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快樂學 原文 2010/09/01 張貼於 yahoo 部落格 

 

 

之前介紹過詠給.明就仁波切所著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後,就有兩位朋友分別介紹兩本書給我:《快樂學 - - 修練幸福的24堂課》及《僧侶與哲學家》,而作者剛好都是 馬修.李卡德 (Matthieu Ricard)

 

作者的簡介如下:

馬修.李卡德生於1946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1972年,放棄科學家生涯成為僧侶,開始過心靈的生活,因此就在喜馬拉雅山區定居下來,跟著西藏大師學習,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已有三十餘年。

出家前曾寫過一本鳥類遷移的書,另著有《頓悟之旅》、《僧侶與哲學家》、《量子和蓮花》,其中《僧侶與哲學家》是他與享譽法國的哲學家父親 - - 尚.方斯華.何維爾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在法國熱銷了30萬冊。

於是2010719我就去圖書館借回《快樂學 - - 修練幸福的24堂課》及《僧侶與哲學家》。

就先閱讀《僧侶與哲學家》吧!

看幾頁就想放棄了,因為書裡那位“哲學家”的言談不吸引我,但還是告訴自己,先不要有“偏見”,也不要做判斷,就繼續往下閱讀。但看到第50頁還是決定放棄,我覺得這本書比較適合讓歐美不懂佛教的人參考(個人拙見)。

之後就開始翻閱《快樂學 - - 修練幸福的24堂課》,內容和詠給.明就仁波切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有不少類似處,所以輕鬆愉快地把整本書讀完了。

隨手將一些重點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 第41

我們願意花十二年在學校,然後再多花幾年進大學或做專業訓練;到健身房保持健康;花很多時間加強舒適的生活,增加自己的財富及社會地位。我們投入大量的心血在這些事上,卻花很少時間來改善內在狀況,但這才能真正決定我們的生命品質。

這裡的「改善內在狀況」不一定是指狹窄的宗教信仰,而是泛指能讓自己生活更平靜、更知足常樂的心理學習。你想過這個問題嗎?還是你仍忙於追求及享受物質,而忽略心靈的成長?

 

■ 第43

有位香港的朋友告訴我,他承諾自己賺到一百萬後,就要辭職去享受生命,然後變快樂。十年之後,他不止有了一百萬,而是三百萬,那快樂呢?他的答案很簡潔,「我浪費了十年的生命。」

 

■ 第83

你現在一定會問,當我的孩子得了重病垂死,我如何能不被壓垮?當我看到成千上萬的難民因戰爭而被遣送或著殘害,要如何才不感覺自己被撕碎?我是否該停止感受?包括最寧靜的智者,誰不會被這一切影響?聖者與凡夫的區別就是,前者對受苦的眾生懷抱無限的愛,會盡一切力量來減輕他們的痛苦,但不會動搖他對世界的洞見重要的是,在別人需要時,一定伸出援手,而不會在生死這個自然戲碼上演時,屈服於悲痛與哀傷

最近看了一部好電影「唐山大地震」,看完後真的想過這個問題:「看到成千上萬的難民,要如何才不感覺心痛萬分?」而書上的這段回答,我覺得很貼切,你覺得呢?

對受苦的眾生懷抱無限的愛。

盡力減輕他們的痛苦。

不動搖對世界的洞見。

不在生死這個自然戲碼上演時,屈服於悲痛與哀傷。

 

■ 第93

另外一種處理情緒及生理痛苦的方式,與慈悲的練習有關。透過慈悲,我們可不受制於自己的痛苦,由此聯想著其他所有的人。心中想著:「除我之外,也有其他人受著同樣的苦,有的甚至更辛苦,真心希望他們不受這樣的苦。」於是,我們的痛苦就不會太具壓迫性,不會再帶著恨意地問:「為什麼是我?」

 

■ 第96

一位我認定二十多年的男子,他在不丹王國喜瑪拉雅山中心的本塘省。他一出生就沒有手臂及腿,住在村落外圍的一間小小竹屋裡。四十多年前西藏難民背他到這兒落腳,從那時起就住在這間小竹屋中。僅僅是他還活著這個事實就夠特別了,更可貴的是他所綻放的喜悅。我每次看到他,都發現他處在相同的一種安寧、單純、溫柔不受干擾的心境心。當我們送他一些小禮物,像是食物、毯子、手提收音機,他總是會說不需要帶東西給他了,「我還需要什麼呢?」

我的心靈父親頂果欽哲仁波切,偶爾會去看他。在他的要求下,仁波切會給他加持,但仁波切知道相較於大多數的人,他比較不需要這些加持。他是一位已經找到內在快樂的人,沒任何東西可以將這份快樂奪走。

 

