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

 

 

 

接下來要介紹另一本  黃誌群  寫的好書《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

 

它應該算是《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的下集,兩本書的關係如下:

 

劉若瑀:「優人神鼓」創辦人

 

黃誌群:「優人神鼓」的音樂總監,也是劉若瑀的丈夫。

 

在《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裡,提到許多黃誌群到印度向雲遊師父學習靜坐的故事,包括他所體悟的「活在當下」。

 

而當初黃誌群會去印度,乃受到林懷民的鼓勵,甚至金錢資助。

 

所以,要介紹誌群寫的《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一定要先從林懷民說起。

 

 

 

 

 

 

 

.林懷民的印度

 

林懷民2000年七月於康健雜誌發表了「恆河畔的悸動」這篇文章,當時讀完便將其copy下來,薄薄幾張紙一直放在我的公事包裡(隨身攜帶),算算也快15年了。

 

可見,我多喜歡這篇文章!

 

這篇「恆河畔的悸動」細述林懷民眼裡的印度,節錄幾段讓各位參考:

 

在印度,陽光就是陽光,汗水就是汗水,一碗飯就是一碗飯,一杯水就是一杯水,地上一個餓死的人就是一個餓死的人,非常基本也非常真實,就是因為這樣,我喜歡它。

 

當然還有別的理由,因為它充滿顏色,在每個人身上、在廟裏面,到處都有顏色;也充滿氣味,站在市場的一個角落,可以聞得到古物的味道,汗水的味道,屍臭的味道,那中間還有花香,它喚醒你全部感官。印度有最髒的東西也有最美的東西,種種這些,讓我覺得很豐富。

凡那落西,在那裏冬天真是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非常漂亮,河上撒滿了花、蠟燭,壯觀的早禱與晚禱,晚禱結束後,還會看到兩個燒屍體的渡口。有一天,我就看到在燒30幾個屍體,煙冒得很多,我知道那些骨灰是要撒到恆河裏去的,有時候還會見到屍體從船邊流過。我覺得恆河是一條偉大的河,可以養生送死,非常壯麗、非常的美。

 

很多人到印度覺得害怕,我卻有「幸福到可恥的感覺」。有一次我到距離菩提嘉雅20分鐘車程的嘉雅,那裡是個不大不小的火車站,每天都有一千多人睡在那裏。我經過時覺得他們都好安靜,(你可以想像台灣如果有一千多人聚集的情況)我要到月台搭車,覺得有點緊張,因為必須從他們身體間找路過去,走在其間我一直覺得這些人好安靜、好安靜,後來想一想,就哭了。一個人如果餓到一種狀況,就不能不安靜了。這些人都是從鄉下出來討生活的,如果找到工作的話,一天可以有一美元的收入過日子,相較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幸福到可恥、生命也浪費到可恥的地步。

 

他們所有宗教的教訓,都讓人感覺生命無常,但這無常可以使你不那麼在乎很多事情,也使你珍惜所得到的任何幫助與鼓勵。只有在那裏,當你過得非常基本的時候,可以思考許多生命的問題,甚至不用去思考,就有東西主動會來告訴你。

 

 

 

002

此乃這篇文章的插圖,我當年影印下來,放在公事包裡將近十五年了。

 

 

 

 

每年到印度,我就是安靜下來,同時就會知道自己的煩惱、焦慮、甚至知道身體好不好,就只是因為安靜下來。因為安靜下來,就可以察覺。否則我們就會一直 忙、忙、忙,忙到發現癌症,人常常是因為疾病才發現自己的存在。但在印度,你覺得有一種透明,能夠面對自己。我大部份都是一個人去,去別的地方旅行,不見得有蛻變,但是去印度,是的,我有!

 

我確實希望每年都能去印度一次,我已經覺得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去印度八次了,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車快到那裏,我就開始笑,開始很開心。

 

其實去印度的路種有點累,要從台灣飛到曼谷過一夜,再飛到德里,住很爛很便宜的旅館,第二天早上起來,飛機十點鐘起飛,你八點鐘起床,九點鐘出發,但飛機永遠會delay(延遲)到下午三、四點,因為飛機、火車永遠不準時,但也永遠都會來,所以人就變得沒什麼好氣的,反而安靜下來,在等車、等飛機的中間,開始有生命的空閒,開始看到人、看到事情。

 

