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

 

 

 

接下來要介紹另一本  黃誌群  寫的好書《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

 

它應該算是《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的下集,兩本書的關係如下:

 

劉若瑀:「優人神鼓」創辦人

 

黃誌群:「優人神鼓」的音樂總監,也是劉若瑀的丈夫。

 

在《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裡,提到許多黃誌群到印度向雲遊師父學習靜坐的故事,包括他所體悟的「活在當下」。

 

而當初黃誌群會去印度,乃受到林懷民的鼓勵,甚至金錢資助。

 

所以,要介紹誌群寫的《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一定要先從林懷民說起。

 

 

 

 

 

 

 

.林懷民的印度

 

林懷民2000年七月於康健雜誌發表了「恆河畔的悸動」這篇文章,當時讀完便將其copy下來,薄薄幾張紙一直放在我的公事包裡(隨身攜帶),算算也快15年了。

 

可見,我多喜歡這篇文章!

 

這篇「恆河畔的悸動」細述林懷民眼裡的印度,節錄幾段讓各位參考:

 

在印度,陽光就是陽光,汗水就是汗水,一碗飯就是一碗飯,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地上一個餓死的人就是一個餓死的人,非常基本也非常真實,就是因為這樣,我喜歡它。

 

當然還有別的理由,因為它充滿顏色,在每個人身上、在廟裏面,到處都有顏色;也充滿氣味,站在市場的一個角落,可以聞得到古物的味道,汗水的味道,屍臭的味道,那中間還有花香,它喚醒你全部感官。印度有最髒的東西也有最美的東西,種種這些,讓我覺得很豐富。

凡那落西,在那裏冬天真是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非常漂亮,河上撒滿了花、蠟燭,壯觀的早禱與晚禱,晚禱結束後,還會看到兩個燒屍體的渡口。有一天,我就看到在燒30幾個屍體,煙冒得很多,我知道那些骨灰是要撒到恆河裏去的,有時候還會見到屍體從船邊流過。我覺得恆河是一條偉大的河,可以養生送死,非常壯麗、非常的美。

 

很多人到印度覺得害怕,我卻有「幸福到可恥的感覺」。有一次我到距離菩提嘉雅20分鐘車程的嘉雅,那裡是個不大不小的火車站,每天都有一千多人睡在那裏。我經過時覺得他們都好安靜,(你可以想像台灣如果有一千多人聚集的情況)我要到月台搭車,覺得有點緊張,因為必須從他們身體間找路過去,走在其間我一直覺得這些人好安靜、好安靜,後來想一想,就哭了。一個人如果餓到一種狀況,就不能不安靜了。這些人都是從鄉下出來討生活的,如果找到工作的話,一天可以有一美元的收入過日子,相較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幸福到可恥、生命也浪費到可恥的地步。

 

他們所有宗教的教訓,都讓人感覺生命無常,但這無常可以使你不那麼在乎很多事情,也使你珍惜所得到的任何幫助與鼓勵。只有在那裏,當你過得非常基本的時候,可以思考許多生命的問題,甚至不用去思考,就有東西主動會來告訴你。

 

 

 

002

此乃這篇文章的插圖,我當年影印下來,放在公事包裡將近十五年了。

 

 

 

 

每年到印度,我就是安靜下來,同時就會知道自己的煩惱、焦慮、甚至知道身體好不好,就只是因為安靜下來。因為安靜下來,就可以察覺。否則我們就會一直 忙、忙、忙,忙到發現癌症,人常常是因為疾病才發現自己的存在。但在印度,你覺得有一種透明,能夠面對自己。我大部份都是一個人去,去別的地方旅行,不見得有蛻變,但是去印度,是的,我有!

 

我確實希望每年都能去印度一次,我已經覺得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去印度八次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車快到那裏,我就開始笑,開始很開心。

 

其實去印度的路種有點累,要從台灣飛到曼谷過一夜,再飛到德里,住很爛很便宜的旅館,第二天早上起來,飛機十點鐘起飛,你八點鐘起床,九點鐘出發,但飛機永遠會delay(延遲)到下午三、四點,因為飛機、火車永遠不準時,但也永遠都會來,所以人就變得沒什麼好氣的,反而安靜下來,在等車、等飛機的中間,開始有生命的空閒,開始看到人、看到事情。

 

