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new

 

 

 

 

 

大江大海1949    原文 2009/09/03 11:18 張貼於 yahoo部落格

 

  

龍應台要出新書,我個把月前就知道了。我和我的三位好友(分別在美國、香港、台北)間的e-mail,早來回傳遞並彼此提醒這本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發表日期,我沒忘記,是826出版。

反正龍應台的書,我一定會買,也沒在意e-mail推薦的書評。我想,可能又是一本精彩的散文,取其中一篇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文章來當書名罷了,反正到時候買來看就是了。

八月底一直忙著,很快九月已到,我錯居然錯過826

昨天趕緊打電話去學校的書局詢問《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否到貨,對方回答:「還沒。」皺著眉正想抱怨,書局小姐馬上告訴我,立刻去調貨,一小時就可來取書。

11點鐘,我去書局拿回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順利買到,終於可以向在美國執教的好友交差了,她的姓名也被龍應台列在這本書的感謝名單裡呢。

中午蒸了便當,邊吃邊隨手翻閱《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十幾年來我都自己帶便當來學校吃的。剛好第81頁有段詩人管管和龍應台的對話,因為襯著不同的底色,所以嚼著米飯就逐行讀了起來……

沒幾分鐘,眼眶就盛不住溢滿的熱淚,我仰著頭深呼吸,試著讓情緒平靜下來。

書中記載著管管被捉去軍隊當挑伕,從此永別故鄉一路到台灣的過程。

他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時……

纏足的母親一路跌,一路爬,一路哭到眼前。

管管安慰母親,幫這些阿兵哥挑完行李就回家,卻再也沒回過家,離家時他才十九歲。

 

 

1949年多少生離死別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演著,管管不過是其中一例。

而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並非我原先想的,只是一本精彩的散文,取其中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文章來當書名罷了,而地道道地地述說著1949年所有生離死別的故事……

我立刻寫e-mail給美國、香港、台北三位好友,無法在辦公室閱讀這本書,因為實在無法控制溢眶而出的淚水,讓人撞見了,總是不好。

 

 

昨夜,忙到將近十一點才回家,迅速沖完澡就窩到房間閱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第一頁,龍應台說: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

戰爭,有「勝利者」嗎?

然後她就用魔幻寫實的手法,以現在這個的龍應台的身份隨著她24歲母親應美回到19411月,那時美君正要離家,和母親的告別仍是一句:「很快就回來」。

接下來也弄不清楚什麼回事,就一路來到海南島的動亂的碼頭,洶湧的人潮拼命要擠上大船,美君的丈夫在另一個港口,失去了聯繫。

戰事仍持續著……

很多國軍部隊,是在解放軍的砲火一路追擊下被逼到了碼頭邊。奉命負責掩護撤退的部隊,邊打邊退,好不容易最後到達了碼頭,卻能只在岸上看著軍艦迅速起錨逃離。碼頭上傷兵絕望地倒在地上放聲痛哭……

他們掩護部隊撤退,但部隊上了船,他們卻被遺留在海南島的碼頭邊,等著被殲滅。這個畫面,歷史課本從沒描述過,我是隨著龍應台和24歲的美君回到海南島才看到這個真的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畫面。

接下來又是另一幕:

軍艦開走後,碼頭的水面上全是掙扎的人頭,忽沉忽浮,浮起時你看見每一雙眼睛都充滿驚怖,每一張嘴都張得很大,但是你聽不見那發自肺腑的、垂死的呼喊。

歷史往往沒有聲音。

皮箱,無數的皮箱,在滿佈油漬的黑色海面上沉浮。

而上了船的人呢?

急難中,船要開往台灣了,可是,台灣在哪裡?開軍艦的人都不知道。

讀著,我沉重得幾乎喘不過氣來。這些沉重的歷史畫面,為何課本裡都沒描述過?