在印度旅行也一樣,很多答案,有人認為來自靈感,我認為不是。人常常有很多「垃圾」,把身體的狀況、心靈的狀況及最重要的渴望淹沒掉。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加法,從來沒有減法,如果休閒的不好,如果每天沒有很有效的打坐,就一直累積「垃圾」,所以你看不到你自己,感覺不到你自己,只看到要做的事,以及要達到的目標,那些事物會威脅你的時間。

 

所以到印度讓你沉凝下來,知道一切可以很簡單。回來以後,即使還在這「很大的洗衣機」裏攪和,到底幾流幾轉我不知道,卻使終明白最後面有個底層,印度告訴我的東西就在那裏,不至於發神經到什麼樣的地步。

 

我覺得不旅行的人,像不流動的水,要長蟲的。所以一定要旅行,當你不能離開居住的地方,仍然可以透過閱讀、冥想、音樂的空間旅行。

 

如果你沒辦法做形體上的旅行,也不試著做精神上的旅行,我想,即使你坐擁許多股票、住華宅,對我來說,那種人生是不值得的。

節錄自2000年七月份的康健雜誌,林懷民「恆河畔的悸動」。

 

 

 

 

003

這也是原文的插圖,當年影印下來,放在公事包裡將近十五年了。

 

 

 

 

 

 

 

 

2.黃誌群的印度

 

黃誌群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若把它當成旅遊書來看的話,無疑是近幾年來最吸引我的一本遊記。

 

其精彩程度,值得買回家細細品味。

 

因遊記有其連續性,節錄片段不足以呈現情節轉折之趣,所以僅提供幾段我極有感覺的文字供大家參考。

 

 

 

印度,是一個讓人對世界、生命、生活反思的地方。

(節錄自第14頁)

 

 

 

有些人去了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有一種人,去了一次,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常常回去。

印度,是極端的!

(節錄自第19頁)

 

 

 

 

004

 

 

 

 

 

人的心裡被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心念所綑綁。

過去的已經過去,它不復來臨;

未來的還沒到來,而永遠在遠方,從來不會到來;

而現在,一個片刻一個片刻的逝去,抓也抓不住,

每個片刻都將成為過去。

而過去的,從來不會再來。

(節錄自第48頁)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真實,而你卻活在虛假的過去和未來。

在真實和虛假之間,你創造了一個空隙,

這個空隙產生了你所謂的痛苦、歡樂、欲望和觀念,

你就牢牢的抓住它,

慢慢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就堅固成一個「我」的感覺。

(節錄自第50頁)

 

 

 

佛陀、克里希那穆提、奧修,

他們沒有依循方法,因此他們開悟了。

活在當下也沒有方法可循,

我不能教你如何聽,如何看,如何感受,

我只是告訴你,

打開耳朵,打開眼睛,打開你的心,打開你自己。

放下過去、現在、未來,

你就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地真實活在當下。

而真實的此刻,整個宇宙最真實的片刻,即是開悟。

(節錄自第53頁)

 

 

 

印度是個讓人經歷到矛盾、衝突、干擾、沉思,

卻又處處令人驚豔的地方。

人們對信仰的堅信不移,使得印度專門出產聖人,

而普遍的貧窮,又予人何處不乞丐的觀感。

有時候心生憐憫,不忍見他們哀求的眼神,給了一塊盧比。

隨即不知從哪裡冒出一大群乞丐,老弱婦孺皆有,

團團包圍著你,讓人驚慌失措,

極欲從千軍萬馬中突圍而出的浴血奮戰,

直到你真的、真的、真的非常生氣,甚至怒吼,

他們才悻悻然離去。

而總會有一位最小的不死心,

回過頭以哀憐的眼神向你伸手,心中想給又卻步了;

一給,可能再掀起一場浴血突圍。

筋疲力竭之餘,回想那哀求和需要幫助的眼神,

心中又是一陣不忍,

陷入到底給還是不給、慈悲或拒絕的天人交戰。

(節錄自第58頁)

 

 

 

一朵花就是一朵花,

當你把花命名為玫瑰花,而把玫瑰花視為愛的象徵,

你就已經扭曲了一朵花存在的真實。

你就看不到這朵花的真象。

一朵花,今天清晨開得很燦爛,本身就很美,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只是靜靜地看著他,

不帶著任何的名字與賦予的意義,

頭腦也沒有生起一個念頭,

只是當下真實的看,像小孩無染的心一樣,你就看到真相了。

小孩子沒有觀念、思想,

當他看一朵花,

他帶著全新的眼睛,只是看,他非常的快樂。

因為沒有一個念頭干擾他。

他全心全意,全神貫注的,只是看。

(節錄自第63頁)

