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敘利亞旅遊篇

 

 

 

 

 

■ 邊界

「邊界」是個美麗的名詞,跨過這條界線另一個國度、另一批人類、另一種文化正等著你,接下來我們就要跨越「邊界」從黎巴嫩到敘利亞去。

一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和敘利亞皆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兩國的關係淵源深厚,屬友好狀態,所以邊界管制並不特別嚴格。主要程序只是「出境黎巴嫩」、「通過緩緩區」、「入境敘利亞」,不過導遊仍交待大家保持耐心,安靜待命,因為過邊界任何預期外的事都可能發生。

出境時,車子停在黎巴嫩邊界的關卡上,Michael收集我們的護照,厚厚一疊拿著到出入境室去辦理,我們則在車內享用午餐餐盒。

第一次吃中東國家的餐盒當然很好奇,裏頭有三種麵包、一顆橘子、一顆蕃茄、一根小黃瓜、一瓶果汁。麵包有著濃濃的中東香料味道,雖不合我胃口,但都全吃光了,因為肚子很餓。但大部份的人都吃不到一半,就把那些食物收集起來揍成幾盒,準備送給路旁的小孩。

本以為會等很久,結果二十分鐘不到Michael就辦完出來,護照才發完,車子就開動,Michael無法過邊界,在車下向我們揮手道別。沒想到事情發展如此迅速,還啃著麵包呢,只好趕快隔著窗子向Michael告別,也告別黎巴嫩,下次再來不知何年何世了。

車子開過緩衝區,幾分鐘就到敘利亞邊界,準備入境。這次沒有Michael,導遊黃先生自己捧著那堆護照到入境處辦理,交待大家可下車上洗手間,但不要跑遠

在車內待不住大家紛紛下車嬉戲,看到許多下課的小學生就從敘利亞步行過邊界(也沒人檢查他們)走回黎巴嫩去,他們每天從一個國家走路到另一個國家上學,然後再步行回去他們的國家,這樣算是“留學生”嗎?

之後來了一位中年人,推著像台灣黑輪攤一樣的三輪車,賣些小吃。可能對阿拉伯人仍有些戒心所以沒其他團員想去探究竟,我拿了相機試著去拍攝,老板卻招手要我過去,裝了一小杯煮熟的豆子遞過來,我微笑搖頭表示“不想買”,看我不拿,他用手勢比說是要請我的。仍客氣地謝絕,他乾脆遞到我手裏,指著遊覽車要我拿上去請其他人。於是我端上車去請大家,是有著濃濃的中東香料味道的大紅豆。回頭把杯子還老闆時,順便回送幾包台灣帶來的餅乾,他又給了一碗湯。但這次真的沒人敢喝了,因為腥味極濃,連端在手上都難忍其味,只好上車偷偷倒到保特瓶,把碗還人家後,再扔掉保特瓶。一會兒老闆又招我過去給了一杯薑茶,後來乾脆躲在車上不敢下去,以免整攤的食物都邀我嘗試,還沒入境就開始感受到阿拉伯人的熱情了。

前後等了快一小時,直到當地導遊出現,我們才上路進到敘利亞境內。

 

■ 當地導遊Naddour

相較於黎巴嫩導遊Michael高帥又時尚的形象,我們的胖胖敘利亞導遊Naddour是古板又保守。才上車都還沒開口就有女團員低聲說「這個不想和他合照了」,猶記大家爭相和Michael合照的盛況,真是現實。當導遊用腔調很重的英文自我介紹完,零零落落的鼓掌還沒停,就見他發給每個人厚厚一疊英文講義,是敘利亞的景點介紹及長達數頁的伊斯蘭教發展史。頓時,我們像群苦命的老學生議論紛紛地傳閱著講義,天呀!這位老師會不會當人啊!

 

■ 關於敘利亞(Syrian)

Naddour的英文腔調重,我聽得吃力,但在他的“努力”介紹下讓我們對敘利亞瞭解不少。

敘利亞的歷史十分悠久,西元前3000年,已有迦南人、腓尼基人等閃(Sem)族人群居於此。由於地理的因素,不斷成為各民族的戰場,後來曾為西伯來、埃及、西台、波斯、羅馬、等民族所佔領支配,但從未產生過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大帝國。

西元七世紀這裏歸屬回教的歐瑪雅王朝,十一世紀掌控於十字軍,十四世紀被元朝成吉思汗佔領,十六世紀則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支配。1830年被賣給埃及,一次世界大戰後為法國委任統治,1946年獨立成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The Syrian Arab Republic )

