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作 者: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譯 者:姚仁喜

 

     出版社:親哲文化

 

 

要先聲明,接下來這些文字並非要反駁或澄清什麼宗教理論,只是推薦一本好書,簡略陳述書裡的觀點和大家分享。這些意見皆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想法,許或各位另有高見,無論如何都敬祝大家平安喜樂。

 

 

 

 

 

002

 

 

 

 

 

 

 

 

 

 

 

 

近乎佛教徒(下)

 

 

 

不談神鬼,不談天堂地獄,也不執著於佛法儀式,那佛教徒要修習什麼?

 

《近乎佛教徒》強調「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

 

「四法印」可能無法讓你家財萬貫、功成名就,但足以修身養性,遠離煩憂。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行無常 )

 

一切情緒皆苦( 諸漏皆苦 )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

 

涅槃超越概念( 涅槃寂靜 )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稱為「 四法印」。「印」在此處意指確定真實性之印記……一般認為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節錄自第22頁)

 

 

 

 

003

004

005

 

 

 

 

 

 

 

 

 

【壹】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行無常

 

如果你不認同世事無常的概念,而認為有某些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話又說回來,很多人就是因為害怕病痛及死亡才信仰宗教,而悉達多(佛陀的本名,書裡欲去除宗教的神性,皆以本名稱呼佛陀)如何教大家解除死亡的痛苦呢?請參考下面的文字節錄:

 

悉達多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而且他更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扭轉死亡,因此也就不會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節錄自第40頁)

 

悉達多太子不再需要或渴求長生不老藥了。由於了悟到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而且一切萬有的各個成分,沒有一項是以獨立、恆常與純粹的狀態存在,他因此獲得解脫(節錄自第41頁)

 

 

這是書裡的例子,說明「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連「煮雞蛋」這件事,都需數百種因緣聚合,才能把一顆雞蛋煮熟:

 

拿煮雞蛋來做例子。如果沒有不斷的變化,蛋就煮不熟;煮好蛋的這個結果,需要某些基本的因緣。很顯然的,你要有一顆蛋、一鍋水,和一些加熱的元素。另外有些非必要的因和緣,像是廚房、燈光、計時器,還有一隻把蛋放進鍋子的手。另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沒有像是電力中斷或是山羊跑進來打翻鍋子之類的干擾……我們可以將非必要和必要條件一直分析到小於原子的程度,而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各種形態、形狀、功能和標籤也會不斷地增加。

 

當無數的因緣和合在一起……到了一個程度以後,即使我們祈求蛋不要煮熟,它還是會熟。

 

就像煮蛋一樣,所有的現象皆由無數成分所組成,因此它們是可變的。(節錄自第49頁)

 

 

連「煮一顆蛋」都是由千百種因緣所組成,而每種因緣皆隨時會改變,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無常」,凡事皆無恆常的形態。

 

 

悉達多並沒有研究經費或是研究助理,只有炎熱的印度塵土,和幾隻路過的水牛為他見證。就這樣,他深刻地了悟「無常」的真相。他的了悟並不如發現一顆新星般驚人,也不是用來做道德判斷、發起社會運動或創立宗教,更不是一種預言。「無常」純粹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不太可能有一天,某個突發的和合事物會突然變得恆常,更難想像我們能證明這樣的事。但是在今天,我們不是將佛陀奉為神明,就是想用科技證明自己比佛陀更高明。(節錄自第44頁)

 

 

「無常」的概念並非預言世界末日或天啟,它也不是對人類罪惡的懲罰。它沒有……正面或負面,只不過是事物和合的過程之一而已。(節錄自第59頁)

 

 

如果悉達多今天再出現的話,可能會滿失望的,因為他的大部分發現都乏人問津。這並不代表現代科技厲害到足以否定他的發現;到現在還是沒有人可以長生不老,每個人終究會死……然而當親人死去時,我們還是會震驚和悲傷,我們還是繼續尋找青春之泉或長壽秘方。(節錄自第40頁)

 

 

世界歷史大部份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路和行為規範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布施和處世準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我們常常可見虔誠信徒傲慢地鄙視其他宗教……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種族絕滅予以合理化。(節錄自第71頁)

 

 

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相信同一個上帝,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們是兄弟手足。然而,由於這些宗教各自的驕慢,以及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宗教,所導致的(宗教戰爭)死亡人數至今已經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罹難人數的總和。(節錄自第85頁)

 

 

這個非常諷刺,宗教是勸人向善的,但歷史上宗教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卻多於兩次世界大戰。所以宗教絕對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不是神創造的!

