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伊格那西歐(San Ignacio),一個單純且貧窮的山腳小鎮,牆壁的豐富色彩則是拉丁美洲的特色。
瓜地馬拉旅遊篇
■ 清晨的聖伊格那西歐(San Ignacio)
時差關係,昨夜並沒睡好。
終於等到天亮,輕輕背上攝影器材就溜到外頭去了,才清晨六點,想去鎮裏逛逛。我們住的旅社在半山腰,對整個聖伊格那西歐我並不熟悉,唯一的方向就是先往山下走,再尋著屋舍稠密處去,試試能否發現聚集的居民,就是喜歡觀察當地人的起居生活。
晨霧剛散,混雜著草葉汁味的潮溼空氣讓人心屝舒暢,這種異鄉清晨總覺陌生又熟悉,像場童年的記憶,只是忘了那一生那一世的童年,我如嬰兒般的潤澤雙眼正探索著同樣的清晨,還有亙古不變的草葉汁味。
算是運氣好吧,才走到山腳就發現車站,簡陋的石板凳上已等了幾位乘客,樸素的衣著伴隨各種手提的雜貨物品,應該是趕著去工作的。車站後頭就是民宅,房屋凌亂散佈,但色彩豐富,這是拉丁美洲的特色,儘管髒、儘管亂,但就有種歡愉的氣息。人都還沒醒,街上偶見的盡是些勞動者,靜默地工作著,嗅得出他們的窮苦及認命。看到一位搬運工撕開半顆西瓜吃著,那是他的早餐,當物質條件簡單到最低時,凡事能果腹就好,儘管是西瓜。城裏正舉辦市長選舉,布條、海報都有,但都簡陋,雨過後,海報就退色了,我猜是自行用印表機印的。也發現圖書館,規模比任何商店都小,顯然不是居民常去的場所。雖然沒機會和居民聊天,但逛得輕鬆自在,喜歡這樣一個小鎮,風塵樸樸的山腳小鎮。
七點鐘才慢慢晃回山腰的旅社去,室友已醒,驚訝著我竟獨身到城裏去繞了一大圈。
■ 早餐
要吃早餐了,喜憂參半。喜的是,剛走許多路早已飢腸轆轆,想到食物就會微笑。憂的是,不知這般美好的早晨又會被那些團員(有錢大爺)們揉躪成怎樣?
沒猜錯,那用餐畫面真的只有“驚心怵目”可形容。彷若灑了一把麵包屑在養滿錦鯉的池裏,瞬間整池魚就群擁而上搶擠如糾纏的蚯蚓,兩長桌的食物就在幾分鐘內全部不見。我心裏還想,吃buffet沒必要搶成這樣吧?等一下菜就補上來了,所以堅持我的優雅,等到人群散去才去端了一杯柳橙汁。後來,發現我錯估了形勢,菜沒再補上來,那杯果汁竟是我全部的早餐。
對於眼前的一切,我已見怪不怪,但過程中有四位老外進來用餐,看到此幕景象當場楞住。部份極具創造力的團員竟能夠『親愛的!我把Buffet變成中式早餐了』,一樣菜裝成一盤再端回餐桌上去分食,誰敢不承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女服務生趕快告訴那些老外,他們的早餐會另外再送去,請他們坐在角落靠窗的那桌等。
■ 2005年9月30日
出發了,今天的行程是往西越過貝里斯邊境到達瓜地馬拉,參觀東北方的馬雅古蹟提卡爾(Tikal),傍晚搭飛機到首都瓜地馬拉市。
剛發生的“早餐事件”並未形成團員的抗議風暴,畢竟沒吃飽的只是少數沉默認份的人,包括我。倒是有位團員報怨他昨天被分配到較小的房間,這位自稱去過百餘國的阿伯除了喜歡吹噓他的旅遊功績外,抱怨功夫一流,路上就聽他有意無意尖酸地說昨天被處罰“住在狗籠”,而且音量絕對保持在整車都能聽到的範圍。除此之外,車上迷漫著一種難得的和諧氣氛,因為領隊手機接收到台灣傳來的新聞簡訊說昨天股票“漲”,他用麥克風轉告團員之後,那些有錢大爺就逐一眉開眼笑。我還聽到一位團員說“漲一天”,這趟二十天的團費就賺回來了。
■ 邊界
這趟中美洲之行,有許多邊界要過,今天才是第一個。還好一切順利,手續很快,只是過到瓜地馬拉後,在邊界等了十來分鐘那邊的遊覽車才到達,換了車就上路。
在車上領隊把護照發還給大家,掀起一陣小小的騷動,因為有團員急著檢查護照上是否漏蓋了「出境章(貝里斯)」及「入境章(瓜地馬拉)」。原本專心聽著音樂的我,以為是什麼天大的事,趕快扯下耳機問清楚,才知道是有些人要“收集”這種出入境章,基於某種炫耀心理,護照上當然不能少蓋任何一個章。我聽了覺得好笑,對收集那些旅遊功績沒興趣,翻都沒翻就把護照塞進背包了。
沿著瓜地馬拉(Guatemala) 的鄉間公路走,發現村民的生活並不好,許多學齡的孩童都得想辦法去工作幹活,剛在邊境就遇到兩位小鞋童,到處找人擦鞋賺些零錢。不久車子停在加油站讓大家上廁所,領隊則去買水,這已成他最重要的例行工作。我趁機逛一下附近的民房,就是喜歡走進當地人的生活裏,說實在的,每次旅遊最深刻的記憶往往是那些名不經傳的窮鄉僻壤及不認識的臉孔。