地理上,敘利亞面積約台灣5.2倍,西臨地中海及「黎巴嫩」,北為「土耳其」,南與「約旦」、「以色列」為國界,東接「伊拉克」。

大概近來所有“具爭議性”的國家都和敘利亞為鄰,這種地理特色可說是世上絕無僅有,讓人不好奇也難。

 

■ 克拉克騎士堡(The Krak of the Knights)

我們在敘利亞的第一個景點叫克拉克騎士堡(The Krak of the Knights),西元十二世紀由十字軍所興建,位在海拔650公尺的山丘上,是個易守難攻的險峻城堡。

當地的旅遊書提到它的三個特色是:完美建築架構、龐大的建築體及完善的修繕狀況。但我覺得比較特殊的是雙城牆結構及蓄水系統,讓它能長期抵禦攻擊。

參觀期間有三件印象較深的事:

1.這個城堡地點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參觀的人不多,但居然有對年輕的日本男女,自行搭計程車到此地來。印象中不管多偏僻的世界角落,都會遇見“自助旅行”的日本人,讓人不得不對日本這個國家寡目相看。

2.當天克拉克騎士堡外頭剛好有人在拍電影,成群駿馬及十字軍騎士讓人有種時光倒流的幻覺。

3.走在城堡內捕捉鏡頭,忽然有人喊著要我讓開她要拍照,是同團一位攝影高手。我避開後另走來一對外國遊客,她卻沒叫他們讓開。事後,我故意揶揄那位女團員,笑著逼問她是否種族歧視,為何我要避開,外國人卻不用?攝影對我來說是一種「時間、空間裏和人事地物相遇的美麗哲學」,所以決不會因為畫面需要而叫別人讓開,我會靜靜等人離去或乾脆不拍。

 

 

 

005

008

克拉克騎士堡(The Krak of the Knights)位在海拔650公尺的山丘上,是個易守難攻的險峻城堡。

002

004

006

從城堡遠眺城外山腳下的村莊景象。

 

 

 

 

 

■ 兩則伊斯蘭的故事

離開克拉克騎士堡後,已日暮黃昏,我們往今晚的停宿處前進。

導遊黃先生約略和我們談著伊斯蘭這個宗教,因為身在伊斯蘭教的土地上,當然要試著去瞭解這個宗教。

伊斯蘭教在一般人的印象裏幾乎是“激進份子”、“恐怖攻擊”的代名詞,但事實和我們的認知有不少出入,細節日後再談。導遊黃先生在車上說了兩則他的親身經驗:

故事()

去年他帶團來敘利亞,剛好是伊斯蘭的齋戒月,日落前只能喝水,所以司機和當地導遊整天都沒進食,大家都關心他們空腹能否撐這麼長的路程。好不容易等到黃昏可進食,車子停車加油,當地導遊拿了他的午餐餐盒下車,打開就和其他加油站裏的人分享食物。

故事()

另外一次,遊覽車在路上破胎了。司機及當地導遊下車察看,路旁的居民立刻前來詢問,一陣寒暄後,知道需要幫忙,就喚了七、八個村民出來修輪胎。修完後,車子順利上路,黃先生向導遊說感謝你那些朋友及時把車子弄好,不然在這種荒郊爆胎真不知怎麼辦?導遊說那不是他的朋友,都是第一次碰面,只不過在伊斯蘭的世界裏,有人需要幫忙時,大家都會協助你。

此時的天空是種少見的深紫色調,只在沒有空氣污染的潔淨天空才會有的暮色。我沉迷於那種美麗的深紫天色,但情緒卻翻攪在導遊這兩個真實的故事裏。又想起過邊境時,那位推攤車的中年人親切地把他所有擁有的東西一一請我品嚐,這些我從沒經歷過的,就是未來幾天我即將面對的伊斯蘭教徒。

 

 

 

007

日落後的哈馬夜景,真的是很美麗的天空。

 

 

 

 

 

■ 哈馬(oms)

晚上住的城市叫哈馬(oms),是敘利亞第四大城市,向來以水車聞名,市內有百餘座高達兩、三層樓高的大水車,灌溉著這個農產重鎮。

我們的旅社極豪華,晚上的西餐是精緻的手工菜 - - 雙層牛排夾碎雞肉煎烤的排餐,另外,沙拉及海鮮濃湯都讓大家讚不絕口。但我總想著導遊的那兩個故事,夜裏早早就入睡。遠處窗外的大水車一直轉著,這是此行在伊斯蘭國家停留的第一夜。

 

 

 

 

 

 

001

我們住的旅社,叫Cham Palace Hotel是不錯的連瑣旅社,這是旅社的lobby,看起來真是綠意盎然。

 

 

 

 

 

 

 

 

 

 

 

附註一:何謂齋戒月?

