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03 漢尼拔魅影
今天的行程很特殊,所以得先說些故事……
首先是腓尼基(Phoenicia),我對這個民族頗有好感,因為他們發明了紫色染料,從一種骨螺的貝類提煉出來的。於是希臘人便以phoinis(紫色)來稱呼他們,音譯便是「腓尼基」。
一個被稱為「紫色」的民族,多酷啊!腓尼基人就居住在當今的黎巴嫩,這個以戰爭聞名的地中海國度。
說到黎巴嫩,不得不提起當年造訪貝魯特「考古學博物館」時觀賞的記錄片,那是黎巴嫩15年內戰期間館方搶救腓尼基古文物的真實紀錄。
為了避免戰爭損毀這些千年寶藏,館方用一、二十公分厚的水泥板將那些石棺、石雕封死在裡頭,以防槍砲破壞。內戰結束後,工作人員就在彈痕累累的廢墟內,以電鑽、起重機小心翼翼開啟厚重的水泥封箱(影片用慢動作呈現),水泥板緩緩傾下時激起漫天塵埃,落定後千年古物隱然顯現,看到這裡淚水跟著湧出。內戰十五年都民不聊生了,仍有人默默保護這些腓尼基遺產,如何不感動!
整部紀錄片沒有一句旁白,直接讓影像訴說故事。前段搶救文物的配樂是無伴奏人聲合唱,後段修復時則換上大提琴獨奏,巧思及創意令人叫絕。參訪過無數博物館,這是我看過最感人的一部記錄片。
此乃腓尼基也,以航海經商聞名的富裕民族。後來因為太有錢了,為爭權奪利皇族兄妹鬩牆,導致另一批人渡海出走,來到現在的 突尼西亞 建立一個新國家叫迦太基。
迦太基這個國家就更精彩了!不管開國或滅國都極具故事性。
開國:牛皮借地
滅國:灑鹽滅種
先說開國故事:西元前814年,狄多公主(Dido)原為腓尼基的泰爾王國(Tyer)兩位繼承人之一,但其兄庇格瑪里翁(Pygmalion)因爭奪王位而獨攬大權,為避免迫害公主帶著隨從飄洋過海登陸突尼西亞北部。她向當地的利比亞人求借一張牛皮之地以棲身,得到應允後她便詭詐地把牛皮切成無數細條,連結成長線在海邊的山丘圈起一片土地建造迦太基城,故迦太基的衛城又叫「畢爾莎」(Byrsa),意即「牛皮」。
迦太基擁有腓尼基人航海經商的天份,不久便發展為地中海的富裕強國,引起羅馬帝國的不滿,幾度磨擦後引發三次著名的「布匿戰爭」(Punic war)。
於是,有了史上最慘烈的滅國故事:
第三次布匿戰爭時羅馬攻陷迦太基,十萬市民半數被殺,道路積滿屍體,得出動工兵剷除積屍才能進城。最後還放火燒城,焰火延燒十七天,灰燼深達一公尺。羅馬軍隊鏟開灰燼並撒鹽於土(有史書則說撒鹽是要消毒)以防農耕及族群繁衍,於是開國七百年的迦太基徹底從地球上消失。羅馬還在這片土地豎立「禁止進入」的石碑,畢爾莎從此成為受詛咒之地。
■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6:30起床,07:00用餐,08:00出發。
今天要前去“受詛咒之地"畢爾莎山丘,所以早餐補充很多水果及穀類好把自己弄成“受祝福之身",不然當年初羅馬攻城時可是積屍如山,燒完的灰燼深達一公尺……想起來就覺得很恐怖!
08:23來到畢爾莎山丘(Mount Byrsa),到底要參觀什麼,不是被羅馬焚城,只剩撒鹽的荒地?
這就是趣味之處,只要有「故事」就能吸引人,即使這裡已無任何迦太基遺蹟,但觀光客仍會絡繹不絕,因為迦太基的歷史太精彩了。所以文章開始我才要講「牛皮借地」、「灑鹽滅種」、「腓尼基紫貝煉色」的故事啊!
說到講故事……最近我向幾位朋友學習製作手工皂,他們已研發無數品質極好的皂種,有意建立文創品牌。我一直提醒他們,市面上那麼多手工皂,若沒有動人的品牌“故事”很難行銷。何況彩妝用品本來就是在造夢!如正一位在化妝品公司當經理的朋友說的,保養品的功效都是唬人的,他們販賣的只是一個「美麗夢想」。也就是說女人買了保養品,只是花錢營造一個「自己會變美麗」的夢想……罷了!