 

 

26

              節錄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龍應台的母親美君1949年來到一個沒聽說過的城市,高雄。

那兒的人皮膚曬得比較黑,說一種像外國話的語言,美君一住就是六十年。

接著魔幻寫實的又繼續著,時間來到19959……

龍應台帶著70歲的美君回到故鄉淳安,而淳安早因建水壩沉入水底,剩下無數仍浮出湖面的山峰所形成的小島,所以叫作千島湖。其中有一個“島”有著美君父親的墳,美君說這次回來一定要找到父親的墳。

雖然親人都勸阻這種徒勞無功的尋找,畢竟千島裡要找到那座有著祖墳的島嶼,還真像大海撈針。

美君還是搭上船了,繞尋千島,看穿湖水,將每座島都回復成山。

終於,他們找到千島裡的父親的墳。

美君用著模糊、破碎的語音,「……爸爸,我來了,我就知道,你明明跟我說你很冷……

因為父親的墳早已泡在水裡,剩下兩塊破磚隱約可見。

 

 

讀到這裡,我覺得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讓我最震撼的閱讀感受,就是龍應台用她現在的身份切換到母親、父親生長的各種年代,彷彿現在的她,帶著24歲的母親或是18歲的父親又回到過去那個歷史場景去。

這讓我想到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的電影,像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或「永遠的一天」裡,回憶童年時,他總是刻意讓已成年的主角和幼時的玩伴及情景一起演出(電影畫面呈現的是一個中年人和一群小孩在嬉戲)。這種跨越時空的「魔幻寫實」方式,效果很震撼,而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一直讓我有這種感覺。

龍應台不但帶著(想像中的)24歲的母親回到故鄉,也帶著(實際上的) 70歲的母親回到故鄉,甚至她自己也重新把母親逃難時所走過的路,重新走過一次。2009年她從廣州到衡陽這521公里的鐵路,就是19499月母親美君走過的鐵路,龍應台到達衡山火車站時說:「我沒有想到,2009年的衡山火車站,和母親所描述的1949年的衡山火車站,幾乎一模一樣。木頭窗子一格一格的,玻璃上一層多年累積陳舊的灰……

 

 

我開始瞭解,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書,而是一本氣勢不凡的歷史著作,但用著最生動的情感語言來書寫。

龍應台不僅寫下父母親的記憶,甚至親自去尋訪那些地理點,並從歷史資料裡去找出驗證的記載,還訪問許多海內外經歷過1949的人,才完成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所以,書裡有許多歷史課本從沒描述過畫面,還有觀點及想法……

這是我覺得最特殊之處。

 

 

「魔幻寫實」的場景又啓動了,這次,龍應台是帶著十八歲的父親龍槐生回到1937年中日戰爭時的淞滬會戰。

撒退時,父親拚死爬過江門逃到長江邊,沒有船可以乘,日軍的砲聲已經很近,結果幾萬人堵在河灘上。在幾乎要絕望時,槐生突生一計,和幾個離散的士兵扛起兩根大木頭,放在水裡,用手作槳,整整划了一天半才到對岸。

2009512,龍應台親自來到南京,想走一趟父親走過的路。

她站在江門的城門前,閱讀一份史料,記錄著槐生當時所經歷的那場淞滬會戰:

民國26129,日軍進逼南京,我憲兵動員官兵6452人捍衛南京,與日軍血戰四晝夜,最後因彈盡援絕,壯烈殉國者1210人,受傷56人,生死不明2584人。

龍應台說,史料看多了,她終於明白「受傷」的兵通常不治,「生死不明」通常是「死」。所以槐生真的是從那血肉橫飛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走出來的,那時他才十八歲;滿臉驚惶、一身血污逃到長江邊時,後面的城裡,緊接著就發生「南京大屠殺」了。

 

 

27

 節錄自《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原來這張相片也是Jack Birns拍攝的。

 

 

 

 

 

槐生最後一次看見自己的母親,就是1949年,乘著一輛火車,路過衡山,匆匆要母親來車站會面。15歲離家的槐生現在已是30歲的憲兵連長,帶著整個憲兵隊,經過衡山但無法下車回家。

