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8日我在巴黎參觀了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
對我來說那像是一場時光之旅,
館藏的印象派作品裡有我許多長成的記憶。
在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裡
是可以拍照的,
於是我用相機捕捉著那些年少的記憶。
上面那張莫內(Monet)的「節慶」是我極喜歡的印象派作品,
還好是印象派,
所以能用紅藍白的簡單色塊營造出那種萬旗飛揚的節慶氣氛。
這張畫也來過台灣,
(有點諷刺,很多台灣人沒去過巴黎,而這張1878年的畫作卻來過台灣。)
1997年時滾石唱片還配合那場轟動全台的畫展
出版了三張一套的CD,
收錄的當然都是法國印象派的音樂作品,
而專輯封面就是莫內(Monet)這張「節慶」。
對這種來台灣展出的畫作我通常不會專程前往觀賞,
人潮太擁擠了,
但滾石那套CD卻立刻買下收藏。
2008年4月8日我終於在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看到這張「節慶」的原作
■
我喜歡的東西通常都很不主流
不過我倒是很喜歡梵谷 - - 這位被炒作到不能再主流的“超級巨星”。
我曾經專程去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
整整看了一天梵谷筆下那種燃燒的火焰及旋轉的光線
這次在奧塞美術館仍有許多梵谷的作品:
對我來說,
這張梵谷的自畫像比「氋豽痢鯊的微笑」(我可採用這樣的譯音嗎?)更有魅力,
你看!連背景都能訴說梵谷當時的情緒。
■
這張莫內的「聖.拉撒爾車站」(Lagare Saitn-Lazare)是我生命裡很重要的一張作品。
1997 年5月17日
即將退伍的我
收到大學室友借來一張寫著「退伍快樂」的明信片。
正面就是這張「聖.拉撒爾車站」,
從此這張作品就一直烙印著我退伍時的心情。
明信片正反面,在塑膠封套上貼著郵票就寄去金門去了
11年後我才在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看到這張「聖.拉撒爾車站」的原作,
其實這張作品也來過台灣,
但我並沒上台北去看,
總覺只要有緣份,
不管天涯海角我都會和它碰面。
(人生真的不用急,順其自然就好,我痛恨台灣媒體那種「不看,會後悔一輩子。」的廣告詞彙。)
■
雷諾瓦(Renoir)1876年作品 - - 「高草坡上的小徑」
認識這張作品時我才國小三年級,
是月曆上的圖片,
從此迷上那片草坡,
原來山坡上一株一株的草是可以這樣畫出來的。
我對這張作品的色調印象很深刻,
雖是月曆上的粗糙印刷,
但留在記憶裡就抺滅不去(從國小三年級至今)。
所以
我沒忠於原作,
還是把這張相片調整成我印象裡的錯誤色調。
■
二張我很喜歡的作品 - - 「芭蕾舞者」與「木匠工人」。
■
這張作品在各種出版品中很少見到,
但我很喜歡,
尤其構圖。
■
我愛死了雷諾瓦(Renoir)這張1876年的
「煎餅磨坊」(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
就因為畫裡那些光線。
我出國唸書那年的生日(1992)
友人送我一本印象派的小畫冊,
我就把雷諾瓦(Renoir)的畫作剪下來放在我的剪貼簿裡。
友人驚訝著我怎把畫冊剪了?
我說:
畫冊上的,是別人的作品,
放進我的剪貼簿裡就成了我的作品,
你看!這就是我的作品。
這張「煎餅磨坊」也成了我出國前那段等待的日子裡最重要的記憶。
■
偶爾,有些古典畫法的作品我也會喜歡,
這兩張都是佔據整個牆面的特大作品,
我極偏好這種巨幅作品。
■
人物男與女Part I
■
人物男與女Part II
■
2008年4月8日我在巴黎參觀了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
共拍攝了192張相片,
節錄其中18張和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來去巴黎」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