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旅遊篇
■ 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下午我們去貝魯特的考古學博物館,這裏館藏豐富,可上溯至史前時代,但主要以腓尼基、拜占庭及十字軍時代的文物為主。
鎮館之寶為畢波羅斯(Byblos)出土的阿希雷姆國王(Ahiram)的石棺,上頭刻有腓尼基文字,這就是希臘及拉丁文字的起源,後來發展成現在26英文字母。
之後我們到放映廳觀賞一段影片,是考古學博物館在黎巴嫩15年的內戰期間搶救及保存這批文物的真實紀錄。為了不讓內戰破壞這些千年的寶藏,館方用一、二十公分厚的水泥板將那些石棺、石雕封死在裏頭,確保槍砲都無法破壞。雖因水災而淹毁地下室一些陶、瓷、石器,但內戰結束,館方立刻進行搶修,全力讓這些珍貴的人類遺產保留下來。
從影片中看到在彈痕累累的博物館廢墟內,工作人員用電鑽、起重機小心翼翼把那些厚重的水泥封箱拆開(影片用慢動作呈現),水泥板緩緩傾下,漫天塵埃激起,千餘年的古物隱然顯現,那種感動實在無法言喻。隨著配樂裏無伴奏的人聲合唱一路看下來,淚水竟不自覺湧著。
重建工程千頭萬緒,有人修繕建築物,有人修補文物,配樂換上大提琴的獨奏,充滿希望的溫暖畫面裏,又讓我幾度熱了眼框。內戰十五年,民不聊生,但仍有人默默為保護這些人類共同的遺產而努力,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整部紀錄片沒有一句旁白,直接讓影像衝擊觀眾的視覺,串場的文字精簡又適切。前段搶救文物的配樂使用無伴奏的人聲多部合唱,後段的文物修復則換上大提琴的獨奏,巧妙的構思令人稱絕,整體藝術表現出色,讓人對黎巴嫩的創作人才寡目相看。
貝魯特的地標「鴿子岩」
■ 烈士廣場的風起雲湧
接下來的行程是“市區觀光”,閒步於這個美麗的都市當然是件賞心悅目的事。可惜,此時的貝魯特已處於軍事管制狀態,明天有一場盛大的反政府示威遊行,部隊進駐貝魯特,市區被黃色的警戒布條層層隔離,持槍的軍警四處站崗……
說到這裏,請回顧幾段黎巴嫩近來發生的事:
2月14日 反對敍利亞駐軍的前總理哈利利(Rafik Al Hariri)遭炸彈暗殺。
2月21日 支持哈利利的群眾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要求政府下台。
2月 28日 黎巴嫩反對派聚集示威要求敍利亞撒兵。
3月02日 黎巴嫩政府集體辭職
3月05日 敍利亞宣布自黎巴嫩撒軍
我們所處在的“時間點”是2月27日,當時群眾己連續十二天在烈士廣場徹夜靜坐示威,並於明天要進行一場盛大的反政府示威遊行……
對當地導遊Michael而言,「戰爭」在黎巴嫩並不陌生,「示威遊行」猶如家常便飯,所以「市區觀光」的既定行程“當然”照常進行。我們就順著黃色警戒線步行,先後參觀了市區的古羅馬浴室遺址及清真寺。沿途持槍的軍人倒也不為難我們,偶爾走得太接近會招手示意要求保持距離,拍照當然是不允許。
隨著路線的行進,我們靠近群眾靜坐示威的烈士廣場,這裏的氣氛就大不同了,帳篷、布條、標語及群眾龐雜地聚集,外頭有武裝軍警巡防著。
此時剛好路過一家唱片行,有團員想購買當地的音樂,所以Michael就帶大家進去,雖然音樂對我而言是種魔力,但我更好奇廣場那些群眾,於是就脫隊單獨深入廣場去體會這難得的場面。
行走在帳篷、布條間,我靜靜注視著往來流動的群眾,有人排隊簽名,有人擠閱張貼的文宣,有人彈著吉他,有人累了睡在草地上,沒有嘶吼的吶喊,沒有激烈的行動,他們只表達他們想表達的。
後來有一批青少年的遊行隊伍前來,演奏著軍樂、揮舉著國旗,曲調有些悲壯,但仍流著中東特有的半音音階,類似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裏那段蘇格蘭風笛吹出的間奏。
等隊伍過去,我又鑽回廣場去拍一些相片。夕陽已斜、長長的人影四處雜錯,起風了,氣溫也降了下來。對他們的政治局勢瞭解不透徹,所以保持中立,不敢妄下評論,但感受到那種人民的力量了。轉身又望了幾眼,才歸隊和其他團員會合。
導遊欲迅速帶我們離開此地,卻發現少了一位團員,花了時間找齊後,就手機連繫遊覽車到附近的公園接我們,結束這場“軍隊、警戒、示威、群眾”裏的市區觀光。
五點回到旅社,導遊說晚上帶我們去看一場大師級的肚皮舞表演,順便用餐。但九點鐘才開始,要我們先休息,晚點再出發。
一整天精彩的古文明巡禮及一場“驚”彩的群眾運動體驗後,身心俱疲,加上感冒仍未痊癒,回房間即昏昏入睡。八點鐘被叫起,一臉惺忪出發去看肚皮舞。
群眾靜坐示威的「烈士廣場」,那面國旗飄得真美。
圍觀的群眾……前面那位“年輕的中東帥哥”一直好奇地看著我的相機,我只好把他拍下來,其實我置身在那種場合裏也是蠻奇怪的,一個東方臉孔,拿著一大台相機……所以,不時會有人好奇地看著我,我有時會不自在或“害羞”,只好拿起相機來遮起臉,假裝在拍照!
