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詠給.明就仁波切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我最近讀到的好書。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香蕉篇) 原文 2010/06/10 張貼於 yahoo 部落格

 

 

詳細介紹之前,先說一段「香蕉的故事」:

 

當你看到一根香蕉時,所認知的確實是那根香蕉嗎?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當你看到這根長長的、黃黃的、彎彎的、還有些咖啡色小斑點的東西時,大腦便開始把眼睛所接受到的影像,傳到腦部其他區域去作分析,並比對腦海裡存放過的概念,根據經驗判斷這是一根香蕉。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一根香蕉時,你所認知的“香蕉”並非「香蕉實體」,而是你腦海裡曾經儲存的「香蕉概念」。

 

請把紅色標記的這些字仔細思考幾分鐘,確定完全瞭解後,再往下閱讀。

 

 

 

 

 

 

所以「香蕉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當你看到一件物體時,初步認知的,往往不是物體本身,而是你腦海裡的經驗。

 

簡而言之:

 

你看到的香蕉,並不是那根香蕉的實體,而是關於香蕉的「相對經驗」。

 

同理可推:

 

通常你所看到的事,皆非事情的真象,而是關於那件事的「相對經驗」。

 

 

 

 

 

 

大家都習慣在還沒瞭解“真象”之前,就用「相對經驗」來判斷是非,於是爭紛不斷。

 

舉個例子:

 

某位老師在公車上看到有個女孩沒讓位給老人,便“見義勇為”當場將她訓誡一頓。沒想到公車靠站停車後,女孩就急著起身,一跛一跛地哭著走下車去了,原來她是位殘障者。

 

這是大家都會犯的錯誤,你只看到「她沒讓位給老人」,但真象卻是「她是殘障者」。

 

若你真的瞭解「香蕉的故事」,大概就沒興趣到call in節目或網站上和一些陌生人辯論了,因為大家爭辯的往往不是“真象”,而是“相對經驗”。

 

 

 

 

 

 

這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裡有許多類似的「香蕉故事」,教你如何變得更快樂。但和別的宗教書最大的不同點是,這本書引用許多科學證據來驗證佛法。

 

我把書裡所寫,有科學根據的「香蕉的故事」彙整如下:

 

大腦並非單一的物體,即使是像進食或喝水的基本動作,都牽涉到大腦與全身好幾百萬個細胞之間,數千個電子化學訊號的交流,這些細微的交流不但彼此協調周密,而且動作迅速,千分之三秒內即可完成。人腦中的幾百萬億個神經元則可根據其作用再細分為三層,每層都歷經數十萬年物種演化,而擁有越來越複雜的活動機制。

 

第一層為「腦幹」(brainstem):主要在調節身體基本功能,例如:呼吸、新陳代謝、心跳以及血液循環等,同時也控制所謂的「對抗或逃避」等反應。這部份和爬蟲類的腦很像,當爬蟲類遇到危險狀況時,只會判斷是要「對抗或逃避」,沒有介於中間的複雜感覺,因此爬蟲類也缺乏撫育幼兒的天性。

 

第二層為「腦邊緣區域」(limbic region):它像頭盔一樣包圍著腦幹,並納入一系列功能已設定的神經連結,能激發哺育的天性,並透過各種活動教導幼兒生存的技巧。腦邊緣區域也提供更廣泛且更細緻的能力,能解讀其他動物透過姿態、動作、表情、眼神,甚至氣味所傳遞的意圖。由於能夠處理各種不同的訊息,哺乳動物和鳥類因而能夠更靈活地適應環境,並奠定學習和記憶的基礎。

 

第三層為「皮質層」(neocortex):是最新發展的一層,也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具有推理、形成概念、計劃,以及調整情緒反應的功能。儘管大部份的哺乳動物皮質層都相當薄,但只要看過貓如何設法撬開衣櫥,或看過狗學會操作門把,就可見證動物皮質層的功用了。

 

以「香蕉的故事」為例,科學家解釋說,視神經,也就是眼睛內的知覺神經元,首先偵測到的是一根長長的,黃黃的,彎彎的東西,其中一端還可能有咖啡色的斑塊。被這個物體刺激之後,神經元就開始發射訊息到視丘,視丘會先將訊息彙整分類後,再傳送到腦部其他區域,例如腦邊緣系統(腦的第二層),也就是負責處理情緒以及痛苦、愉悅的主要區域。此時,大腦會立即判斷這根長長,黃黃、彎彎,一端有著咖啡色的斑塊的東西,到底是好是壞,或是中性的東西。這有點像我們和陌生人見面時,會產生一種(初見面)的特別感受,讓你直覺地喜歡或討厭對方。

 

腦邊緣區(腦的第二層)在處理這項訊息時,同時也把它傳到大腦皮質層(腦的第三層),此乃腦中負責分析的區域。大腦皮質層則把這項訊息組織成某種「概念」,並評估這個概念以判定眼前這個物體是一根香蕉。此時,若大腦皮質層以前已製造過「香蕉」的概念,就會根據過去的經驗產生各種細節資料,例如香蕉的味道、觸覺、質料等。