 

 

 

 

 

006

 

 

 

 

 

 

 

 

 

 

 

 

【貳】一切情緒皆苦( 諸漏皆苦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而相信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

但是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準則。

 

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

 

一切情緒都起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

 

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

 

當某些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相對應的情緒就會生起。在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覺知和清明。

 

因此悉達多發現了他的解決方法 - - 覺知。

 

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節錄自第73頁)

 

 

所以是「情緒皆苦」,而非「人生本苦」。

 

千萬別讓情緒放大,學習讓自己變成一面湖水(心如明鏡台),當情緒猶如浮雲般飄來,只要讓它在水面上飄過就好,不要放大或扭曲映在水面的雲朵。

 

一朵小白雲飄過湖面,水上浮現的應該還是「一朵小白雲」。

 

但很多人EQ不高,所以……

 

一朵「小白雲」飄過湖面時,水上倒映出的卻是「漫天烏雲」。

 

這裡的「小白雲」像是:老闆嘮叨唸你一句。

 

但因情緒不斷擴張,而演變成的「漫天烏雲」則是:你越想越不爽,回家就不分青紅皂白把老婆及兒子狂罵一頓。

 

這樣有意義嗎?所以悉達多才會說「情緒皆苦」!

 

 

 

悉達多的解答是 - - 培養對情緒的覺察。

 

情緒生起時,你能夠有所覺察……就能限制它們的活動

 

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

 

當你有了覺知: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懸崖邊緣,你就會了解面前的危險。你仍可繼續前行,帶著覺知在懸崖上行走不再那麼恐怖……

 

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節錄自第90頁)

 

 

 

 

007

008

 

 

 

 

 

 

 

 

 

 

 

 

【參】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諸法無我 )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皆具「空性」,若你相信某些事物能本其「自性」而存在, 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這是我從網路上查詢的不同「空性」定義:

 

1.空性簡單說就是:世上的一切都是不實在的,皆如夢如幻。

 

2.佛教講空,意指沒有一個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體存在,即自我的實體為空,並無實體存在。

 

3.佛陀確實教導我們,自心本性就是空性。

 

但佛陀並不是指一切現象完全空無。

 

他所說的「空性」在藏文乃由兩個字組成:東巴-尼(tongpa-nyi)。

 

東巴(tongpa)的意思是「空」,它代表某種超出感官所能感知或理解的狀態,亦可譯為「難以想像的」(inconceivable)或「無以名狀的」(unnamble)。

 

尼(nyi)在藏文日常會話中並沒有特別意義,但如果將這個字放在另一個字之後,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

 

因此,當佛教徒說到空性時,意思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能讓事物顯現、改變或消失的「無限可能」。

 

所以「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可能」。

 

 

 

這是書裡一段解釋「空性」很經典的例子:

 

「蛇與繩索」是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假設有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房間,看見一條蛇捲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 - - 被一條不存在的蛇給嚇死。

 

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所說的輪迴(Samsara)……

 

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

 

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槃(Nirvana)- - 解脫與自由。

 

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一個誤謬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那兒。

 

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製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袪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贈送或與人共享。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節錄自第116頁)

 

 

 

你可能還會想,了解空性的益處是什麼?