在邊境遇到的小鞋童,兩雙黑手就是他們的童年。他們沒辦法選擇他們的未來,無法受教育,只
能出來擦鞋賺小錢,長大了也許就是一輩子的苦力。回到台灣這麼久了,我看到這張相片總是很
難過,希望有一天奇蹟出現,老天爺能給這些小朋友受教育的機會,長大後有個安定的工作。好
想把相片寄給他,但他不會英文,無法給我住址。
■ 馬雅文明(Maya)
約十一點鐘,來到馬雅文化的最大城邦提卡爾(Tikal),這是此趟旅行的重點之一。親臨這個極富盛名的古蹟,當然興奮,但領隊說若吃飽飯就爬不動那些金字塔神殿了,所以等回程(約二點鐘)再吃午餐。這對我,彷若擎天霹靂,因為早上只靠一杯柳橙汁果腹。
算了,還是談談馬雅文化吧。馬雅(Maya)文化的範圍包括墨西哥東南(猶加敦半島)、貝里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西部。位於熱帶雨林中的提卡爾興起於馬雅古典期(西元250至900年),有雄偉壯麗的建築群,是當時的宗教、經濟和政治中心,但後來突然被遺棄,馬雅文明隨之衰落,終至覆蓋於濃密的叢林裏長達五百年。從遺留的神殿、雕刻、石碑、祭壇、陶器、玉飾裏,讓人對馬雅的天文、數字、曆法、象形文字及建築技術由衷讚嘆。
馬雅文化可分為「前古典」、「古典」和「後古典」等三個時期:
(1)前古典時期(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250年):最早的馬雅村落可追溯至西元前2000年,之後人口穩定成長,並出現貿易活動。
(2)古典時期(西元250至800年):這是馬雅文化的黃金時期,人口大增,村落廣佈並形成許多如提卡爾(Tikal)般的繁榮城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資源相對缺乏,終至衰敗。
(3)後古典時期(西元8至16世紀):此期的文明重心從南部移至北部低漥區,原因可能是氣候、疾病、地震或階層衝突等。西班牙人在16世紀初抵達,於1542年統治猶加敦半島,馬雅文化因而完全消失。
■ 馬雅文明消失之謎
至於馬雅文明“突然”消失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火山、地震、颶風或瘟疫等天災,也有人認為是內亂或外患的戰爭使然,更有人說唯有外星人,才能創造如此難以置信的宏偉建築,時間到了外星人就返回自己的星球,當然不留任何痕跡。
由於缺乏文字紀錄(都被西班牙人燒毁殆盡),許多馬雅文化都未有定論,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解釋,所以「馬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僅以個人認為可信度較高的“假設”來分析。
馬雅文明建立在叢林裏,所以農業只能在溪邊平地或零星的空地進行。馬雅人不知如何冶煉鐵器,也沒有發明輪和車等類似的耕作器具,只能在山林裏用火燒出耕地,藉木灰作肥料進行播種,燒一次往往要休耕兩、三年才能再播種。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多達一定程度時,農業的壓力就越大。人們燒毁更多林地並縮短休耕時間來增加產量,但休耕期越短產量反而越少。當時的馬雅又是神權政治體制,王族和祭司們對日益惡化的社會狀況束手無策,只能求神賜福,於是致力擴建神廟、加強祭祀規模,卻浪費更多人力及資源,直到國窮城破,連統治階級也失去信心,放棄整座文明古城散居四處,各城邦就漸漸被熱帶雨林吞没。
歐、亞、非的古文明皆有廣大的發展幅員,當一個文化衰敗,另一文化會接續而起,並相互影響,傳承生活習俗及科技文明。但馬雅是一個非常孤立的文明,一但衰亡就無任何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真的像是“瞬間消失”。
如果還有人說消失的馬雅文明其實是「外星人」的,你可以振振有聲地告訴他,馬雅文明瞬間消失的三大主因是:
(1)農業技術無法支持人口的過度增長。
(2)神權統治,加速物資缺乏。
(3)文明孤立,衰亡後無以為繼。
不過這也只是推論,我還真希望那是外星人的文明呢!
