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旅遊篇
■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上午九點多飛抵阿爾巴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lbania)的首都地拉那(Tirana),連轉機時間總共已飛行了22小時,本該疲憊不堪的,但我卻活力十足,因為很興奮終於來到巴爾幹半島(Balkans)這個「歐洲火藥庫」。而阿爾巴尼亞(Albania)這個國名,以前讀地理時就印象深刻,能親身造訪當然是件神奇且有趣的事。
首先,機場不大但很乾淨,旅客不多,看得出來觀光業並不發達。
出關程序不複雜,只是我們來自比較特殊的“國家”,所以身份確認時花費比較多時間。等到整團都出來時,機場其他旅客都走光了,原來只有我們這團是來觀光的。
地拉那國際機場,很乾淨,但旅客不多。
當地導遊Laura是位中年女士,帶著一輛中古遊覽車來迎接我們,大家在悶熱的天氣裡揮汗上車,然後立刻“動作化一”地伸手調整座位上頭的冷氣孔,當發現送出的都是熱氣後,就切切私語地“想抱怨又不好意思抱怨”……善解人意的領隊Jasmine馬上安撫大家,只有這半天在阿爾巴尼亞搭乘的車比較老舊,下午到達黑山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就會有和歐陸各國相同的高級遊覽車了。
Jasmine又繼續補充,因為阿爾巴尼亞比較窮,觀光業正在起步,請各位將就一下,在此地這樣的巴士已算不錯了!很快地,大家就瞭解領隊所言不假,因為窗外景象彷彿我唸高中時的台灣,共公建設都還停留在“尚無需講求美感”的實用階段。這也讓我想起某個旅遊網站上所介紹的阿爾巴尼亞:「目前這個國家百廢待舉,需要各方投入的基礎建設很多,但國內失業率偏高、政府官員普遍存在著貪污,政治敗壞、黑社會擁槍自重,不良幫派火拼時有所聞。」
而此時……我們的車子正經過一座「德雷莎修女」的雕像,因為這位受人愛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就是阿爾巴尼亞人,我們剛才入境的國際機場也以「德雷莎修女」命名。這個長期為共產黨所統治的國家,文化建設相對貧乏,能在國際間揚名的人不多,所以連「德雷莎修女」都被善用來提昇國家知名度。不久前還有這樣一則新聞:阿爾巴尼亞政府以德雷莎修女(Monther Teresa)在阿爾巴尼亞出生為由,要求印度歸還1997年已葬在加爾各答的德雷莎修女遺骨,但印度外交部今天斷然表示「不可能」。
這就是初抵阿爾巴尼亞的第一印象,事實上阿爾巴尼亞隔著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和義大利相望,南邊則與希臘接壤,所以景觀上有點像希臘農村,到處都是橄欖色的植物,只是點綴其間的房舍比較老舊。
接著我們馬上驅車前往市郊的山城喀魯耶(Kruja),這是觀光業還不甚發達的阿爾巴尼亞在首都附近的少數旅遊景點之一。
沿途我看到很多農民及工人,我覺得他們並不悲苦,反而有種難以形容的活力,和東南亞那些貧窮的居民完全不同。說不出什麼原因,就是覺得他們很吸引我,於是開始用相機捕捉這些精彩的人物。
■ 台灣(Taiwan)
往喀魯耶(Kruja)的途中,導遊Laura巨細靡遺地介紹著阿爾巴尼亞,相信我,只要是歐洲的國家,除了英、法、德、義等強國外,其他大小諸國的歷史都由無數的「併吞」、「佔領」和「獨立」交織而成,阿爾巴尼亞也不例外,簡列其歷史如下:
1.最早是希臘的殖民地。
2.隔著亞得里亞海和義大利相望,所以西元前2世紀為羅馬帝國的領土。
3.4世紀末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佔領。
4.1478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5.1912年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宣佈獨立。
6.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奧匈、意、法軍佔領。
7.第二次世界大戰則被義大利和德國佔領。
8.1944年由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取得政權,進入共產時期。
9.1992年結束長達46年的仇外共產統治,建立多黨的民主政治。
怎樣?這樣的歷史是否錯雜到讓人眼花潦亂!反正歐洲的小國都這樣啦,不過裡頭倒有幾個重點。因為「阿爾巴尼亞隔著亞得里亞海和義大利相望」,兩國最短的距離只有72公里,所以在歷史上兩國的關係非常密切,兵荒馬亂時很多阿爾巴尼亞人就渡海逃到義大利。現在還有約20%的阿爾巴尼亞人移民義大利,年節就會回來探親,反正渡輪的航程也只有72公里。