槐生的農民母親從山溝裡的龍家院走到衡山火車站,一看滿車官兵,蓄勢待發,慌忙中,她從懷裡掏出個東西來,是一雙白色的布鞋底。槐生要路過的消息來得太晚,她來不及做好整隻鞋,只好把鞋底帶來。

到了台灣,走過大江大海大離亂,鞋底的顏色已經是一種蒼涼的黃色。槐生對兒女們說,我要你們記住,這雙鞋底,是你們的奶奶親手縫給我的……

每次說著,就開始掉淚。

 

 

2009年龍應台重新回到父親槐生的故鄉衡山。

她想知道1919年出生的槐生,他所生長的那片土地,是怎樣的一片土地?

於是翻開《衡山縣志》。

槐生兩歲那一年,衡山「五十多天不雨,田土俱涸」、「飢民成群外出乞食,或以野草充飢」。

五歲那年,大水滾滾從天上來,「湘江、洣河沿岸民房未倒塌著寥寥無幾,災民露宿兩三個月之久」。

十二歲那年,「大雨兼旬,山洪驟發。」

十五歲那年,「久晴不雨,大旱成災……飢民採野草,剝樹皮,挖觀音土充飢。秋,旱災嚴重,近百所小學停辦」。

十七歲那年,山洪爆發,「農民外出外群乞討。」

十八歲那年,絲蟲病流行,湘江、洣江暴漲,衡山重災。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一年,大旱,加上兵燹,大部份田土失收。秋天,瘧疾流行,衡山死亡兩千多人。

1946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縣志是這麼寫的:

衡東境內發生嚴重飢荒……飢民覓食草根、樹皮、觀音土,霞流鄉餓死189人,沿粵漢鐵路一線有數以萬計的人外出逃荒。六月,天花、霍亂流行。秋,患病率達百分之二十四,死亡率逾百分之五。

龍應台說,

這回來衡山之前,

我以為,

1949年是如何慘烈、如何特殊的年代,

翻開縣志,燈下夜讀,

每一個字都在呼喊,

我才知道,

啊,1949年,是多麼普通的一年啊!

 

 

原來在近代中國其他戰爭、飢荒的年代比較起來,

1949年,竟只是多麼普通的一年!

原來,十九歲被捉走從此和母親的生離死別的管管

在海南島奉命負責掩護撤退部隊,卻沒登上軍艦,被遺棄在碼頭上痛哭的士兵;

及在數不禁在碼頭水面上忽沉忽浮掙扎的人頭;

還有數百萬家破人亡的難民……

和近代中國其他戰爭、飢荒的年代比較起來,

1949年,竟只是多麼普通的一年!

我闔起手上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沉重得不知如何形容,這民族的苦難超出我所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讀到70頁,讀不下去了,躺在床上輾轉難眠……

終於決定起身寫這篇文章。

感謝龍應台寫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我也思索著,龍應台這個問題:

戰爭,有「勝利者」嗎?

答案那麼簡單,但安和樂利生活的人們卻永遠不會懂。

 

 

今天(2009年09月03日)早上打開e-mail,台北好友已來信給我們三人,信中特別請美國友人代為向龍應台致謝,因為閱讀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昨夜,她夢見去世數年的父親了。

她父親也是 1949 年來到 台灣……

 

 

 

 

 

 

 

 

 

 

 

 

001

攝於194811日的浦口,節錄自「內戰結束的前夜」一書。

002

當時國民黨的士兵,攝於194811日,節錄自「內戰結束的前夜」一書。

003

攝於194811日的浦口,節錄自「內戰結束的前夜」一書。 

 

 

 

 

 

 

 

 

 

 

 

 

009

 這本「內戰結束的前夜」有許多珍貴的國共戰爭相片,

作者是美國記者Jack Birns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是本值得收藏的攝影專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江大海1949 龍應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 的頭像
    Shin

    音樂旅行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