支持的群眾在前總理哈利利(Rafik Al Hariri)的相片前簽名,其實整個貝魯特市區都立滿了前總理哈利利的肖像,真的不誇張,到處都是,可見他被愛戴的程度。
有一批少年的遊行隊伍前來,演奏著軍樂、揮舉著國旗,曲調有些悲壯,但仍流著中東特有的半音音階,類似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裏那段蘇格蘭風笛吹出的間奏。
沉默的人群,沉默的背影,夕陽已斜、長長的人影四處雜錯,起風了,氣溫也降了下來。對他們的政治局勢瞭解不透徹,所以保持中立,不敢妄下評論,但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了。
■ 風雨前的歌舞昇平
為了看一位大師級的男肚皮舞者演出,我們驅車前往北方的城區去用餐。明天將有反政府的示威遊行,從各地湧入貝魯特的車輛漸多。有人問此時出城去安全嗎?導遊說司機是老手知道如何繞路避開管制區,於是經過幾個管制哨後,我們來到一家有舞台的餐廳,享用傳統的黎巴嫩菜餚。
菜色很豐富,20來盤各色小菜齊上,場面十分豪華壯觀,接下來的炭火烤雞及碎羊肉串都是中東道地的風味菜。肚皮舞上場前是歌曲演唱,澎湃的節奏及迷人的轉音揚溢著獨特的中東氣氛,台下不時有男男女女起身隨節奏扭動身驅,場面火熱。導遊叫來一份水煙助興,大家輪流嘗試,從不抽煙的我,也拿一個新濾嘴去湊熱鬧。據說煙草裏含了乾燥水果,所以有種神秘的水果煙草香。
原本那位著名的男肚皮舞者今天沒有演出場次,可能是導遊向餐廳反應,所以特別前來為我們這群東方稀客獻技。只是讓我們等了很久,演出結束己近凌晨時分。
菜色很豐富,20來盤各色小菜齊上,場面十分豪華壯觀,接下來的炭火烤雞及碎羊肉串都是中東道地的風味菜。不要懷疑,這份真的是“我的晚餐”。
■ 沸騰的夜
十二點多才搭車回旅社,本該夜深寂寥的街道,卻車水馬龍,從各地前來參加明天大遊行的群眾開始湧入貝魯特。持著國旗、張貼標語的車子絡繹不絕於途,我們夾雜在車流裏,既好奇又不安。有人沿路叫喊,有人按著喇叭,瘋狂的模樣讓夜晚沸騰得猶如白天。
希望趕快回到旅社去,但事與人違原來流動的車陣卻慢慢停滯下來,最後竟完全塞在路上。聽說軍隊接到命令,嚴格控制交通入口,延緩民眾進城的速度。幾里前的道路已被管制,我們跟著塞在車陣裏動彈不得。
情勢還不止如此,憤怒的群眾開始從車子裏出來,揮旗咆哮,喇叭漫天狂鳴,聲響入雲。車內原本議論紛紛的團員開始安靜下來,有點忐忑不安,不知情勢如何發展。(失控?暴動?鎮壓?軍隊掃射瘋狂的群眾……)
車內數位相機的閃光燈無法拍攝夜晚的全景,只剩我的手動單眼相機調到最大光圈仍可照樣拍攝。於是我乾脆移到車頭前,在司機旁的地板上坐著捕捉鏡頭,記錄今晚沸騰的群眾。
車子久久才能移動數公尺,眼看狂亂的群眾漸漸塞滿在車縫間,心情開始沉寂,不安的情緒迷漫,己經凌晨一點多,我們仍困著。
除了等待,還是等待,旗海、燈火、人聲在外頭交織發展著,我安靜地坐在前頭發呆,連拍攝的動機都沒,想回旅社去,想著台灣的家……
台灣的時間應是上午七點多,家人都起床了吧!一想到家裏情緒就較難控制。這次要來中東,風險大,怕家人擔心,撒了個謊說是要去比利時訪友。出發前才告訴老弟,是要去中東,並把所有行程資料及保險單交給他。
想到出發前還在7-11買了兩個御飯糟帶在身上;想到我們家的狗狗,每次我一出國,它就會接連幾天不吃飯;想到高雄的木棉花,現在正狂妄地開著……想著許多畫面……
如果我們不出城來吃晚餐,如果那位肚皮舞者準時演出,是否我們就不會被困在這場“未知”的沸騰裏,腦子雜亂地想著。
瞬間思緒又切換到另一個場景,那是三毛那篇史詩般的作品「哭泣的駱駝」,隨之又胡亂浮現片斷的模糊旋律,是天安門事件那首「歷史的傷口」,想著…想著…
不知等過多久,我們的車子才往前又移了幾公尺,剛好右前頭有條小巷子。司機狂打方向盤,閃燈右轉要鑽入巷子去,但横斜了兩三公尺,就被前頭的車尾卡著過不去。一位持旗的年青人剛好走過我們斜側的車旁,好奇地回頭看,正巧和我四目相望,那時我和我的相機仍坐在司機旁的地板上。我揚起眉頭無奈地對他笑了一下,他又望了幾眼,發現滿車的東方臉孔,知道是觀光客,於是敲了前車的車窗叫他往前移,讓我們離開。司機見狀,方向盤一轉,油門踩了就撲進巷裏去。當時我好激動,很感謝那位不知名的年青人,但無法給他一聲道謝。