另外阿爾巴尼亞「4世紀末曾被斯拉夫人佔領」,表示阿爾巴尼亞並非斯拉夫民族(Slavic peoples),一般都以為巴爾幹半島住的皆是斯拉夫人,因為這些國家都是從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不過阿爾巴尼亞卻是伊利里亞人(Illyrians)。
最後提到「1992年結束長達46年的仇外共產主義統治」,關於“仇外”這兩個字,還真得大費周章解釋一番呢!從1944年起,共黨獨裁者霍查(Enver Hoxha)先是走親義大利的路線,後來和人家反目成仇,於是向南斯拉夫靠攏,不久又和對方斷交,之後開始與蘇俄稱兄道弟,沒多久還是鬧翻了,最後便和中國攀上關係……你猜結果如何?當然又是不歡而散,至此阿爾巴尼亞已成為歐洲最孤僻的國家,獨來獨往誰都不理。
哎!獨裁者把國家搞成和全世界都不合,吃虧的還是窮苦的老百姓。
不過1992年阿爾巴尼亞已結束長達46年的仇外共黨統治,並建立多黨的民主政治,所以經濟逐漸起色。甚至在首都還有一座點綴著美麗人工湖泊的現代購物中心,不但年輕人喜歡到那裡購物、喝咖啡、逛賭場,連影歌星等名人也喜歡來這裡享受奢華的休閒時光,而這處時髦的商業中心便叫「Taiwan(台灣)」。
耶!趕快起立鼓掌吧!它真的就叫「Taiwan」。
因為在共黨統治時期,中國勢力無所不在地影響著阿爾巴尼亞的政經發展,年輕人早就厭倦「我愛北京」的統戰口號,便決定讓這個大家喜歡來閒晃的新商區用中國的剋星 - - 「Taiwan」來命名。哇靠!好不好笑?
所以全世界對「台灣」最熟悉的老外非阿爾巴尼亞人莫屬了,每逢假日他們就喜歡到「Taiwan」去shopping!
■ 喀魯耶(Kruja)
和歐洲其他首都比起來,地拉那(Tirana)的觀光資源並不豐富,所以位於市郊的古都喀魯耶(Kruja)幾乎是觀光客必遊之處。其實喀魯耶的觀光架構就只是山上有座古堡(12世紀時十字軍東征之城堡),現已改建為民族英雄史肯伯格(Skanderbeg)的博物館,沿山路而上有條舊式石板路,兩旁琳瑯滿目都是紀念品店,附近山麓則有許多觀光旅社,外國遊客不多,倒是很多阿爾巴尼亞人到這裡來度假。
喀魯耶
導遊Laura起先還領著我們這群人沿著石板路往山上的博物館前進,但十分鐘不到,人就全部不見了,只剩2個還跟著她。
Laura可能還沒帶過台灣團,所以緊張兮兮地問我:「其他人呢?」
我告訴Laura,有50%的團員進到紀念品店去了,會殺價殺到天昏地暗才肯出來;剩下50%的團員正沿路拍攝「手比V字」的紀念照,只要有一個人停下來拍照,後面的全部會跟進,非得每個人都輪流拍完才肯走。而領隊則像牧羊人般在最後面催趕,順便清點人數。
「他們不聽解說嗎?」Laura好奇地問我。
「會啦!等該買的都買完,重要的景點都拍完“手比V字照”後,就會出現了。」
「可是我們得參觀博物館,之後還要趕回地拉那吃午餐耶!」Laura開始皺眉了。
我越來越確定Laura真的沒帶過台灣團了……
後來偉大的領隊Jasmine不知怎樣居然把人都催齊了,然後安份地帶進博物館參觀。
不知有多少人在認真聆聽博物館導覽專員的解說,我倒聽得很仔細而且覺得這位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史肯伯格(Skanderbeg)還蠻重要的。有人拿他和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漢尼巴相提並論,因為從1450年起史肯伯格就在喀魯耶(Kruja)成功抵禦奧斯曼土耳其的侵略,25年內共打了26場勝仗。若沒有史肯伯格的阻擋,土耳其早就控制大半個歐洲,文藝復興和後來的海上地理新發現將大受影響,整部人類歷史也會跟著改寫。可惜我們的歷史課本好像從沒提到過史肯伯格(Skanderbeg),要不是去了阿爾巴尼亞,這輩子恐怕也永遠不會知道。所以當時就在隨身的筆記簿上註記著,日後寫遊記時千萬要介紹史肯伯格,至少讓我的朋友們知道歷史上有這號人物。
喀魯耶
參觀結束要下山搭乘遊覽車時,Laura又再次見識到台灣人的血拼功力,前後拖了很久才讓散佈在各紀念品店裡的團員們回到車上。我想第一次帶到台灣團的Laura,應該瞭解他們市區那個時髦的商業中心被命名為「Taiwan」是多麼切貼!因為台灣人的血拼功力堪稱天下無敵。
車子開動不久,剛才在紀念品店威猛殺價的團員們紛紛睡成一糰,雖然Laura仍盡職地介紹著阿爾巴尼亞,但幾乎沒人聽講了。我倒是隨手記下一段趣事:
Laura提到有四個國家給予阿爾巴尼亞免簽證的入境優惠,分別是:科索夫、馬其頓、黑山共和國及馬來西亞。對於馬來西亞給予阿爾巴尼亞免簽證入境這件事,Laura始終百思不解,她說:「我們這麼窮,誰有錢能到那麼遠的東南亞去旅行?不知我們國家為何要和馬來西亞洽談免簽證優惠!」
聽Laura的說話語氣,實在有趣。不知阿爾巴尼亞和馬來西亞是如何被兜在一起的?不過我覺得把阿爾巴尼亞和台灣兜在一起會更爆笑,不但可鼓勵台灣人到阿爾巴尼亞的「Taiwan」去度假,而經常現身在「Taiwan」的阿爾巴尼亞上流人士有機會也可到真正的台灣來觀光啊!