齋戒月禁食乃是為了紀念真主在西元610年的某個夜晚,透過天使加百利開始向穆罕默德降示「古蘭」。

這段期間,除了孕婦、病人、旅行者、身處戰場的士兵之外,所有穆斯林在日出至日沒之間,都必須禁飲禁食。照規定是不准任何東西進入體內的,連抽煙、性行為都在禁止之列。當然,也不准打針及使用栓劑。但病患、年長者、身體孱弱者、孕婦、旅人、士兵,以及必須耗費大量體力的工人,得以自行決定是否要飲食或服藥。此外,未到青春期的幼童、經期中的婦女、以及精神病的患者,也都不必遵守齋戒律法。但在齋戒月中破戒的教徒,則須在齋戒月結束後自行延長守戒時間作為補償。

對回教徒來說,齋戒月一方面是學習真理的日子,一方面也是家庭間相互社交的歡慶時刻。雖然由於時區不同,各地區對白天封齋、夜晚開齋的時間有所差異,但每當日落後,鄰舍間便會互相分享各家所製的齋戒月特別餐點,各地方政府也會在傍晚時分設置大型帳棚與廚房,提供熱食、飲水與甜點給貧困教徒、流浪漢、過路旅客,或任何有需要的民眾。在某些回教國家中,政府也會調整上班和營業時間來方便民眾作息。

根據回教傳統,齋戒月結束的次日稱為開齋節,又叫肉孜節或爾代節。那一天他們會打掃房舍,以豐盛的傳統飲食宴請親朋好友。早上必須沐浴淨身,穿上傳統服裝到清真寺作禮拜,下午則探訪親友或到祖墳前追念先人。有些國家甚至會在這一天對政治犯或其他罪犯進行特赦。

全球十二億的回教徒,對自己的得救並沒有真正的把握,因為他們認為,若不遵守齋月等規條,阿拉的救贖就不會臨到,與基督教不因行為、只靠因信稱義即得救的真理,真是完全不同。

參考網站:

http://new.ccea.org.tw/excel/information/mission/info_act/features/ramadam2.htm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detail.asp?pclassid=IN&prodid=IN0025&descid=36758

 

 

附註二:

提到水車,就讓我想到國中一年級時的美術課。有一次上的是一邊聽音樂一邊作畫的「音感作畫」課程,學著用繪畫來表達音樂,當時聽曲子就是一首叫《森林水車》的古典小品。

那是我的美術啟蒙時期,後來習畫,也得許多奬項,但卻因現實考量始終沒去讀美術系。美術本能是老天爺給的,從沒刻意去經營,但對音樂卻是一輩子的喜好,生命裏不能沒有音樂,但也因為現實因素無法讀音樂科系。現在都到中年了,美術及音樂是生活裏的兩大支柱,有趣的是從沒靠這兩項專長糊口過,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就會記起這首《森林水車》及那堂音感作畫的課程,那天在哈馬(oms)到處都是水車,讓我想起好多好多年少的往事。

關於《森林水車》:據說,作者有一次在鄉間森林中漫步,聽到水車那富有節奏的聲音,忽發靈感,於是譜下了這首著名的輕音樂曲。作者為理查德·阿倫貝格(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德國作曲家。主要作品是進行曲和舞曲,另作有多部喜歌劇及舞劇。是現代輕音樂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作就是這首描繪性的標題音樂作品《森林水車》。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

 

中東探索01 約旦 傑拉西

中東探索02 黎巴嫩 畢波羅斯 

中東探索03 黎巴嫩 貝魯特

中東探索04 黎巴嫩 安佳 

中東探索05 敘利亞 騎士城堡

中東探索06 敘利亞 阿列坡 

中東探索07 敘利亞 帕密拉

中東探索08 敘利亞 馬努拉 

中東探索09 敘利亞 大馬士革

中東探索10 以色列 台拉維夫 

中東探索11 以色列 耶路撒冷

中東探索12 以色列 苦路 

中東探索13 巴勒斯坦 伯利恆

中東探索14 以色列 死海 

中東探索15 約旦 瓦地倫

中東探索16 約旦 佩特拉 

中東探索17 約旦 尼波山

中東探索18 約旦 安曼 

 

 

 

 

 

 

 

 

 

 

 

 

 

 

 

 

 

 

 

 

 

 

 

 

 

 

 

 

 

 

 

 

 

 

 

 

arrow
arrow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