不過畢爾莎山丘並非空無一物,山頂座落著雄偉的聖路易士大教堂,看起來就很像一座清真寺。
我們三個都是頑童,不管到哪裡都喜歡玩影子遊戲,我們都善於偽裝,你肯定看不出哪個是我?
同樣,很多人來畢爾莎山丘,也只是想置身那段悲美的歷史故事……罷了!
不過畢爾莎山丘並非空無一物,山頂座落著雄偉的聖路易士大教堂(St. Louis Cathedral),主要是紀念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死於北非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山丘上也有一些羅馬人的殘壁石柱,雖非迦太基遺蹟,但少說也都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
佇立山丘視野極好,可眺望美麗的突尼斯。陽光則美如琥珀,連懶散的貓兒都出來曬太陽了。地中海沿岸的貓都優雅無比,在此極適合賞貓!
拍攝幾張貓兒在古蹟前沉思的相片後,忽然覺得他們都是詩人。
■
09:34來到今天的第二個景點德非祭壇(Tophet)。
迦太基人主要供奉太陽神巴力哈蒙(Baal Hammon)與月神塔尼特(Tanit),而且習慣以「長子獻祭」,因此這裡橫豎許多犧牲於祭壇的長子墓碑,殘石四周草苔茂密陰陰森森的。剛好我也是長子,想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來不及長大就要被屠殺獻祭了……
很多人不忍犧牲親生骨肉,只好購買窮人的長子來替代。因此窮人拼命生小孩拼命賣,有時送去獻祭的並非長子,祭祀了半天也沒保佑家族興旺,慢慢就演變成以牲畜獻祭了。
不過此處倒是貨真價實的迦太基遺蹟,當初沒被燒成灰燼,幸存下來的。
■
德非祭壇我們並沒參觀太久,反正都是碑石,逛一下就上車前去迦太基港了。行駛不到一分鐘便抵達,距離只有200公尺,根本步行即可。
所謂的「迦太基港」只是一片海灣,什麼遺蹟也沒有,但這片淺淺的湛藍又有許多故事了……
迦太基這個國家嗜錢如命,除了航海經商之外亳無娛樂可言。希臘人統治之地到處建造劇場,因為他們喜歡聽歌看戲;而羅馬帝國則廣建浴場及競技場,這是他們的生活享受。但迦太基幾乎沒這種娛樂設施,他們佔領土地後並不積極擴建殖民地,弄個港口當基地即可。海洋才是他們的領土,能航海貿最重要,像羅馬那樣開墾農田建築水道橋不敷成本效益啦!可想而知,迦太基人的港口都只是藏船之處,絕不講求排場。難怪許多學者對迦太基港充滿好奇,當時他們掌控海上貿易大權,被尊稱為「地中海女王」,但其根據地竟只是這樣一座小港口?這是學者的描述:「小港四周由類似城堡的厚牆圍住,運河則從下面通過,現在仍留著厚牆和狹窄的通道遺跡。看到這個港口的構造,便可瞭解迦太基人的警戒及個性了。」
真是有趣的迦太基人!現在大家都懂要賺錢也要享受人生,但二千多年前則不然,迦太基人只熱衷貿易、收藏黃金,建國七百餘年沒留下多少人文遺產。所以佇立迦太基港前,最好想想自己的生命意義,別只是嗜錢如命。
偏偏眼前所見剛好是三位漁民辛勤工作的畫面,果然非常的迦太基。既然如此,乾脆努力想像當時迦太基人在此貿易的盛況,進出港口的買賣物品包括:黃金、銀、鐵、錫、鉛、奴隸、戰馬、騾子、象牙、黑檀、寶石、珊瑚、亞麻布、小麥、玉米、蜂蜜、乳香、葡萄酒、羊毛、香料、紫色布料、氊子、鞍、鋼索……等。(他們不買賣樂器及畫作嗎?)
至於迦太基港的原貌,剛才在畢爾莎山丘的博物館看到一張復原圖,沒想到「地中海女王」的港口居然這麼“不龐大",入口狹窄到匪夷所思,像個守財奴的隱密泊船場,而非吞吐地中海貿易的國際商港。
這就是迦太基港當時的原貌,入口狹窄到像個隱密的泊船場,而非吞吐地中海貿易的國際商港。
■
在首都突尼斯的最後一個景點是安東尼大浴場(Baths of Antoninus),這是羅馬人的遺蹟,較沒那麼稀奇,反正整個南歐遍布無數羅馬浴場。倒是入口步道綴著綠色植物,Mandy及Rita一進來便驚叫「哇!迷迭香」,於是三人便飛舞其間,沐浴在草綠色的香氤裡了。我忍不住摘了一小截藏於口袋,沿路不時抽出來聞嗅,很喜歡這種香草植物。
迷迭香步道的盡頭便是安東尼大浴場,規模之大乃非洲之最,世界排名第三,興建於西元145年,歷經十七年才完工,水源藉由輸水道引自六十公里外的泉水。浴場乃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的龐大建築,蒸氣瀰漫三百年後,才毀於汪達爾人(Vandals)之手,但後來入侵的阿拉拍人更誇張,直接把傾倒的岩石都運去開羅安(Kairouan)蓋清真寺了。現場只剩兩根“高聳入雲"的石柱供人憑弔,依那個高度計算,當時的安東尼大浴場可能像座小巨蛋!