這是馬雅文化的最大城邦提卡爾(Tikal)的金字塔
■ 提卡爾(Tikal)
提卡爾在西元300至450年間的「美洲虎之爪」(Jaguar Paw)、「蜷鼻王」(Curl Nose) 和「暴風雨天王」(Stormy Sky) 等王朝發展成馬雅最大城邦,人口高達十萬,佔地超過 30 平方公里。之後的二百五十年間提卡爾開始衰敗,直到西元七、八百年間再度興起,今天看到的神廟都是這時期的建築。
由於位於瓜地馬拉北部的熱帶叢林中,提卡爾充滿大自然氣息,沿途隨處可聽見鳥鳴和猴子叫聲。步行二十分鐘可到達大廣場 (Great Plaza),這是提卡爾最重要的地標所在,兩座建於西元七百年左右(阿卡高王Ah Cacau時代)的神廟東、西相對而立,一號的美洲豹神廟 (Temple of the Great Jaguar)高38公尺,正面階梯坡度超過70度,因太老舊禁止攀爬。二號的面具神廟( Temple of the Masks) 高47公尺,遊客可沿側面階梯爬上頂瑞俯瞰大廣場及對面的美洲豹神廟。當時廣場上有許多金字塔神廟,神廟之間是宮殿和貴族住所,宮殿前矗立著一排排頌揚諸王功績的石碑,廣場邊緣則有熱鬧的市集。這繁華的廣場在十世紀驟然湮沒於森林中,直到十九世紀未才被發現並修復。
三號神廟仍深埋土丘中,尚未完全挖掘完畢,四號神廟則是最高的一座,階梯很陡,我背著幾公斤的攝影器材爬上去,氣喘如牛,但視野極壯觀,眼前一片無邊無際的叢林海洋。真不可思議,整座提卡爾就建立在這樣的深山叢林裏。
提卡爾的遺址範圍廣闊,計有五百七十六平方公里,都列為國家公園予以保護。目前遊客所能參觀的區域只限於核心部份的三十一平方公里,約有三千多座建築,要好幾天才看得完。我們三小時的參觀實在太匆忙,有時古蹟需要一些時間讓心靈停滯、沉殿,重回時光裏去感觸那一沙一石的歲月痕跡。
■ 暴雨將至
爬上四號神殿後,整片天空開始籠罩著濃密的烏雲。瓜地馬拉的五到九月是雨季,幾乎每天都有午后雷雨。果然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佇立神殿頂端雷霆萬鈞的狂風陣陣撲來,很想多停留在上頭享受這氣勢萬千的風。不過我急著下來,擔心暴雨狂瀉會全身淋濕透,何況我沒帶雨傘,出發時正艷陽高照,誰會想到要帶把累贅的傘。步下神殿後就疾步快走,當地那位黝黑健壯的導遊就領著我走,還一直誇我健步如飛。我苦笑著,只擔心身上那些攝影器材被淋濕。直到他跟不上,指示我叢林裏的路如何到餐廳,要我先到那裏等待其他團員。
剩我一個人了,在叢林裏,雨開始狂野地落下,我奔跑著,越跑越快,有種史詩般的氣魄及美感。一個人,在暴雨的古馬雅叢林裏,狂奔……越跑越出神,想像著茂密的林葉深處冒出幾個馬雅人,身上冠羽圖騰皆艷麗,我在他們的驚訝中狂奔而過(如電影的慢動作播放),奔過時光裏的馬雅祭台、玉飾、陶瓷、岩雕、織布、天文、曆法……驟雨如傾,我奔得胸懷舒暢,奔過千年的馬雅,一個箭步跨上國家公園區的餐廳平台,才回到現實來。摘下眼鏡,拭著上頭的雨滴,低聲喊了個“爽”!