我們的大遊覽車鑽在晦暗的窄巷內尋找出路,司機高超的技術令人咋舌,峰迴又路轉,甚至驚險地闖到人家的巷院去,再從後面的鐵門轉出來。迂迴輾轉回到旅社己經凌晨兩點多,五點半morning call起床,趁人潮尚未聚集前即離開貝魯特,往邊界方向離去。
看!這面國旗連飄都不飄了,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我們被塞在車陣裏了,大家都被塞在車陣裏了……車子不動,旗就不飄了。
車子內的人開始從車子裏跑出來,也不知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失控?暴動?鎮壓?軍隊掃射瘋狂的肇事者……),那時我真的有點緊張了,這是當晚拍的最後一張相片,之後就沒心情拍照,開始胡思亂想,開始不安地等待…
…
附錄一:關於黎巴嫩前總理哈利利(Rafik Al Hariri)
在黎巴嫩內戰於1990年結束後,億萬富翁哈利利是黎巴嫩重建工作的幕後推動人。從那時起,哈利利大部分時間都在領導黎巴嫩人展開重建工作。在哈里里的領導下,在長達十五年的內戰中被摧毀的貝魯特市中心得到重新修建。哈利利領導建設了貝魯特的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並把投資者吸引到黎巴嫩。
然而,在去年十月,由於發生敘利亞被指干涉黎巴嫩內政的爭執,哈利利宣佈辭職。美國和聯合國都反對黎巴嫩議會在敘利亞的壓力下作出的擴大埃米爾﹒拉胡德總統授權的決定。
哈利利長期以來一直是拉胡德總統在政壇的對手。去年辭職之後,哈利利就與反對派領導人一起,對受到敘利亞支持的拉胡德總統提出挑戰。
附錄二:關於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的相關報導
敘利亞在1976年出兵干預黎巴嫩內戰,說到黎巴嫩內戰,它也是以巴衝突的後遺症之一,黎巴嫩原本就是一個多宗教,多派系的國家,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以色列追逐,轉移到黎巴嫩境內的時候,當地伊斯蘭教徒對巴解的狂熱支持,激化了黎巴嫩境內的宗教矛盾。
掌握了黎巴嫩統治權的基督教徒,為了鞏固權力,召喚敘利亞軍隊入境。1976到1990年,黎巴嫩整整打了十五年的內戰,讓這個曾經被譽為東方瑞士的國家,幾乎變成廢墟。
黎巴嫩境內,南北分別被以色列和敘利亞盤據,幾乎已經不足以稱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不過以色列已經在四年前,從黎巴嫩南部撤軍,聯合國在去年通過1559號決議案,呼籲敘利亞也撤出黎巴嫩,並要求黎巴嫩民兵解除武裝,不過敘利亞以立即撤軍,恐怕會讓黎巴嫩陷入政治動盪的理由,再三拖延。
二月十四號,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在貝魯特的一樁爆炸中遇害,黎巴嫩國內的反對派和西方國家把矛頭指向敘利亞,敘利亞則否認與它有關。
哈里里遇刺後,過去兩個多禮拜,黎巴嫩境內爆發大規模反敘利亞示威,沒有一日間斷的大規模抗議,迫使親敘利亞的黎巴嫩總理卡拉麥下臺。在國際壓力下,敘利亞總統阿塞德終於表示敘利亞將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
參考網站:http://news.pchome.com.tw/internation/bcc/20050307/index-20050307081100210071.html
延伸閱讀「中東探索」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