在印度旅行也一樣,很多答案,有人認為來自靈感,我認為不是。人常常有很多「垃圾」,把身體的狀況、心靈的狀況及最重要的渴望淹沒掉。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加法,從來沒有減法,如果休閒的不好,如果每天沒有很有效的打坐,就一直累積「垃圾」,所以你看不到你自己,感覺不到你自己,只看到要做的事,以及要達到的目標,那些事物會威脅你的時間。

 

所以到印度讓你沉凝下來,知道一切可以很簡單。回來以後,即使還在這「很大的洗衣機」裏攪和,到底幾流幾轉我不知道,卻使終明白最後面有個底層,印度告訴我的東西就在那裏,不至於發神經到什麼樣的地步。

 

我覺得不旅行的人,像不流動的水,要長蟲的。所以一定要旅行,當你不能離開居住的地方,仍然可以透過閱讀、冥想、音樂的空間旅行。

 

如果你沒辦法做形體上的旅行,也不試著做精神上的旅行,我想,即使你坐擁許多股票、住華宅,對我來說,那種人生是不值得的。

節錄自2000年七月份的康健雜誌,林懷民「恆河畔的悸動」。

 

 

 

 

003

這也是原文的插圖,當年影印下來,放在公事包裡將近十五年了。

 

 

 

 

 

 

 

 

2.黃誌群的印度

 

黃誌群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若把它當成旅遊書來看的話,無疑是近幾年來最吸引我的一本遊記。

 

其精彩程度,值得買回家細細品味。

 

因遊記有其連續性,節錄片段不足以呈現情節轉折之趣,所以僅提供幾段我極有感覺的文字供大家參考。

 

 

 

印度,是一個讓人對世界、生命、生活反思的地方。

(節錄自第14頁)

 

 

 

有些人去了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有一種人,去了一次,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常常回去。

印度,是極端的!

(節錄自第19頁)

 

 

 

 

004

 

 

 

 

 

人的心裡被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心念所綑綁。

過去的已經過去,它不復來臨;

未來的還沒到來,而永遠在遠方,從來不會到來;

而現在,一個片刻一個片刻的逝去,抓也抓不住,

每個片刻都將成為過去。

而過去的,從來不會再來。

(節錄自第48頁)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真實,而你卻活在虛假的過去和未來。

在真實和虛假之間,你創造了一個空隙,

這個空隙產生了你所謂的痛苦、歡樂、欲望和觀念,

你就牢牢的抓住它,

慢慢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就堅固成一個「我」的感覺。

(節錄自第50頁)

 

 

 

佛陀、克里希那穆提、奧修,

他們沒有依循方法,因此他們開悟了。

活在當下也沒有方法可循,

我不能教你如何聽,如何看,如何感受,

我只是告訴你,

打開耳朵,打開眼睛,打開你的心,打開你自己。

放下過去、現在、未來,

你就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地真實活在當下。

而真實的此刻,整個宇宙最真實的片刻,即是開悟。

(節錄自第53頁)

 

 

 

印度是個讓人經歷到矛盾、衝突、干擾、沉思,

卻又處處令人驚豔的地方。

人們對信仰的堅信不移,使得印度專門出產聖人,

而普遍的貧窮,又予人何處不乞丐的觀感。

有時候心生憐憫,不忍見他們哀求的眼神,給了一塊盧比。

隨即不知從哪裡冒出一大群乞丐,老弱婦孺皆有,

團團包圍著你,讓人驚慌失措,

極欲從千軍萬馬中突圍而出的浴血奮戰,

直到你真的、真的、真的非常生氣,甚至怒吼,

他們才悻悻然離去。

而總會有一位最小的不死心,

回過頭以哀憐的眼神向你伸手,心中想給又卻步了;

一給,可能再掀起一場浴血突圍。

筋疲力竭之餘,回想那哀求和需要幫助的眼神,

心中又是一陣不忍,

陷入到底給還是不給、慈悲或拒絕的天人交戰。

(節錄自第58頁)

 

 

 

一朵花就是一朵花,

當你把花命名為玫瑰花,而把玫瑰花視為愛的象徵,

你就已經扭曲了一朵花存在的真實。

你就看不到這朵花的真象。

一朵花,今天清晨開得很燦爛,本身就很美,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只是靜靜地看著他,

不帶著任何的名字與賦予的意義,

頭腦也沒有生起一個念頭,

只是當下真實的看,像小孩無染的心一樣,你就看到真相了。

小孩子沒有觀念、思想,

當他看一朵花,

他帶著全新的眼睛,只是看,他非常的快樂。

因為沒有一個念頭干擾他。

他全心全意,全神貫注的,只是看。

(節錄自第63頁)