■ 午餐
為了保護提卡爾國家公園的古蹟及環境,瓜地馬拉只核准了三家旅館及兩家餐廳以減少人為污染,我們就在其中一家餐廳吃午餐。雷雨裏,其他撐傘的、穿雨衣的團員陸續抵達,安靜的餐廳漸漸喧譁起來。別以為在這個世界聞名的國家公園裏,餐廳會像墾丁的凱撒般有“五星級”設備,他們僅使用最原始的棕櫚葉蓋起屋頂,在水泥台上就築起一個戶外餐廳,環保又具特色。餐廳保留了兩排長桌給我們,夠坐一整團的人了,但團裏的大爺嫌座位小、太擠,偏要另行坐一排長桌,waiter也無可奈何,誰叫他們遇到台灣旅行團。
才上第一道湯就被嫌到臭頭,有人把waiter叫過來,指著湯,再比著張開的嘴,然後搖頭說著「好鹹!好鹹!」,要waiter拿開水過來。Waiter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儀式”,又聽不懂中文,開水當然沒端來。大爺們怒了,要領隊去要水,等waiter提茶壺來,比了手勢要開水倒進湯碗去沖淡鹹味。這個國家窮,人民多苦力,流汗量大,飲食需要鹽份,這不難理解。湯是當地的口味,太鹹,也可不喝,一群人拼命抱怨,只是壞了用餐興致,何必呢?而且餐廳那麼多外國遊客,也沒聽人抱怨,出門在外敞開胸懷去享受當地的風味飲食,不也是一種樂趣。
主菜是碳烤排餐,我吃得很滿意,畢竟早餐只喝一杯柳橙汁,又爬了三小時的山路,連那碗很鹹的湯汁都舔乾了。
■ 插曲
吃飯時,吉普車的司機跑到餐廳來“討債”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提卡爾國家公園要走許多山路,因此有些團員自費搭乘區內的吉普車直接到神廟所在的大廣場,說好來回一個人五塊美金,約有七、八位團員搭乘。但其中兩位在回程時“落跑”了,以為五塊美金可省下不付,沒想到精明的台灣人遇到更精明的瓜地馬拉人,魔一尺道一丈,人家還是找到餐廳來要錢。
他們在台灣都是超級巨富,名下的土地大片大片的,股票漲一天就說可抵二十天的團費,在國外為了一點小錢,計較到破壞國家形象的地步。每當那些有錢大爺有任何精彩的演出時,我都自嘆不如並暗暗叫絕,太有創造力了。
■ 彩虹
回程往機場的路上,經過一面大湖(Laguna de Petep),領隊說這湖很美,要司機停車讓我們到湖畔看看。外頭雨仍下著,卻看到灰黑的天幕上掛著兩道彩虹,冒雨拍下眼前所見的美麗奇蹟,是此趟旅程中最特殊的一張作品。
■ 機場
四點多鐘到達佛羅雷斯(Flores)機場,要搭18:40的班機到首都瓜地馬拉市,擔心機場的手續繁複所以提早到。領隊去辦理check in時,外頭忽然轟然響起音樂聲,跟著人群往外去看,原來是選舉的造勢車陣。當地人看得津津有味,但和台灣比起了顯然規模小多了,我們的選舉文化及相關產業應該還是舉世第一吧!
雨仍下著,外頭的兩道彩虹還懸在天空,看著就想起陳秋霞那首「第二道彩虹」,自然而然唱了起來。
雨滴越來越密,彩虹消失了。轉身卻發現牆邊一位鞋童正辛勤地幫客人刷著鞋,安靜地看了一會兒,我想彩虹跑到鞋童的心裏去了吧!