■ 第104

如果某人打了你,你會憤怒很久。事實上,身體上的疼痛很快就消失,甚至已經沒感覺了。唯一持續受傷的,是「我執」的傷痕。我的一位香港朋友到尼泊爾參加法會,成千的人擠滿了寺廟的大廣場,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前後挪動,希望能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可以盤腿坐在椅墊上,忽然某人從背後捶了她一下。稍後她告訴我,「整整一小時我都在生氣,怎會有人在參加法會時,這麼粗魯及不慈祥及對待我,我從這麼遠的地方來!但過了一陣子,我發現自己的怒氣雖然很長,但身體上的實際疼痛早已消失,甚至沒有感覺。唯一還疼痛的是那受傷的我執。我的身體只痛了一分鐘,卻有五十九分鐘的我執在疼痛!」當我們發現自我只是概念,並非一個不計一切代價都要保護及滿足的自主個體時,我們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 第104

下面的例子說明我們執著於「我的」這個觀念。當你正經過某個櫥窗,看到一個漂亮的瓷瓶,若是某個粗心的店員把瓷瓶撞碎,你會嘆息說:「多可惜!這麼漂亮的瓶子!」接著續繼平靜地向前走。但如果你剛買下這個瓷瓶,然後驕傲地放在架子上,當瓷瓶摔碎時你會慘叫:「我的瓶子碎了!」然後深深受這個意外影響。這兩者唯一的差別是,你將「我的」標籤放到瓶子上。

 

■ 第121

外在世界的巨大災難未必是最令人煩心的事。報導指出,在戰爭的時候,憂鬱症和自殺的比例都明顯下降。自然災害發生時,有時人性最光輝的一面反而會顯現出來,包括勇氣、團結以及活下去的意志力。許多時候,並不是外在事件,而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無法維持內在平衡,將自己拖垮。

 

■ 第143

好好照顧每一分鐘,因為每一小時會照顧它自己。

這句話很有趣!

你只要設法讓每一分鐘都很快樂,那麼這輩子就都會很快樂了。

因為每一分鐘都很快樂,那麼這一個小時就會跟著很快樂。

若每一小時都很快樂,那麼這一天就會很快樂。

若每天都很快樂,那麼這一年就會很快樂。

若每年都很快樂,當然這輩子就都會很快樂了。

雖然有一點邏輯上的詭異處,但說得不無道理啊!

 

■ 第159

憤怒從哪兒來?它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它最後消逝到哪兒?我們只能確定地說,憤怒生於心,在心中逗留一兩下,然後又消融回去,像是大海中的浪,升起後又消融回去。但更進一步地檢驗憤怒,會發現憤怒之中沒任何具體的東西,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釋為何它對我們生命有如此專斷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去做這樣的探索,很容易會把專注力放在憤怒對象上,然後被毁滅性情緒主宰。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到憤怒本身沒任何實質性,憤怒就會快速失去它所有的力量。

 

■ 第159

要記得,一個念頭只不過是眾多因素和狀況的暫時性相會。念頭本身是不存在的。當念頭生起,要了解它的空性。然後念頭會立即失去力量,無法產生下一個,於是煩惱的鏈鎖立即被打斷。

 

■ 第170

我一位已故的上師中扎仁波切,住在尼泊爾和西藏邊境的山區中,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他曾經跟我說,他十幾歲的時候開始閉關,有幾年非常艱苦,而他的情緒太強大,大到他以為自己會瘋掉。然後,漸漸地,他學會各種處理情緒的方式,慢慢地開始得到內在的自由。從此之後,對他而言每一個當下除了純淨的喜悅外別無其他。他是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單純、開心,以及令人舒服的人之一,我對他的感覺是,如果碰到外在的困難,那些困難就會從他身上滑下來,像是水從玫瑰花瓣上滑下。當他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神燦爛,流滿喜悅,給人的感覺如此輕飄飄,讓我以為他說完話會像隻鳥一樣飛走。

 

■ 第190

有一天,達賴喇嘛接見一位剛從西藏逃出來的僧侶。這位僧侶在勞改營中被囚禁了二十五年。在獄中,他曾多次被虐待至死亡邊緣。達賴喇嘛和他談了很久,發現他在受到這麼多痛苦後仍然如此平靜,深深地被觸動。達賴喇嘛問他在獄中有沒有害怕的時候。這位僧侶回答說:「我經常害怕,而最令我害怕的是,我會開始仇恨虐待我的人。因為仇恨一旦開始,我自己就毁了。

 

■ 第190

如同甘地所說的:「如果我們確實執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制度,不久之後,世界上的人全會瞎眼無牙。」

 

■ 第198

每一次出現嫉妒的時候,都是因為自尊受傷,如上幻象作崇。嫉妒其實還是荒謬的,因為對於心生嫉妒的人,除非他用暴力解決,否則唯一受傷的人,只是他自己

 

■ 第199

在嫉妒中,「自我」的成份超過「愛」。

 

■ 第199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不應該認為他是任你擺佈的。這麼做其實就形同於愛自己。

 