 

 

關於這段,我忍不住想加些註解。首先這個「看花」的觀念真的“非常印度”,類似的文字在奧修大師的著作裡經常可見,有興趣可參閱奧修的《正是那朵玫瑰》(Just like that)。

 

老天爺對我很好,讓我從小就懂這種「看花」觀念,所以早年讀到奧修時就頗有同感,現在讀到黃誌群這段更有共鳴。

 

每朵花對我來說都一樣,都極美,花的種類或價格一點都不重要。

 

不只是花,每隻狗對我來說,也都是一樣的,牠的外表及品種完全不重要。

 

對人,更是一樣!

 

每個人都很特殊,都值得珍惜,無關人種、膚色、學經歷、財富及社會地位。

 

所以,之前我才會寫下這段文字: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磁場,但大多數的人不喜歡用心去感受,習慣“快速” 探問對方的身份地位或學歷頭銜,以便認定一個人的“價值"。所以跟團出國旅遊時,若有團員問我何處高就,我都會回答「賣飯糰的」,通常對方就“忽然"對我沒興趣了。哈哈哈!其實我還是我啊,外表沒變,內心也沒變,只是佯稱「賣飯糰」……整個人就失去價值了。(這個世界真有趣)

 

這彷彿有人覺得一朵花好美,但旁人告知它很便宜後,立刻覺得「這朵花不美」了。

 

很諷刺,對不對?

 

但很多人都這樣,不信你看網路上那些到處漫罵的“婉君"或“鄉民",大都以自我的觀念來看待世事,並不在意事情真象!

 

所以印度美不美,別用「既定的觀念」來判斷,用心去感受就對了。

 

 

 

 

005

 

 

 

 

 

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最精彩之處就是下面這段了,剛好可和劉若瑀書裡的文字對應,所以我才說《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是上集,而黃誌群這本則是下集。兩人婦唱夫隨,天人合一。

 

好吧!先來看《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裡的節錄文字:

 

這一次去印度,他(黃誌群)有了很大的轉變。其實在這五年,他幾乎每天緊守著打坐,那時的他的確很無趣。在我工作疲累的時候,他因為全心全意禪坐,對身旁的事物毫無感覺,當然不會主動協助,有時我們會爭吵。大約過了三年,他感覺到自己坐了這麼久,好像有點原地踏步,他問一個老師:「現在我該往哪裡走?如何才是往前去的路?」那位老師是一位了解他的禪者,他說:「出出入入。」

 

老師的話對他有影響,也就在這一次印度之行,他企圖要改變自己緊守的方式,例如:開始吃肉(從第一次印度回來他就吃素),關注其他的事,讓自己在這趟旅程放鬆一下。也因為如此,那天早晨在恆河邊上,他遇見了那位對著恆河唱讚頌的老人。他聽著老人唱歌,對恆河的愛完全赤裸,突然間他哭了。

 

他說,那天他坐在恆河邊號啕大哭,好像醒了過來一樣,好像從一個堅硬的軀殼裡鑽出來。他發現,好多年了,自己心中竟然完全沒有愛。他每天打坐,嚴謹地過著每一分每一秒,活在當下,只要念起,就讓它落下。守著自己,不要起情緒,不要貪嗔,也不要愛恨。可是這時他發現老人唱出的歌裡竟是滿滿的愛;老人沒有自己,只有愛,只有愛存在。那不就是「空愛不二」嗎?他突然明白,因為空,愛才能滿滿地進來。

 

 

上面是劉若瑀(老婆)所寫的黃誌群(老公),但《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裡無趣的老公終於發現:

 

 

要到很多年之後,

我也才稍稍瞭解,人其實沒有必要有意識地活在當下的

因為在大自然的機制下,

活在當下,或所謂的解脫生死,

是違反大自然創造人類的原則……

人類的存在,符合某種宇宙法則,

整個大自然都不希望你逃離,脫開既定的律則,

以符合存在整體的利益。

就目前的生活而言,對人類和大自然是適切的,

生活裡有喜有悲,有衝突、和諧,甚至……有戰爭,

確實沒有必要去打擾。

後來也對禪宗的「和光同塵」若有所解。

而之後亦稍稍明瞭,當下和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不相違背的。

(節錄自第102頁)

 

 

 

 

 

 

 

3.Shin的印度

 

我去過印度三次。

 

限於財力及時間,我通常不重複訪造同一個國家,這樣才有機會多看看這個廣大的世界。但印度卻去了三次,我也頗意外!