 

 

關於這段,我忍不住想加些註解。首先這個「看花」的觀念真的“非常印度”,類似的文字在奧修大師的著作裡經常可見,有興趣可參閱奧修的《正是那朵玫瑰》(Just like that)。

 

老天爺對我很好,讓我從小就懂這種「看花」觀念,所以早年讀到奧修時就頗有同感,現在讀到黃誌群這段更有共鳴。

 

每朵花對我來說都一樣,都極美,花的種類或價格一點都不重要。

 

不只是花,每隻狗對我來說,也都是一樣的,牠的外表及品種完全不重要。

 

對人,更是一樣!

 

每個人都很特殊,都值得珍惜,無關人種、膚色、學經歷、財富及社會地位。

 

所以,之前我才會寫下這段文字: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但大多數的人不喜歡用心去感受,習慣“快速” 探問對方的身份地位或學歷頭銜,以便認定一個人的“價值"。所以跟團出國旅遊時,若有團員問我何處高就,我都會回答「賣飯糰的」,通常對方就“忽然"對我沒興趣了。哈哈哈!其實我還是我啊,外表沒變,內心也沒變,只是佯稱「賣飯糰」……整個人就失去價值了。(這個世界真有趣)

 

這彷彿有人覺得一朵花好美,但旁人告知它很便宜後,立刻覺得「這朵花不美」了。

 

很諷刺,對不對?

 

但很多人都這樣,不信你看網路上那些到處漫罵的“婉君"或“鄉民",大都以自我的觀念來看待世事,並不在意事情真象!

 

所以印度美不美,別用「既定的觀念」來判斷,用心去感受就對了。

 

 

 

 

005

 

 

 

 

 

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最精彩之處就是下面這段了,剛好可和劉若瑀書裡的文字對應,所以我才說《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是上集,而黃誌群這本則是下集。兩人婦唱夫隨,天人合一。

 

好吧!先來看《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裡的節錄文字:

 

這一次去印度,他(黃誌群)有了很大的轉變。其實在這五年,他幾乎每天緊守著打坐,那時的他的確很無趣。在我工作疲累的時候,他因為全心全意禪坐,對身旁的事物毫無感覺,當然不會主動協助,有時我們會爭吵。大約過了三年,他感覺到自己坐了這麼久,好像有點原地踏步,他問一個老師:「現在我該往哪裡走?如何才是往前去的路?」那位老師是一位了解他的禪者,他說:「出出入入。」

 

老師的話對他有影響,也就在這一次印度之行,他企圖要改變自己緊守的方式,例如:開始吃肉(從第一次印度回來他就吃素),關注其他的事,讓自己在這趟旅程放鬆一下。也因為如此,那天早晨在恆河邊上,他遇見了那位對著恆河唱讚頌的老人。他聽著老人唱歌,對恆河的愛完全赤裸,突然間他哭了。

 

他說,那天他坐在恆河邊號啕大哭,好像醒了過來一樣,好像從一個堅硬的軀殼裡鑽出來。他發現,好多年了,自己心中竟然完全沒有愛。他每天打坐,嚴謹地過著每一分每一秒,活在當下,只要念起,就讓它落下。守著自己,不要起情緒,不要貪嗔,也不要愛恨。可是這時他發現老人唱出的歌裡竟是滿滿的愛;老人沒有自己,只有愛,只有愛存在。那不就是「空愛不二」嗎?他突然明白,因為空,愛才能滿滿地進來。

 

 

上面是劉若瑀(老婆)所寫的黃誌群(老公),但《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裡無趣的老公終於發現:

 

 

要到很多年之後,

我也才稍稍瞭解,人其實沒有必要有意識地活在當下的

因為在大自然的機制下,

活在當下,或所謂的解脫生死,

是違反大自然創造人類的原則……

人類的存在,符合某種宇宙法則,

整個大自然都不希望你逃離,脫開既定的律則,

以符合存在整體的利益。

就目前的生活而言,對人類和大自然是適切的,

生活裡有喜有悲,有衝突、和諧,甚至……有戰爭,

確實沒有必要去打擾。

後來也對禪宗的「和光同塵」若有所解。

而之後亦稍稍明瞭,當下和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不相違背的。

(節錄自第102頁)

 

 

 

 

 

 

 

3.Shin的印度

 

我去過印度三次。

 

限於財力及時間,我通常不重複訪造同一個國家,這樣才有機會多看看這個廣大的世界。但印度卻去了三次,我也頗意外!