■ 第206

有一次我在大吉嶺附近的吉姆市拜訪一位智者時,同時有位西藏人也來看這位老人。他開始說出過去的所有不幸,然後繼續列出他未來恐懼的一切。在這同時,智者一直在地上的小爐子烤馬鈴薯。過了一段時間,他對煩惱的來訪者說:「幹嘛操心已不存在的事?還沒發生的事煩惱又有什麼用?」來訪者嚇了一跳,不知如何回答,於是就這麼靜靜地坐在智者旁邊,好長一段時間沒說話。智者繼續烤馬鈴薯,沒事就拿一個熱騰騰的馬鈴薯給他。

 

■ 第219

雖然看電視是很普遍的活動,但對於個人的滿足感只有微小的增進作用。看很多電視的人,平均來說較不快樂。歐美每個人一天大約花3.5小時坐在電視機面前。這麼算下來,每七年就有一年坐在電視機前面。

 

但書裡仍有不少讓我置疑之處,例如:「去愛一個罪犯或你的敵人」,除非是閉關在山裡的高僧,否則置身現代社會裡,每天處於複雜人際關係中的平凡老百姓,如何能達到完全慈悲的境界。至少我一直做不到,因為我還是很討厭那些「貪污的官吏」!這也讓我想起,網友說到她們公司裡那些“天兵員工”無法想像的脫序行為,難道還要對屢屢犯錯又自私自利的“天兵”慈愛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願意無怨無悔地永遠為你收拾殘局!」

但我這樣的想法,好像不符合傳統佛法修行的原則,所以也頗為迷惑。

哎!本人一向資質愚蠢,還盼高人不吝指教。下面這兩則,對我而言,實在難以達成,不知各位看法如何?

 

■ 第156

既然利他的愛是直接對治仇恨,我們越發展它,傷害他人的欲望就會越枯萎,終至消失。這並不是在壓抑仇恨,而是將心轉化成與恨仇完全相反的東西:愛與慈悲。遵照傳統的佛法修行,首先認識到自己希望快樂,然後再把這個願望擴大到自己的親人,最後擴充到一切眾生 - - 不管是朋友、陌生人或敵人

 

■ 第267

有一位十九世紀的西藏智者名叫多拉吉美卡桑(Dola Jigme Kalsang)。有一天,當他參訪中國聖地時,來到一個人們聚集的小鎮廣場。當他走進一看,發現一位小偷正要被處死,而處死的方式特別殘酷:他們把一個鐵馬加熱到火紅的地步,要讓這位小偷騎上去。多拉吉美卡桑推開群眾,走到最前面說:「我就是那個小偷!」現場一片沉默。主持的官員面無表情地轉向這位新來的人說:「對你剛才說的話,可願承擔後果?」多拉吉美卡桑點點頭。後來他騎上鐵馬,當場死亡,小偷的性命則保下來了。在這麼一個恐怖、極端的案例中,多拉吉美卡桑幫助小偷還可能有什麼其他的動機?只可能是無限的慈悲心。

 

 

 

後記:

2010/10/12《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一書的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在高雄有場簽名會,於是我也前去分享快樂了,這是當時留下的文字及相片。

 

 

 

     今晚(2010/10/12)去了一趟誠品書店

 

     因為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詠給.明就仁波切 在那裡有場 簽書會。

 

 

 

     我只是跟過去沾染些愉悅的氣氛

     結果

     就    遇‧見 快樂 了。

 

 

 

     我倒也不是真的想拿書去索取簽名(他的書我早已熟讀)

     只是混在人群裡

     享受那種特殊的教宗氛圍。

 

 

 

     拿著相機到處亂晃

     也沒人管我

     後來乾脆大大方方地站上台去

     在距離 詠給.明就仁波切 不到 一公尺 的桌旁

     看著他愉快地簽名。

 

     也沒想要跟其他人一樣 排隊索取簽名

     只是

     微笑地看著他幫大家簽名

     就這樣

     站在旁邊看了半個小時。

 

 

     其實「旁觀」也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這是今晚拍攝的相片。

 

 

 

004new

 

001new

 

002new

大家排隊等著簽名,我只是愉快地享受現場的喜樂氣氛,最後就逛到台上去了(圖左側)站在紅桌旁邊開心看著 詠給.明就仁波切 親切地幫每一個人簽名。

 

003new

 

005new

 

    





    

     希 望 你 也      遇.見 快樂 










 

 

 

 

 












     

P.S.

或許你可以順便閱讀之前我寫過的三篇文章,

是關於詠給.明就仁波切那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讀後心得。

 

請點選閱讀: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香蕉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草蚊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皮鞋篇






2011年藏曆 四月三日,詠給.明就仁波切 突然留給了弟子們一封信,身無分文離開寺院,隱沒於山林進行閉關苦修,此震驚世界的舉動被喻為現代密勒日巴。

此乃閉關中的詠給明就仁波切兩年後(2013年)所拍攝的相片。



閉關  



 

 








 

 

 

 

 

 

 

 

 

 

 

 

 

 

 

 

 

 

 

 

 

 

 

 

 

arrow
arrow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