 

藉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存在的東西,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的失望。

 

如同一個看電影的人,可以放下劇情走出戲院,因為他充分了解到這只不過是一場電影。你的期待和恐懼至少會稍許淡化,就好像了解那條蛇只不過是條領帶而已。(節錄自第123頁)

 

 

 

 

009

 

 

 

 

 

 

 

 

 

 

 

 

 

【肆】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

 

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涅槃」是宗教用語,為古印度語之音譯,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帶有遠離煩惱狀態的意義。在古印度宗教乃指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但每個宗派對於如何進入涅槃看法不一。

 

以前面的「蛇與繩索」為例:

 

當傑克認為那是一條蛇時,所經歷的痛苦焦慮,就是佛教所說的輪迴(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

 

姬兒開燈,解釋並無蛇,只是一條領帶。

因此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所說的涅槃(Nirvana)- - 解脫與自由。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要快樂。他的道路並非終究引導到快樂。相反的,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通達痛苦的解脫……因此涅槃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 - - 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節錄自第135頁)

 

悉達多證悟後,他被稱為佛。

 

佛不是個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

 

佛這個字,是指一種功德,它具足了兩個面向:「成就者」和「覺醒者」,換言之,是指淨化一切染污並證得全知者。

 

經由在菩提樹下的了悟,佛陀從困於主客概念的二元狀態中覺醒。

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無法恆常存在。

 

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執的任何情緒,都無法導致快樂。

 

他了悟了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我,也沒有真實存在的現象能被覺受。

 

他也了悟了甚至證悟都是超越概念的。

 

這些了悟就是我們所稱的「佛的智慧」,這是對全部實相的覺知。(節錄自第148頁)

 

 

 

如同佛陀在般若經中所說,一切現象如夢如幻,甚至證悟也如夢如幻。

 

設若有任何比證悟還偉大的,它也是如夢如幻。

 

他的弟子,偉大的龍樹曾寫過,佛陀從未說過在你離棄了輪迴之後,涅槃才會在那兒出現。

 

輪迴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最終,我們連證悟之道路也要拋漿。

 

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麼你就還未成佛。(節錄自第158頁)

 

 

 

 

 

 

 幾年前,我在楓港海邊撿的石頭:

石頭(禪)
這顆名字叫作 

  

石頭(墨竹)
這顆是 墨竹

 

石頭(悟)
這顆混沌裡的一點是 頓悟 

 

石頭(不語)
這顆則是 不語

 

012

放在我的書桌上,他們成天笑臉如 彌勒

 

 

 

 

 

 

 

 

 

 

 

 

 

【伍】結論

 

四真諦好比茶葉,而所有其他用來實踐這些真諦的方法,諸如修行、儀式、傳統以及文化裝飾物,就好比杯子一般。

 

我們的挑戰,是在於不要被杯子迷住。

 

人們通常都比較喜歡在安靜的地方於座墊上打坐,而不願意去思索到底明日還是下一生會來得較早。

 

外在的修行是可見的,因此我們的心很容易將它們貼標籤為屬於佛教的然而……「無常」的概念不是有形的,不容易指認。諷刺的是,「無常」遍在我們周遭,但對我們而言,卻毫不明顯。(節錄自第177頁)

 

 

佛教文化習俗的儀典和色彩,如果不是令一般人迷醉,至少也會讓我們分心。

 

燒香和點燈饒富異國情調而且容易吸引人,但「無常」和「無我」卻非如此。悉達多自己曾說,最好的崇拜方式,就是單純地憶起「無常的原理」、「情緒的痛苦」、「現象無自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節錄自第178頁)

 

 

然而,對不覺知或不相信這四種真諦的人,佛教徒認為他們是無明的。

 

然而無明並非拿來做為道德判定的原因

 

如果有人不相信人類已經登陸月球,或者認為地球是扁平的,科學家只會說他是無知,而不會說他褻潰科學。

 

相同的,如果他不相信這四種真諦,他並非異端。

 

事實上,如果有人能證明這四真諦的邏輯是錯誤的,證明攀緣自我並不痛苦,或有些元素並非無常,那麼佛教徒會很願意去遵從那條道路。

 

因為我們所追尋的是證悟,而證悟意指對真相的了悟。

 

然而,至少到今天,多少世紀以來,未曾出現過任何否定這四個真諦的證明。(節錄自第170頁)

 

 

 

 

 

 

最後,節錄書裡第152頁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讓各位思考:

 

當我們受到一大堆讚譽其中夾雜了一點點批評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那個批評上。我們對讚美永不滿足,認為那都是應得的。

 

 

 

 

 

 

 

 

 

007

008

009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1

022 

023

024

02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近乎佛教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 的頭像
    Shin

    音樂旅行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