 

以上描述的只是感知過程的概略輪廓,一旦到達認出「這是香蕉」的階段,我們實際上所看到的,已經不是原本的物體了,而是大腦皮質層所建構出來的影像。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是「在看」香蕉的絕對實相,而是「在看」一個由心理所建構出來的影像。

 

 

 

 

 

 

書裡利用科學家的大腦研究及所建構的視覺模式來談這段「香蕉的故事」,就是要讓讀者瞭解佛家所謂的「實相」及「虚相」,而這些都只是學習佛教「空性」的入門教材。所以我才會說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就是它用科學來驗證佛法。

 

明就仁波切在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說了:「如果你是受過訓練的佛教徒,那麼,你就不會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而會把它當作一門科學,一種透過技巧探索自身經驗的方法。

 

若你對這段話有所懷疑,那也可聽聽愛因斯坦的意見,他說:「如果有任何能夠因應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

 

 

 

 

 

 

「EQ」一書的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dman)則提到:

 

我們正在見證一件科學史上的空前大事:科學家與修行者之間的持續對話。對科學家來說,這種交流帶來一些令人深思的衝擊。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心理學源自廿世紀初的歐洲和美洲,事實上這樣的觀點缺乏歷史的宏觀,因為心(mind)及心如何運作的研究,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早發展了千餘年,而且全都源自於亞洲的宗教。

 

近年來,達賴喇嘛和「心與生命學會」(Mind and life Institute)數度促成佛教徒、佛法學者與科學家對談,這些原本只是探索性的對談卻逐漸發展成共同的研究,於是佛教心智科學專家和神經科學家(neuroscientists)開始設計研究方法,有系統地記錄心智訓練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詠給.明就仁波切就是最積極參與研究的修行者之一。

 

這項研究已產生一些令人稱奇的結果,甚至將徹底改變某些基本科學的主張。舉例來說,持續有系統地接受禪修訓練,可以提升人類腦部活動並產生正面改變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現代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所意想不到的。

 

迄今,最驚人的研究就是一群禪修大師所參與的實驗,在「慈悲心禪修」的研究中,詠給.明就仁波切大腦裡與快樂相關的區域內的神經活動,竟然躍升了700%!

 

比別人快樂700倍!這也就是為何這本書會叫【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這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彙整了詠給.明就仁波切與科學家的對談,以及他平易近人的禪修學習教材,是本實用的禪修入門指南,也是一本能讓人學習到快樂的好書。

 

雖然書裡教導了不少簡單又有用的禪修方式,但光這段「香蕉的故事」就夠我受用無窮了。現在每當我有任何憤怒、失落、嫉妒、悲傷或絕望的情緒時,就會告訴自己,眼前的一切就像“那根香蕉”,只是由大腦皮質層所建構出來的情境。所以無需被這樣的情境搞到心情不好,只要心平氣和去面對難關,許多事情就自然而然……雲淡風輕了。

 

於是「香蕉的故事」開始變成我生活上的私人「香蕉禪」,每當身陷困境就開始運行這種香蕉禪,不斷提醒自己「那只是香蕉幻境」,千萬別被大腦皮質層所建構出來的情境所影響。生活上許多負面情緒便因此逐漸消失,長期下來就越來越快樂了。

 

 

 

 

 

 

閱讀時,我習慣在書上標記重點,遇到精彩之處便在頁面右上角「折頁為記」。讀完這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之後,居然折了41 頁,可見有41處精彩重點,而「香蕉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我喜歡接觸各種宗教,但不喜歡閱讀那些勸人為善的宗教書,覺得自己已是社會上稀有的好人品種了,不需再讀那種八股勸世書。而且我也不求上天堂或轉世投胎成有錢人,只希望能安然地面對生老病死,所以那些祈福作法的宗教書我也沒興趣。倒是偏好和心理學有關的宗教書,而這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剛好符合我的口味,所以推薦給各位。去書局時不妨抽空翻閱這本書,腦的結構在第55頁,而香蕉的故事則在第107頁,很有趣哦!

 

 

 

 

 

 

這篇文章是倒著寫的,所以現在才要寫原本的第一段。

 

標題:善緣之始

 

話說……去年(2009年)我早就想寫篇文章介紹友人Joyce的銀飾店了,但直到今年初才有時間上台北去拍攝她店裡的琥珀和銀飾。

 

通常我在台北都借宿汐止友人處,那裡有座舒適的沙發可讓我窩身,但二月二日北上時,汐止友人剛好出國,所以就順勢到另一位導演朋友家借宿。到別人家時,我最喜歡“參觀”對方的藏書及CD,結果就因緣際會在導演的書架上發現這本【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當夜翻閱幾頁後,回高雄就如獲至寶地買一本來仔細研讀了。

 

因此這「善緣之始」乃始於當初“意”地想為Joyce寫篇介紹專文,才會有“機”能發現這本好書。所以只要心存善念,善緣便會隨之而來,感謝老天!現在我也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

 

 

 

(待續)

 

 

 

 

 

 

 

 

 

 

0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