達佛羅雷斯( Flores )機場內外的景象
■ 大雨滂沱的首都
飛機在夜晚的大雨裏降落首都瓜地馬拉市,等行李耗了一些時間,上了車就直接到市區的中國飯店用餐。有位團員向餐廳叫一瓶酒,指定要阿扁前幾天訪問中美洲時喝的那種甘蔗酒,而且要同一種牌子。席間有錢大爺們便輪流敬酒,這酒真好,難怪阿扁仔都誇讚,大家此起彼落地附和著,歡樂氣氛四溢。只要大爺們爽,大家都好過。
對那些政經話題我沒興趣,菜還沒上完,就吃飽先溜到外頭去拍照了。
後來才聽說,晚餐本應該分三桌坐,卻僅併成兩大桌,有些團員抗議這樣不行,要求多加菜。於是紛擾裏,領隊又叫餐廳加了一道菜。除了多等候一些時間外,老實說大家也吃不下了。
可能因為喝了一些酒,那位自稱去過百餘國的「百餘國阿伯」在回程的車上一直誇稱自己多麼受歡迎,跟過團的旅行社都常打電話要他再參加別的行程,說話的音量大到整車都能清晰聽到,和他早上抱怨著昨天被處罰“住在狗籠”時一模一樣。
晚上住的旅館(Westin Camino Real)非常高檔,看到有錢大爺們滿意的笑臉了。
因為要停宿兩夜,於是我把一些髒衣服趕快動手洗掉,好晾乾。希望明天能放晴,這樣的大雨,別說拍照了,連旅途都諸多不便呢。
■ 感謝
異鄉雨夜,適合聽大提琴,於是讓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耳機裏流著。躺在床上,想著下午在提卡爾叢林裏的狂奔,忽然莫名地感動著,感謝老天給了這樣一趟美好的旅程,今天,我真的變成一個馬雅人,奔馳在時空裏。
步出瓜地馬拉市的機場,看到一幅廣告,就順手拍下自己的心情!而下圖則是晚上餐廳養的魚。
附錄一:馬雅文明有幾個特點:
1.從來沒有出現過集權的國家形式,最繁榮時也只是幾座像提卡爾般強大的城邦各據一方。
2.世界許多古文明都誕生於大河流域,但馬雅文明則源於叢林。
3.馬雅的社會呈金字塔結構,權力集中在少數王族,平民百姓在中間,最下層是奴隸。
4.因為殖民時西班牙人把馬雅典籍全部燒毁,現在連研究的線索都沒有,所以馬雅文字迄今還未能被解讀。(真是偉大的西班牙人!)
5.馬雅人的數學十分先進,在人類史上他們最早具有“0”的概念。
6.馬雅人很早就知道一年約 365 天,也已計算出從地球看月亮的週期為 29.5302 天,誤差低於萬分之一,天文成就非凡。
附錄二:中美洲古明文簡介
大約 3,200 年前,其中一批亞洲移民在墨西哥灣海岸,發展出被稱為墨西哥和中美洲文明之母的奧爾梅克文明 (Olmec)。他們的社會制度、神廟建築、美洲虎 (jaguar) 的崇拜、玉器的製作、象形文字、數字系統、天文曆法、大咬鵑鳥 (quetzal) 羽毛的熱愛、「即時死亡制」的球賽、以及宗教神話,都被以後的中美洲文明沿襲下去。
奧爾梅克文明淡出歷史舞台後,其他文明像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分別出現。為人熟悉的馬雅文明 (Maya) 約在西元前 500 年開始出現在中美洲地區,到了西元 100 至 900 年間發展至它的黃金期,版圖包括了今天墨西哥東部和中美洲地區。馬雅人在天文、曆法、數學、藝術等多方面皆展示出他們的高度文明,被後來的歐洲人譽為「美洲的希臘」。
在墨西哥中部,薩波特克文明 (Zapotec) 跟瑪雅同期出現,在阿爾班山 (Monte Alban) 上築起他們的宗教中心。而在今墨西哥城北面,西元前 100 年左右出現了迪奧狄華肯文明 (Teotihuacan) ,建築了宏偉的城市,巔峰期人口可能達廿萬人。可是,在西元七世紀前後他們卻不知何故突然消失了,遺下今日的遺跡。到了十世紀末,出現了好戰的托爾特克文明 (Toltec)。他們流行在宗教儀式中把新鮮的人心臟作為祭品,在以後的文明中,亦奉行相似的儀式。在 1521 年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前的約三百年間,阿茲特克帝國 (Aztec) 統治著墨西哥中部和北部地區,他們自稱為 Mexica,亦即今日墨西哥的前身。
美洲文明本身從來未出現過鐵器冶煉,也沒有發明輪和車,這大增興建那些巨大石造建築和石雕的難度,令人更加驚嘆這些遺址的偉大,卻也令他們面對西班牙人的槍炮時更顯得不堪一擊。
節錄網站:http://maya.go2c.info/civilizations/
延伸閱讀 「中美洲行腳」 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中美洲行腳07 尼加拉瓜 原本該取代巴拿馬的「尼加拉瓜運河」
中美洲行腳15 墨西哥 美麗的坎肯海灘 vs 事與人違的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