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大)

 

 

 

 

 

往事並不如煙  原文 2009/06/17 22:29 張貼於 yahoo 部落格

 

 

又發現一本好書!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屢有轟動海內外的好書問世,如楊絳的《我們仨》、陳桂棣與春桃合著的《中國農民調查》以及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尤其是《往事並不如煙》,其中篇章在《老照片》雙月刊連載時,即人人談論;結集出書後,更是洛陽紙貴,傳誦寰宇;知識分子競相走告,紛以讀過《往事並不如煙》為傲,華人讀書界油然形成了「爭讀章詒和」的現象。

我發現的這本好書就是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

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乃是四、五十年代在大陸鼎鼎有名的黨外人士、第三勢力領袖(國共之外的第三勢力)。章伯鈞熱中政治,也愛買書、藏書、讀書和結交朋友;章詒和從小在父母親身邊親眼看到父執輩的風采,親耳聽到他們的韻事,而她本人亦在青少年時期和這些長輩多所往來。家學淵源的章詒和,曾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入獄十年,但她刻苦用功,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底,故能為我們留下一部生動感人的歷史記錄。

《往事並不如煙》的時代背景貫穿抗日、國共戰爭、中共建國、文革等時期,敘述當時主張民主自由的右派人士,如何在共產黨統治下生存的真實故事。書中共分六篇,寫了六個故事,包括: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和羅隆基,這些人都是中國現代史上有頭有臉、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左右不討好,裡外不是人,是國民黨口中的「中共同路人」,是共產黨口中的「猖狂右派份子」,早注定要被時代的風暴所吞噬了。然而,即使是面對無比也無解的鬥爭壓力,他們卻寧折不屈,為了保存性情中的一個「真」字,受盡屈辱,在所不惜。

章詒和此書一出,洛陽紙貴,其可貴者,未必在「思無誤」,而是「情存真」,而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匱乏的東西。因為匱乏,所以需要,這書能叫人感動,讓人落淚,也就不難想見了。

 

 

如果你喜歡鹿橋的《未央歌》、王鼎鈞的《山裡山外》、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錢鍾書的《圍城》等小說裡的時代背景及氛圍,那你一定會喜歡《往事並不如煙》。

先來看一段書裡的生動文筆,寫的是作者初見康有為之女康同璧的情形

康同璧母女一走進我家闊大的庭院,便駐足欣賞我家的楹聯、花壇、魚缸及樹木。老人看見正房前廊一字排開的八盆臘梅,不禁發出了驚嘆:「這梅太好了,枝幹蒼勁、縱橫有緻,可以入畫了。」

父親說:「康老,你知道為什麼這八盆臘梅這樣好嗎?」

「當然是你養得好哇。」

「不,因為送花的人是梅蘭芳。」

康同璧聽罷,一直站在那裏不肯走。我則一直站在玻璃窗的後面打量她。應該說,臉是老人全身最美的部份。那平直的額頭,端正的鼻子,細白的牙齒,彎彎的細眉,明亮的眼睛,可使人忘卻歲月時光。她身著青色暗花軟緞通袖旗袍,那袍邊、領口、袖口都壓鑲著三分寬的滾花錦邊。旗袍之上,另套青紬背心。腳上,是雙黑色軟底繡花鞋。一種清虛疏朗的神韻,使老人呈現出慈祥之美。繫在脖子上的淡紫褐色絲巾和胸前的肉色珊瑚別針,在陽光折射下似一道流波,平添出幾許生動之氣。染得黑玉般的頭髮盤在後頸,繞成一個鬆鬆的圓髻。而這稀疏的頭髮和舊式髮型,則描述出往日滄桑。

多麼生動的描寫啊!彷彿康同璧連同那個時代的氛圍真實呈現眼前,再來看一段章詒和如何形容羅隆基:

羅隆基雄才大略,卻又炫才揚己。憂國憂民,但也患得患失。他思維敏捷,縱橫捭闔,可性格外露,喜怒於形。他雄心勃勃有之,野心勃勃亦有之。他慷慨激昂,長文擅辯;也度量狹窄,錙銖必較。有大手筆,也耍小聰明。他是坦盪盪君子,也是常戚戚之小人。

哎!如此的文字功力真是了得,閱讀起來就是一種文學的享受。

 

 

章詒和筆下的人物,都各有各的人格特質,也都各有各的才情面貌。儘管如此,他們卻淪於同一命運,都在毛澤東的絕對控制下,苟延殘喘、恐懼徬徨,他們都在同一土地上經歷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個荒謬時代與黑暗日子。

下面是三段張伯駒故事:

我問︰「誰是潘素?」 (章詒和問她父親)

「張伯駒的夫人。」

「誰是張伯駒?」

父親說︰「此人大有名氣。他的父親當過直隸總督和河南都督。他本人入過軍界,搞過金融,最後成名在詩詞文物。你看的舊小說裡,形容才子不是常用“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嗎?張伯駒正是這樣的人。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人稱為『民國四公子』。家中的收藏,多為罕見之物,別看爸爸有字畫五千多件,即使都賣掉,也未必抵得上他的一件呢。」

「真的嗎?」我不是不相信父親,而想像不出有什麼東西能這樣值錢。

「你從小背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

「這是李白的詩。」

「張伯駒就藏有李白的真跡,叫《上陽台帖》。他把這個帖送給了毛澤東。」

「羅隆基羅伯伯不是常愛嘮叨『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麼?這是誰寫的?」

「杜牧。」

「對,張伯駒就收有杜牧的字。」

「你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吧?」

「它是范仲淹《嶽陽樓記》裡的,我們中學的課本裡有。」

「張伯駒藏有范仲淹的手卷。」

父親一路說下去,我聽著,聽著,彷彿覺得他不是在陳述某個事實,而是在編造一個神話。這個神話王國,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必張伯駒是風流倜儻,器宇軒昂;想必他家是墨香四溢,金玉滿堂。

可父親又說︰「我們去他家,這些東西都看不到了。」

「為什麼?」

「因為張伯駒把這些最好的藏品捐給國家。我們只能見到文化部長發給他的一張獎狀。」

 

 

 

《上陽台帖》new

《上陽臺帖》為詩人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清末時流出宮外,民國時被收藏家

張伯駒收藏,最後將其贈送給毛澤東,目前這幅書法國寶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若能認識一個收藏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真跡的人,那會是什麼感覺?而和這樣的人當朋友,生活會多麼豐富!

接下來,從書裡又讀到“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張伯駒傾力收藏這些真跡的原因:

張伯駒喟嘆道:「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為了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圖》,就是溥心畬在1936年賣給了外國人。當時我在上海,想辦法阻止都來不及。七七事變以後,日本人搜刮中國文物就更厲害了。所以我從30歲到60歲,一直收藏字畫名跡。目的也一直明確,那就是我在自己的書畫錄裏寫下的一句話 - - 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沒錯!張伯駒是擔心這些國寶流到外國人手中,所以後來他把畢生珍貴的收藏都捐給國家,好讓這些國寶「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但文革期間,張伯駒仍被劃為右派,受盡苦難折磨,這是書裡的一段:

客人走後,我對父親說:「聽張伯伯講買字畫又捐字畫的事,心裏很不是滋味。把你劃為右派,你到底還說過共產黨的長短,可人家張伯駒呢!把家產都捐去當共產了,共產黨還給他扣上個右派。他把李白的字拱手送給毛主席,毛主席怎就不對他高抬貴手?」

父親用一句話回答了我:「老毛的動機從來不是出於私人的。」

讀完不禁讓人感慨動亂時代裡的人物那種無奈又悲苦的命運,最後那句「老毛的動機從來不是出於私人的」倒是饒富意味,其實書裡不乏批毛的段落,雖是點到為止,但都簡捷有力。

 

