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攝影‧旅行20 克羅埃西亞
寫一本書就像遊走了一趟旅行,
接下來會逐篇把當時撰稿及編排時的點滴故事記載下來,
正如一篇篇的「遊記」,
接下來是 克羅埃西亞 這章的幾則趣事。
PS:請參閱我的新書《攝影‧旅行》 173 ~ 187 頁
1.
克羅埃西亞是個很特別的國家,
旅遊知名度或許比不上巴黎(法國)、倫敦(英國)或威尼斯(義大利),
但經旅人口耳相傳之後,
也逐漸變成旅遊熱門國度。
所以
我在書裡寫了這段文字:
對於自助旅行,當然是便利(或熱門)的國家先造訪,慢慢累積經驗日後便能自己前去較偏僻或原始的國家。但若是跟團旅遊,我則採完全相反的思維,熱門國家留待年老體力稍差時再慢慢賞遊,先走訪冷僻卻有特色的國家。所以首次到歐洲旅遊我個人會建議先別去巴黎、倫敦、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這些熱門城市出團率極高,留待來日再訪即可。我覺得最酷的「歐洲首遊」應該去巴爾幹半島!若在二十世紀初肯定沒人相信這裡適合度假,當時巴爾幹(Balkan)幾乎就是血腥、暴力、野蠻的同義字,甚至有記者聲稱那裡皆是荊莽未開、無法無天的國家。充斥國際版面的新聞盡是些炸彈攻擊或暴力屠殺,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都是巴爾幹半島的「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無數電影及文學更落井下石把巴爾幹半島當成暴力情節的發展舞台,像英國小說家威絲特(Rebecca West)在她1941年出版的《黑羔羊與灰獵鷹》裡第一句就寫著「暴力乃我對巴爾幹的所有認知!」長期以來歐洲人始終吝於給巴爾幹半島些許正面評價。也因如此這處安靜於東南歐的黑暗之地卻幸運躲過歐洲工業化污染,二十世紀末重現世人眼前時,只見古城石巷完整保存,海灣及沙灘純淨到令人驚艷,脫胎換骨後的巴爾幹半島我最推薦的攝影旅行國度乃克羅埃西亞(Croatia)。
去克羅埃西亞雖有拍攝不完的中世紀古城,
但更有趣的是「人物」……
但因坐落於南歐,
與義大利隔海相望,
搭飛機從羅馬或布達佩斯到這裡只要一小時,
從瑞士出發也只需一個半小時,
所以乃許多歐洲人心目中的最佳度假勝地。
而且旅社或民宿通常一夜只要10~15歐元,
因此歐洲人蜂擁而至,
白天曬太陽、游泳,
晚上在古城裡飲酒、聽歌劇,
一天只要 10 歐元,
住上半個月的費用在巴黎卻只夠住一天。
就因有這麼多繽紛精彩的各國「觀光客」,
於是有拍攝不完的題材,
這就是我當時拍攝的人物:
這是我在巴爾幹半島(Balkans)拍攝的人物相片,那裡的人真的個個都很精彩!
2.
克羅埃西亞不止有許多“人物"可拍攝,
「攝影者」本身也是極好的拍攝題材,
你看這些「攝影者」多精彩!
而這是《攝影‧旅行》書裡的實際頁面,
數不清的精彩人物:
3.
另外一種「人物」在克羅埃西亞也超多,
那就是「雕像」及「神像」,
此乃書裡的實際頁面:
這是其他有趣的「雕像」:
這個雕像有點搞笑,幹嘛用雙手遮住「三點」?不知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4.
至於克羅埃西亞的篇名頁,
我自己超喜歡,
充滿神話色彩及意象。
不過天上那些 魚群,
可是我花整個週末下午,
一隻、一隻從 十六湖國家公園(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的 水底 ,
貼到 絕美古城 杜布洛尼克(Dubrovnik)的 天空 ……
此乃絕美古城杜布洛尼克,城形極美且瀕臨海洋,真的值得前去造訪。
5.
十六湖國公家公園(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可說是克羅埃西亞最著名的旅遊勝地,
園區裡值得拍攝的景點超多,
即使用手機都可拍出極美的相片,
這是書裡的實際頁面:
6.
相對於巴黎、倫敦或威尼斯……
克羅埃西亞的物價還算便宜,
所以
飲食都很豐盛,
我餐餐都吃得很開心!
7.
書裡說了這段斯布利特(Split)古城的故事:
戴克里先(Diocletian)出生於斯布利特,從軍後因戰功彪柄成為羅馬帝國皇帝,西元295年決定在他的出生地打造一座退休後安居的宮殿,前後耗時十年才完成。雄偉的皇宮長215公尺、寬約180公尺,城牆高22公尺,建材極其講究,大理石從義大利及希臘精選而來,還有來自埃及的人面獅身像及石柱,堪稱世上最奢華的養老院!
退休的戴克里先僅居住了7年便去世,皇宮成為其他皇帝的度假離宮,後來又演變為行政辦公中心,最後甚至荒廢了好幾百年。直到七世紀發生戰爭居民紛紛進城避難,因城牆太堅固敵軍久攻不下,難民乾脆長期「定居」下來。於是開始出現違章建築,石板大道被擠成羊腸曲巷,住屋與古蹟混成一片,有些居民的客廳殘留著神柱,廚房乃古代下水道的出口,很有趣吧!
這就是斯布利特(Split)當年建造的模樣:
接下來則是難民長期「定居」下來,古城與住屋逐漸混為一體後的“現況":
8.
克羅埃西亞的濱海古城札達爾有兩處特殊觀光設施,一個是利用海浪來彈奏管風琴,另一個是利用海浪啟動光源形成天然的燈光舞台。
迷戀音樂的我,特別欣賞那座「海浪管風琴」……
在海岸盡頭,設計了上百個方形出風口於堤岸底下,當海浪拍打過來,空氣就被擠壓到堤岸的共鳴管內發出管風琴般的聲響。因為波浪起伏不定,每根管子進氣的時間也不一,整個堤岸就充滿此起彼落的雄渾樂音)。
這就是「海浪管風琴」,應該天剛亮就去拍攝,所以沒任何遊客及吵雜的說話聲音。第三分五十秒起起則是神奇的「海浪燈光舞台」,可能也是半夜去拍攝的,所以沒什麼遊客,我們去的時候到處都是人呢。
Shin 的新書《攝影‧旅行》2月15日精彩發行,
各大網路書店之銷售資訊如下,敬請參考:
博客來 79折277元(請點選)
誠品網路書店 9折, 315元(請點選)
金石堂網路書店 79 折 277元(請點選)
PC home白象文化 78 折 273 元(請點選)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延伸閱讀 我的新書《攝影。旅行》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