從喀魯耶遠眺山下的平原
■ 地拉那(Tirana)
下午一點鐘我們回到首都地拉那(Tirana)吃午餐,我已忘記當時吃些什麼了,但對地拉那這個城市倒是印象深刻。他們有一個喜歡藝術的市長,鼓勵市民用色彩來塗繪這個城市,於是到處都是顏色鮮艷的建築物。他們的國民所得不高,房子的建築樣式也頗老舊,但在市長的帶領下舊瓶裝新酒,將整座城市粉刷成藝術之都。我對色彩非常敏感,所以超喜歡地拉那這個色彩繽紛的城市。
午餐後開始進行市區觀光,主要參觀點有尹伸貝清真寺(Et'hem Bey Mosque)、鐘樓(Clock Tower)、烈士紀念碑(Martyrs' Cemetery)及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等。其實這些建築都在史肯伯格廣場(Skanderbeg Square)周旁,但除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安排入內參觀外,其餘都只是開車經過。
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外整面牆的大壁畫
我覺得街上的阿爾巴尼亞人比博物館的古物還有趣,所以決定不和大家去參觀博物館了,脫隊自己到廣場上亂逛,和小販閒聊,看居民搭公車,在樹蔭下和小孩子比手劃腳,順便到處拍攝阿爾巴尼亞人,時間到了再回去和大家會合。
接著我們得告別地拉那(Tirana),漫漫長路地往西北行駛,越過邊境到黑山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過夜。
雖然在阿爾巴尼亞只停留半天,但非常喜歡這個貧窮的歐洲小國。
■ 黑山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
黃昏時刻,我們來到阿爾巴尼亞和黑山共和國的交界,先出境阿爾巴尼亞,告別導遊Laura,再入境黑山共和國,換上一位很會耍寶的男導遊Reda。最重要的是,也換了一輛超炫的豪華遊覽車,座椅舒適,冷氣又強,整團人都眉開眼笑著。
大家才剛坐定,Reda就開始說笑話了,他說:「我們黑山共和國是非常大男人主義的,夫婦出門時,通常都是男的走前面,女的安份跟在後頭。這種男前女後習慣大家都會遵守,除非遇到地雷區,男人才會讓女人走在前面。」
反正有了Reda,車上就充滿歡樂氣氛。
說到黑山共和國,團裡有位美麗的小女生告訴我,她問一位在旅行社當導遊的朋友,歐洲哪個國家最值得一遊,對方說是「黑山共和國」,所以她就跟團來了。
你一定沒聽過「黑山共和國」,對不對?
所以想告訴你,我覺得這個國家真是美到不像樣!
在夜幕低垂裡我們終於來到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畔的布德瓦(Budva),遊覽車還在山路盤旋時,就望見海面上浮著一只璀璨如寶石的島嶼 - - 天使島(Sveti Stefan)。哇靠!真是美到極點。
我是個極端迷戀海洋和島嶼的人,見到這麼美的島,忽然莫名感動著,眼角不自覺泛起淚水。感謝老天,讓我能看到這麼美麗的島嶼!
於是我已經知道,接下來幾天的旅程會多麼精彩了。
這就是美到無法形容的天使島,夜晚無法拍攝,當晚我從旅社的雜誌查到的圖片。
■ 晚安
將近八點才進旅社,領隊忙著辦理check in手續,麻煩我先把團員帶去吃晚餐。
吃飽後,大家各自回房休息。歷經長途飛行後接著又漫漫長路地玩了一整天,已連續45小時沒在床舖上躺著睡覺了,所以我決定隔天起床再洗澡,九點鐘就早早睡覺去也,三秒鐘內立刻鼾聲如雷。
晚安!美好的一天。
我們住宿的Maestral Hotel
延伸閱讀「巴爾幹半島」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