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攝影作品集17 「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
(建議用電腦版觀看,沒有廣告,較易閱讀)
這些大型藝術作品分佈於花東縱谷池上及關山的縣道197裡,每件作品都配合一首泰戈爾《漂鳥集》的詩作,於是稱之為「漂鳥197」。每次朋友來訪,我最喜歡開車載他們去尋找這些散佈在山谷田野間的藝術創作,順手也留下這些攝影作品。
作品在正中間那座洗衣亭內,我拍完不久,作品就到期撤展了。
作品名稱《等待 Waiting 》,作者日本的吉田敦。
等待白鷺鷥飛過,等待雲過來、風吹過的片刻,等待雲走後的星星、月亮、流星。
作品名稱《 在河之間 》,作者李蕢至。
以台東的竹子進行雕塑創作,順著水的路徑與意象延伸出一段段的竹子,連結著水與土地。
《我要有個家》是阿美族藝術家陳正瑞為漂鳥197創作的作品,以竹編技法創造出連綿不絕的小鳥窩,希望讓大坡池的鳥類有棲息之地,也藉由鳥的停留與離開,使作品跟遊客有更多互動。
作品名稱《 供給與需求 》,作者紀人豪。
加拿大籍的葉海地(Heidi Yip)1978年出生於香港,這次的作品《 溯土Revert to Earth 》以阿美族傳統製陶的方法,經過多重工序燒製七百塊陶片,陶片互相敲擊有清脆的聲響,以苧麻線懸掛在舊穀倉內,形成一幅衝擊視覺與聽覺的立體雕塑作品。
阿美族青年拉飛.邵馬(Lafin Sawmah),從未受學院訓練的他,作品卻屢屢受到國外展覽肯定。本次創作《拾火 Kalo’orip》(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
作品名稱《 供給與需求 》,作者紀人豪。
作品名稱《 傾聽 稻影 》,作者林惠理。
聆聽水聲,是孕育糧食的靈魂。看見山色,是花東縱谷的美好。以稻米作為發想,勾勒出這塊土地的美麗。
作品名稱《 重蛹 》,作者德國Roger Rigorth。
兩個延伸的蛹狀結構被一個精巧的元素連接著,連接點雖小但十分要緊,扮演著生命兩種辯證間的聯繫,如女性之於男性、光明之於黑暗、酸之於甜、乾燥之於潮濕,萬物幾乎都有其兩面,在某種程度互有關連,且彼此依存。
Talaluki志明-阿美族藝術家,現居於臺東都蘭部落。他的作品向來以大型公共藝術為主,最擅長鐵塑,也常運用漂流木當作複合媒材,本次帶來的作品《何時》,以漂流木為基礎,打造一位擁有歲月及智慧、坐在池邊垂釣的老人。
作品名稱《 跑道上的水滴 》,作者芬蘭Jaakko Pernu。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已是不爭且正在發生的事實,因此衍生對台東大地藝術的創作發想,將生命的泉源「水」具象化,透過作品為環境與生命發聲。
作品名稱《 自然療癒 》,作者撒部‧噶照。
來自英國的藝術家貝馬丁出生於1965年,2004年隨妻回台定居,作品曾於三義木雕博物館和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及鶯歌陶瓷博物館展覽和獲獎數次。這次在縱谷大地藝術季帶來《 生命的反思 》,希望能引起人們對於大坡池跟周邊環境的關注,並反思自己在自然中的角色。
作品名稱《 洗滌的殿堂 》,作者德國Jens J. Meyer。
透過作品營造與洗衣亭對話的機會,希望觀賞者在作品引導下,走進洗衣亭靜靜感受這座洗滌的殿堂聆聽水流、觀察水流與織布互動的光影變化,逐漸地洗滌出嶄新的心境!
作品名稱《感謝土地!》,作者台灣阿旦‧達魯札隆。
用鋼琴與土地對話,象徵人們是自然的一部份,並願意停下腳步、仔細地聆聽自然所要傳達的訊息!鋼琴上的牛頭,意謂農村與自然的和諧生活與農人的智慧!
作品名稱《 神奇交會點 》,作者巴豪嵐.吉嵐Pahawlan Cilan。
代表原生態的野豬,與當代時髦的女性相遇,開啟了真實又奇幻的故事,女孩想捕捉巨獸畫面,牠正是撐起廢墟的吉靈物,從此開始這個驚異的交會點,也是神奇的發想地,想著…靈獸試著撐起這個式微的文化廢墟。
延伸閱讀「台東攝影作品集」系列文章 ( 請點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