 

 

照夜白圖new

韓幹《照夜白圖》的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可惜已流至美國,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從民國初年到文革之前,詩詞及戲劇仍一直影響著人民的生活,書中幾段關於張伯駒的描述讓人見識到當時文人的時尚風雅:

()

在中國的文化裏,詩的地位是最高的。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也是詩的。

張伯駒在任何場合,都忘不了詩。隨時可吟詩,可賦詩。我隨便出個題,他張口就來。既合格律又切題,真叫絕了。這風度,傾倒了包括毛澤東、陳毅在內的許多中共高官。

「在中國的文化裏,詩的地位是最高的。」台灣的教育裡,不知還存不存在這樣的想法?

()

父親笑我不懂中國有錢的文人生活。他說﹕「戲子唱戲,是賤業;而文人票戲,就是極風雅的事了。」張伯駒最為得意的,就是名伶傍他唱戲的事了。諸如,梅蘭芳飾褚彪,他飾黃天霸的《蟣蠟廟》。

當時的有錢人,能寫詩也能唱戲,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很難想像的。在台灣能寫詩也能唱戲的人,大概都賺不到什麼錢吧!

()

任何事情都是盛極必衰。演出後不久,即發生了七七事變。接著,余叔岩病重。楊小樓病逝。程繼先、王鳳卿也撒手人寰。用張伯駒自己的話來說:「所謂京劇至此下了一坡又一坡。」

我問:「死了幾個名演員,就能讓京劇滑向下坡?」

張伯駒點頭,口氣堅決地說﹕「是的。中國戲曲靠的就是角兒。」

好個「中國戲曲靠的就是角兒」!

 

 

書中另一個精彩的故事是康同璧,她是康有為的女兒,作者這樣形容她:

章伯鈞說康同璧母女是「中國的最後貴族」,她們在灰色慘淡的制式年代,所懷念不已的,還是風雅、細膩、高度審美化、私人化的日子。而康家老宅及舊式禮儀及衣冠所蘊含的溫煦氣息和超凡意境,又使每個人自動獲得了精神歸屬和身分確認。

康同璧在文革時期也是吃盡苦頭,但年老的她仍堅持著應有的教養及風度,讓作者深為感動,所以寫下這段文字:

和康同璧相處,使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一個高齡老人的天地,第一次體會到人生最後階段的種種心理及困苦。有豐富閱歷和教養的她,即使進入到老年,也竭力在維護著人的尊嚴與自由。總之,康有為這個最有才氣的女兒特有的個性、習好、自尊以及某種乖僻所合成的人生最後樂章,讓我無比的珍視與感動。以至於這種感動和珍視,影響了我的後半生 - -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老人,我都能體味出落日餘暉的傷感和美麗。

我好喜歡這句「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老人,我都能體味出落日餘暉的傷感和美麗。」

 

 

書中所寫的故事皆是當時的右派人物,這些主張民主自由的人在共產黨的統治下會有什麼好下場?經過文革的苟延殘喘後,又如何度過風燭殘年?這些都是兩岸歷史裡失落的一段篇幅,所以當章詒和用親身經驗記載下這些真實故事時,震撼力就倍增至極了。再來看幾段書裡提到文化大革命,這些都不是作者的批判,而是實際的對話或記載:

()

談到文革,章乃器表示:「一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形成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個人崇拜;一個是極端專制主義。這兩件東西,自古有之。文革是把它發揮頂峰了。」

()

共產黨建黨至今,不知道給我們樹立了多少理想。理想有高,有低。高到共產主義,低到公共食堂。無論高或低,幾乎都很少實現。即使實現了,也很快失敗。包括現在我們這個不高不低理想 - - 社會主義,也不成功。