■
好了!迦太基這個縱橫地中海的貿易大國已參觀完畢,他們在歷史上繁華一時,卻也逝如春夢,這是一個只追求財富的民族留給世人的啟示。
10:36大夥上車,往西南方前去杜加(Dougga)古城,路程110公里。
在車上,領隊峰堯不辭勞苦地敘述迦太基與羅馬三次「布匿戰爭」的精彩歷史。
萬分佩服峰堯的敬業,這三次「布匿戰爭」整整可寫成一本書了(三次分別打了24年、17年及4年),他居然如此耐心地為大家解說。細節不在此贅述,但有個重點你一定要知道,否則就不懂為何《歌劇魅影》裡有一頭大象……
與羅馬交戰55年後迦太基被徹底殲滅,但讓大家懷念的卻是敗陣的漢尼拔(Hannibal Barca) 將軍;和滑鐵盧戰役一樣,大家只記得落敗的拿破倫,沒人在乎那位勝戰將軍是誰。
之前提過迦太基是個經商的航海民族,他們熱衷擴張海洋版圖,而非陸地殖民。因為太富裕連武力也「錢以買之」,於是招聘各國傭兵前來打仗。而漢尼拔就以卓越的謀略天份及領導統御能力,帶領這群傭兵一路征戰,居然跨越積雪的阿爾卑斯山打到羅馬境內去了。更讓世人震驚的是,漢尼拔還從非洲帶了37頭大象隨行,這種巨獸乃古代的「重型戰車」,衝鋒而來的戰馬看到大象皆驚荒失措嘶叫不前,騎兵戰力當場瓦解。就因漢尼拔的個人魅力及這些大象帶來神話般的想像空間,所以世人皆喜歡這位迦太基英雄,連《歌劇魅影》的作者韋伯也不例外,硬在戲裡加上一段歌劇《漢尼拔》(Hannibal)的劇中劇。各位還記得那頭大象及迦太基皇后唱的「Think of Me」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金碧輝煌的道具大象翻轉過來時,裡頭的操控者是位酗酒的醉漢,真是幽默的韋伯。
所以不管三次「布匿戰爭」打得多麼轟轟烈烈,細節你可以不用管,但要記得迦太基的漢尼拔將軍及他的大象部隊,已隨著《歌劇魅影》在全球25國的124個城市巡演逾萬場了。
倒是《歌劇魅影》有到突尼西亞來演出漢尼拔將軍及大象嗎?
沒人告訴我答案,我只是不斷在鼻尖旋著那截迷迭香,伴著香氤眺望車窗外的橄欖色鄉野景象。此時峰堯已把冗長的「布匿戰爭」講完了,接續介紹伊斯蘭文化,順口問大家「何謂伊斯蘭教三大聖地?」
答案是:麥加、耶路撒冷與……
我順口接上「麥當勞」,Mandy立刻轉頭瞪了我一眼。
正確答案是麥地那(Madina),當時穆罕默德在麥加受到當地人排擠而避往麥地那,並在當地成立最早的伊斯蘭教政權。
不過此時真的很餓了,若能到麥當勞朝聖,那該多好!哦,我夢中的麥香堡……
■
終於下午一點鐘左右,來到杜加北方6公里的Teboursouk小村用餐。
餐廳乾淨舒適,提供我們美味的Chorba濃湯、生菜沙拉、突尼西亞炸餃(Brik)及牛肉飯。我這美食白痴通常不在文章裡介紹餐點的,但這裡有兩種食物必需特別說明,因為在突尼西亞幾乎天天吃得到。
一是Chorba濃湯,很像添加魚肉的羅宋湯,偶見顆粒狀小麵粉糰,用餐時會先來一碗,功用有點像台式自助餐的免費味增湯。另一道則是造型討好的突尼西亞炸餃(Brik),看起來就像一只超級大水餃,內餡是雞蛋混著馬鈴薯及碎肉,再滴些檸檬汁提味,吃起來很像炸春捲。這種Brik也幾乎每餐必備,只是內餡各地略異,有時裡頭就只有雞蛋,根本是個巨型荷包蛋。
本人覺得Brik若配上麥當勞麥克雞塊的酸甜沾醬那就更完美了!或者……麥當勞引進Brik,並命名為漢尼拔魅影,配上麥克雞塊沾醬,保證連大象吃了都讚不絕口。
■
飽食後,行駛十分鐘便來到杜加古城(Dougga,或稱Thugga)。