 

第一次是2000年跟團去了熱門的金三角景點,反正就是去看泰姬瑪哈陵。

 

當時還不懂“旅行",只是渾渾噩噩跟著大夥走。

 

第二次是2008年,也是跟團,但算是旅行老手了,懂得把跟團玩成自由行,經常脫團自己走,這是當時寫下的文字:

 

來到大吉嶺真的什麼觀光景點都不必去,只要行走在街上就能感受山城之美。所以下午我打算脫隊,去尋訪盤疊在山巒間的屋舍及巷道,順便到當地市集去觀看人潮,這才是我喜歡的旅遊形式。

 

林兄勸我跟著團走比較安全,但以後不知何年何世才能再來大吉嶺,所以堅持要親身去接觸這座美麗山城。

 

吃飽後,也不睡午覺,就急著出門了。先逛到擠得水洩不通的市集,再延著巷道彎彎曲曲下坡而去,想去茶園晃晃。只是這些雜屋陋巷太迷人,我捨不得繞出去,拼命看著那些工作的人、乘涼的人、走路的人,送貨的人、快樂的人、悲傷的人、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多迷人的山城啊!這些人數百年來都過著一樣的生活。我確定,時間在這裡是停止的。

 

 

 

 

006

007

 

 

 

 

其實全團的人都不喜歡印度,唯我情有獨鍾,這也是當時寫下的文字:

 

才進到大吉嶺,我就楞住了……

 

怎會有雜亂到這麼美的城市!

 

狹窄的巷道沿著山勢迤邐,稱差的屋宅就隨著巷道懸掛崖壁間,衣著鮮艷的居民像螞蟻般填塞在任何能夠存在的空間裡,湧動如潮水。我們的巴士就神蹟般鑽進屋群和人潮裡,和對面的車子錯身時,兩車之間幾乎沒有空隙,停紅燈時,車窗外接踵而過的路人伸手可及。已經繽紛到讓人眼花潦亂的街道,居然還能塞進整列蒸汽火車,嘟嘟的汽笛響起,人潮如摩西將通過的紅海般裂出一縫通道來讓火車慢慢駛過,隨之而來的是蒸汽裡飄動的小媒屑,童話般黏了幾顆在我的車窗上。瀰漫的燃煤氣味,則不斷提醒你現在是十九世紀……

 

無法形容當時的感受,只能說世上怎會有這麼美的城市,那種美是人文的、歷史的,也是文學的,而且百餘年來始終保留著如此動人的風貌,看一眼就讓人讚嘆,真的好喜歡這座山城!

 

走過那麼多國家,很少會喜歡一個城市喜歡到感動的淚水會不自覺冒出。

 

不過,我得承認我是怪胎!

 

進到大吉嶺後,車子驚險地在人群中前進,團員們都嚇死了。有人開始抱怨天氣熱、到處都骯髒、火車的媒油味好臭,四處擁擠如煉獄……沿途叫罵聲不斷,下午四點鐘進到百年歷史的英式高級度假旅社時,仍不見有人喜形於色。只有我心跳急促地狂戀著這座山城,不是怪胎,那是什麼!

 

 

P.S.

不過,當地導遊說我是他遇過第一個喜歡大吉嶺的台灣人……

 

 

第三次去印度則是2014年,已經自助旅行了,不但自己開伙煮飯,還租摩托車在靠左行駛的印度街道跟著居民横衝直撞。每天看日出日落,賞潮起潮落,開心地把混亂的印度玩成天堂馬爾地夫!(相關遊記請點選參考

 

所以,旅行不止是用你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

 

 

 

 

008

 

 

 

 

這是我三次到印度旅遊的經驗,但我是怪胎,想法非常「不主流」。還是建議你閱讀 黃誌群 這本《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若你頗有感觸,表示磁場和印度相通,那趕快幫自己安排一場探索心靈的印度之旅吧!

 

你看,林懷民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不旅行的人,像不流動的水,要長蟲的。所以一定要旅行,當你不能離開居住的地方,仍然可以透過閱讀、冥想、音樂的空間旅行。如果你沒辦法做形體上的旅行,也不試著做精神上的旅行,我想,即使你坐擁許多股票、住華宅,對我來說,那種人生是不值得的。

 

 

 

 

這是我拍攝的印度:

 

009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arrow
arrow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