 

第一次是2000年跟團去了熱門的金三角景點,反正就是去看泰姬瑪哈陵。

 

當時還不懂“旅行",只是渾渾噩噩跟著大夥走。

 

第二次是2008年,也是跟團,但算是旅行老手了,懂得把跟團玩成自由行,經常脫團自己走,這是當時寫下的文字:

 

來到大吉嶺真的什麼觀光景點都不必去,只要行走在街上就能感受山城之美。所以下午我打算脫隊,去尋訪盤疊在山巒間的屋舍及巷道,順便到當地市集去觀看人潮,這才是我喜歡的旅遊形式。

 

林兄勸我跟著團走比較安全,但以後不知何年何世才能再來大吉嶺,所以堅持要親身去接觸這座美麗山城。

 

吃飽後,也不睡午覺,就急著出門了。先逛到擠得水洩不通的市集,再延著巷道彎彎曲曲下坡而去,想去茶園晃晃。只是這些雜屋陋巷太迷人,我捨不得繞出去,拼命看著那些工作的人、乘涼的人、走路的人,送貨的人、快樂的人、悲傷的人、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多迷人的山城啊!這些人數百年來都過著一樣的生活。我確定,時間在這裡是停止的。

 

 

 

 

006

007

 

 

 

 

其實全團的人都不喜歡印度,唯我情有獨鍾,這也是當時寫下的文字:

 

才進到大吉嶺,我就楞住了……

 

怎會有雜亂到這麼美的城市!

 

狹窄的巷道沿著山勢迤邐,稱差的屋宅就隨著巷道懸掛崖壁間,衣著鮮艷的居民像螞蟻般填塞在任何能夠存在的空間裡,湧動如潮水。我們的巴士就神蹟般鑽進屋群和人潮裡,和對面的車子錯身時,兩車之間幾乎沒有空隙,停紅燈時,車窗外接踵而過的路人伸手可及。已經繽紛到讓人眼花潦亂的街道,居然還能塞進整列蒸汽火車,嘟嘟的汽笛響起,人潮如摩西將通過的紅海般裂出一縫通道來讓火車慢慢駛過,隨之而來的是蒸汽裡飄動的小媒屑,童話般黏了幾顆在我的車窗上。瀰漫的燃煤氣味,則不斷提醒你現在是十九世紀……

 

無法形容當時的感受,只能說世上怎會有這麼美的城市,那種美是人文的、歷史的,也是文學的,而且百餘年來始終保留著如此動人的風貌,看一眼就讓人讚嘆,真的好喜歡這座山城!

 

走過那麼多國家,很少會喜歡一個城市喜歡到感動的淚水會不自覺冒出。

 

不過,我得承認我是怪胎!

 

進到大吉嶺後,車子驚險地在人群中前進,團員們都嚇死了。有人開始抱怨天氣熱、到處都骯髒、火車的媒油味好臭,四處擁擠如煉獄……沿途叫罵聲不斷,下午四點鐘進到百年歷史的英式高級度假旅社時,仍不見有人喜形於色。只有我心跳急促地狂戀著這座山城,不是怪胎,那是什麼!

 

 

P.S.

不過,當地導遊說我是他遇過第一個喜歡大吉嶺的台灣人……

 

 

第三次去印度則是2014年,已經自助旅行了,不但自己開伙煮飯,還租摩托車在靠左行駛的印度街道跟著居民横衝直撞。每天看日出日落,賞潮起潮落,開心地把混亂的印度玩成天堂馬爾地夫!(相關遊記請點選參考

 

所以,旅行不止是用你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

 

 

 

 

008

 

 

 

 

這是我三次到印度旅遊的經驗,但我是怪胎,想法非常「不主流」。還是建議你閱讀 黃誌群 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若你頗有感觸,表示磁場和印度相通,那趕快幫自己安排一場探索心靈的印度之旅吧!

 

你看,林懷民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不旅行的人,像不流動的水,要長蟲的。所以一定要旅行,當你不能離開居住的地方,仍然可以透過閱讀、冥想、音樂的空間旅行。如果你沒辦法做形體上的旅行,也不試著做精神上的旅行,我想,即使你坐擁許多股票、住華宅,對我來說,那種人生是不值得的。

 

 

 

 

這是我拍攝的印度:

 

009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 的頭像
    Shin

    音樂旅行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