杜加原屬於當地原住民柏柏人(Berber)建立的努米底亞王國(Kingdom of Numidia),後來被迦太基併吞。著名的努米底亞騎兵就是漢尼拔將軍的傭兵主力,隨他一路攻打到羅馬去了。迦太基被滅之後,杜加又重回努米底亞的版圖,直到西元前46年才被羅馬佔領,輝煌的羅馬建築於是登場,華美的杜加古城因應而生。直到西元430年來自日爾曼東部的汪達爾人才跨越跨地中海前來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Vandals-Alani Kingdom),從此掠奪北非各地,破壞當地建設,杜加古城隨之傾頹荒廢。
因為汪達人喜嗜破壞,英文的vandalize(蓄意破壞) 便源自汪達爾人(Vandal)……反正杜加古城就這樣被vandalized了!現在的杜加古城殘蹟混合著努米底亞、迦太基、羅馬、拜占庭等風格,1997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雖大半尚未挖掘出土,但已是北非保存最完整的羅馬古城了。
這就是我們的遊覽車,還寫「歡迎蒞臨突尼西亞」幾個斗大的中文字,讓我們要認錯車都很難。
我們才下車就看到一座大型羅馬劇場(建於西元前168年),想也知道不是迦太基人蓋的,他們只知航海賺錢,無暇欣賞歌劇。杜加古城荒廢後,這個劇院便被農民拿來堆放穀物、橄欖和葡萄等作物(這倒頗像迦太基人的個性)。現在每年六月都在此舉辦杜加戲劇節,劇場內可容納3500名觀眾。
領隊峰堯接著帶領大家參觀這處龐大的古城遺蹟,仔細講解之餘,還特別強調我們很幸運。一來天氣極好,光線頗適合拍照;二是受茉莉花革命的影響,平時遊客眾多的古城竟只有我們十來個觀光客,空蕩蕩地任我們翻天覆地!
我覺得杜加古城最吸引人的不止是雄偉遺蹟,而是座落於地勢險要的山丘之上(海拔550公尺),可俯瞰四周起伏的麥田和橄欖樹林,綠意裡點綴成群牛羊,讓我不禁想起齊豫的《橄欖樹》。
■
15:50回遊覽車準備離去了,車旁優雅地出現兩隻貓味,Mandy及Rita立刻貼過去拍攝。趁著她們逗貓時,我又攀上旁邊的半圓型劇場拍攝古城暮色去也。
出發了,要往東南行駛158公里前去開羅安(Kairouan),同時也告別迦太基及羅馬繼續探索伊斯蘭文化了。
因為路程遙遠,途中讓大家休息上洗手間,我趁機在路旁水果攤買了兩顆超級大石榴,折合台幣一顆15元,在台灣要賣80元耶!在突尼西亞天天都吃石榴,開心極了。
19:15抵達開羅安的旅社(Golden Yasmin Hotel),稍作休息隨即用餐,除了蔬果我也吃了幾尾蝦子。而伊斯蘭的甜點一向有名,我雖不吃,但喜歡欣賞看那些色彩繽紛的糕餅。
回房讓相機電池充電後,早早便就寢。
今天是非常豐富的一天,走過兩千多年前迦太基及羅馬那段轟轟烈烈的海陸戰史,從紫色腓尼基、牛皮借地、灑鹽滅種、長子獻祭、貓咪詩人、迷迭香浴場、大象戰隊、漢尼拔魅影……跨越時空來到伊斯蘭世界,於是有了三毛的橄欖樹、北非紅石榴、天方夜譚般的糕餅、靜謐的夜及美麗的沉睡。感謝老天,晚安!
延伸閱讀「突尼西亞」系列文章表列 (請點選閱讀):
03 漢尼拔魅影 (畢爾莎山丘、德非祭壇、迦太基港、安東尼大浴場、杜加古城)
04 飛柱與鬍鬚 (開羅安、阿格拉比蓄水池、大清真寺、理髮師清真寺、斯貝特拉)
05 我身騎駱駝 (吐澤、雪碧加、米德斯、塔瑪札等三座綠洲、吉利特鹽湖、杜玆)
06 競技水族館 (瑪特瑪它、迦伯斯香料市場、伊爾捷羅馬競技場、康大維港)
08 迦太基魚缸 (陶鎮拿布爾、卡利比亞漁港、哈瓦利亞採石場、克觀迦太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