為什麼總是實現不了?我們都是在路線、方針、政策和方法上找原因。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理想錯了。我們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說的共產主義和德國大鬍子講的共產主義完全不同。

而且,事實證明 - - 基於反抗壓迫的革命,並不一定通向自由和幸福。

()

美國一位專門研究中國政治的學者認為,毛澤東於建國後在知識份子群體中搞的一系列政治思想運動,無一不是在反反復復、舖天蓋地、無休無止的檢查、反省、交代、檢舉、揭發、批判、鬥爭中,控制環境,控制被批判者人身。利用人們的內疚和自慚,產生恐怖心理。而孤立的處境,緊張的情緒,加上持久的社會壓力和反復的思想灌輸,在摧毀一個人的內在個性的時候,被批判者只有屈服於權威,至少是暫時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此外別無出路。

書中關於文革時的抄家,有著這樣的描述:

抄家的時候,紅衛兵和工人造反派才叫大顯身手。把籐椅用刀斧和錘子砸碎,能從籐芯裡抽出美鈔。家裏燒鍋爐用的煤,哪怕堆得像座山,也都篩上一遍,居然能從裡面篩出用黑漆布緊裹的存折來。當然,這樣藏匿私產的資本家,都會被打死或打得半死。

經歷文革批鬥後,書裡主角之一的新月派政治人物羅隆基感慨萬千,這是他和作者的一段對話:

羅隆基見我回答不出提問,便給我上起課來:「羅伯伯要告訴你,新月派的人都是很有才華的,像徐志摩、梁實秋、胡適、沈從文。我們不是一個固定的團體,不過是常有幾人,聚餐而已。我們文風各有不同,你羅伯伯專寫政論,對時政盡情批評,幾十篇寫下來,被人叫做新月政論三劍客,另二人一個是胡適,一個叫梁實秋,都去了台灣。可惜現在新月派被否定,羅伯伯被打倒,你讀不到我的文章了。

書中並沒刻意批評文革,但藉著對這幾位真實人物的描寫,讓整個文革浩劫變得更生動,更有立體感。

 

 

章詒和在自序裡寫著:

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我拿起筆,也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而提筆的那一刻,才知道語言的無用,文字的無力。它們似乎永遠無法敘述出一個人內心的愛與樂,苦與仇。

雖然如此,這本《往事並不如煙》還是讓我們看到時代悲劇裡的愛與樂,苦與仇,而且精彩異常。章詒和的文筆細膩生動,敘事手法動人,讀來趣味盎然。難怪出書後,知識分子競相走告,紛以讀過《往事並不如煙》為傲,華人讀書界油然形成了「爭讀章詒和」的現象。

 

 

我不是評論家,無法寫出鏗鏘有聲的書評,只是意外發現這本彷若小說的“歷史書”,順手把其中的閱讀趣味列出和大家分享而已。

我想,若你喜歡鹿橋的《未央歌》、王鼎鈞的《山裡山外》、鍾曉陽的《停車暫借問》、錢鍾書的《圍城》等小說裡的時代背景及氛圍,一定會喜歡這本《往事並不如煙》。

在書裡章詒和寫著「春發、夏繁、秋肅、冬凋,人生也如四季。」

閱讀《往事並不如煙》,最能感受這些中國現代史上有頭有臉、有血有肉的人物如何經歷春發、夏繁、秋肅、冬凋的過程。既然如此,我們這些小人物,又何必太計較人生?

很高興,發現這樣一本好書!

 

 

後記:

1.不建議你用政治觀點來閱讀此書,當小說來翻閱會更有趣。

2.我很驚訝,這種題材的書居然能在大陸出版。

 

 

 

 

2014730日補記:

這本《往事並不如煙》當初是一位馬來西亞朋友推薦的書,當我讀完並寫下這篇文章要與其分享時,他卻已意外往生。時光匆匆五年已過,感念友人的同時,也提醒自己要知福惜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往事並不如煙 章詒和
    全站熱搜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