉克的收藏,更是所有人類共同的遺產啊!
美國軍攻打伊拉克,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只是活生生一幕弱肉強食的炸彈巨砲,但誰注意到在美軍放任下悄悄進行的這場人類文化遺產浩劫呢?
說著,沙漠裏就下起雨來,雨滴沿著遊覽車的車窗流成一道道的痕,彷彿快割穿那些玻璃的厚度。
我讓耳機裏播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希望琴聲的淳厚能承載一些雨割的悲傷,悲著那些跪在空蕩的圖書館前哭泣的大學教授,還有那座被掠奪的人類文明古城 - - 巴格達。
■ 停靠
雨停停下下,沙漠裏一片陰沉。
車子在公路旁的商店暫歇讓大家休息上洗手間,看著幾位女團員為了一只中東頭巾忙著和老闆討價還價,忽然有種奇特的領悟,原來別人的苦痛永遠是別人的,自己的(即使是)一毛錢永遠是自己的,這是多愁善感的我該學習的生活哲學。與其沉溺在別人的痛苦,不如珍惜自己所有,但這“真理”果真牢靠?
再上路,沿途景觀開始有些變化,看見養雞場、抽水房、監獄、橄欖園……等。
■ 尼波山(Mt. Nibo )
尼波山在死海的東北岸,距首都安曼約三十公里。摩西當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走過西奈山,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到此,因上帝不允許摩西進入迦南 - - 蜜與奶之地,所以他就只能停佇在尼波山上遠眺,並終老於此。
四世紀時尼波山上建立了拜占庭的摩西紀念教堂。1930年代,天主教方濟會進行考古挖掘,重構摩西教堂並發現許多六、七世紀美麗的馬賽克石砌畫。尼波山還有紀念摩西的蛇掛杆、石碑以及封存耶穌墳墓的巨大輥石,因為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至此造訪,所以現在也建了一座教宗的紀念石碑。
擔心相機弄溼,也沒拍幾張相片,這景點就匆匆帶過,遊興大減。倒是學著摩西往迦南地眺望,果然是土沃草綠的美好谷地,聽說夜晚時可看到耶路撒冷散發出來的城市燈火呢。
摩西紀念教堂內六、七世紀遺留下來的美麗馬賽克石砌畫。
摩西紀念教堂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造訪的相片
■ 午餐
當景點變得貧乏時,吃飯就變得重要了。
中午在馬達巴(Madaba)鎮內用餐,雨勢不斷,滴答滴答地弄得人飢腸轆轆。大家溼了一身狼狽進入餐廳,無頭蒼蠅般忙著找座位安置,有位女團員掛滿一身零零總總的家當都還沒御下,就先跑去buffet取餐處搶水果,把幾根好的香蕉往袋子裏塞。是不是在沙漠裏停留久了,讓那位善於攝影看起來幾分氣質的女團員,都不雇形象地顯露本性。還好,我有先見之明,早餐吃大量水果,把一天的維他命及纖維都存夠了,即使午餐及晚餐都僅剩中東烤肉及薄餅可食也不擔心。
那餐吃得舒服,我盡吃些小黃瓜及蕃茄。
離開時,看見鄰桌的西方女士正喝著可口可樂。嗯,易開罐的可口可樂上頭寫滿了阿拉伯文,很吸引我,想收藏!才說著,領隊聽見,就幫我去向那位女士詢問,然後我就像小孩子一樣蹦蹦跳跳地把空罐拿去洗,興奮地帶回台灣。
■ 聖喬治教堂
接著,我們在鎮內參觀一座希臘正教的聖喬治教堂。
教堂看多了會膩,但這座教堂有幅令人驚嘆的馬賽克地圖。地圖鑲在教堂的地板上,一顆一顆各色石塊,拼出耶路撒冷、死海、迦南谷地、約旦河等地的相關位置,由於建構於西元前560年,許多地理區位並不全然正確,但更顯其歷史存在的意義。
有趣的是,當伊斯蘭教徒佔領此地時,由於教義裏不允許偶像崇拜,所以地圖上的幾個“人物”,都被精心地把小石塊挖起,弄亂後再重新植放回去。雖婉惜這種“破壞”,但覺千餘年前的居民;還是樸拙得可愛,只動手修改,但並未損毀整幅地圖。和現在美軍攻打伊拉克,造成巴格達博物館空前浩劫比較起來,古時的伊斯蘭教徒是善良多了。
我是個很喜歡地圖的人,尤其是一些古地圖,家裏收集了不少,所以極欣賞這幅世界僅存的馬塞克古地圖。
聖喬治教堂地上的馬賽克地圖,一顆顆各色石塊,拼出耶路撒冷、死海、迦南谷地、約旦河等地的相關位置。
■ 伊拉克硬幣
步行回遊覽車的途中,經過一家紀念品店,是伊拉克人開的。
十幾天的行程下來,看過的中東手工藝品多了,沒什麼好奇的。倒是老闆把伊拉克硬幣成套貼在紙板上販賣,引起大家搶購。美軍佔領下的伊拉克形同“亡國”,通貨膨脹高得嚇人,貨幣系統崩潰,有錢也無法使用,那些硬幣只好被包裝成紀念品來賣,善盡僅有的剩餘價值。
我也買了一整套伊拉克硬幣,特殊的是有一枚是方形的。
約旦首都安曼市區景象,看到遠處有一面約旦國旗,是金氏世界紀錄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面國旗。
■ 安曼
傍晚回到約旦首都安曼,外面天空仍是陰霾一片,心情淡得有點懶。
晚餐是精緻的歐式自助餐,播著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連waiter都優雅無比,我吃了許多壽司,開始想家了。
晚上早早就休息,告訴室友,明天不想跟著團走,想單獨留在旅社看書聽音樂,喜歡有些自己的時間空間,這樣才像旅行!
決定了,心忽然開濶起來,睡得很甜。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