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喜歡「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台灣演唱會及綵排記錄」這兩篇文章,但2008年8月17日張貼於yahoo 部落格時大陸那邊並無法連線過來閱讀,所以小朋友們從沒看過這些文字及相片。現在重新張貼於Pixnet,小朋友都已長大也離開「兒童」合唱團,或許又回到草原上放牧。不過這次在台灣的演出,肯定是大家永難忘懷的美好回憶。
我仍然很懷念那些小朋友的天籟歌聲及可愛身影,也和各位分享這兩篇我極喜歡的文章。
「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台灣演唱會及綵排記錄(上)
2008年7月23及24日,
我上台北欣賞了兩場蒙古來的「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演唱會,
也參與他們的綵排及後台活動,
留下滿滿的美好回憶,
我想,這輩子永遠忘不了和那些蒙古小朋友相處的情景。
所以無論如何,都得把這段故事寫下來……
■ 緣起
去年底Lidia她們公司決定要把這個由37位蒙古小朋友組成的合唱團引進台灣演唱時,我就一直關注著,因為整個活動對我來說是「動人的」。
還記得他們的故事嗎?
草原上的蒙古歌謠因缺乏樂譜記載而逐漸失傳,於是學者們著手尋找草原上的老人,請他們唱出記憶裡的歌,重新寫譜記詞保留下來。又到草原上尋找善於歌唱的小孩,最後挑選出37位組成合唱團,讓他們演唱祖先們唱過的歌。
這種「傳承」意味甚濃的藝文活動,本來就很吸引我,所以半年來也隨著Lidia的工作進度,關心這些蒙古小朋友們能否到台灣來演唱。五月底終於確定他們將於7月23及24日來台灣演出兩場,不過那段時間我卻因故無法北上,頗覺婉惜。
七月中旬,得知我原訂的工作行程剛好取消,因此得以上台北觀賞演出。Lidia問我要不要連看兩場,掙扎了數日最後決定兩場都看,接下來Lidia安排了一張工作證給我,讓我可以攜帶相機在國父紀念館拍攝他們綵排的情形。天啊!害我興奮得陷入一種歇斯底里的失控狀態。
■ 2008年7月23日上午九點鐘
Lidia上午九點就會到國父紀念館的綵排現場,於是我算好時間,搭乘凌晨三點的國光號上台北,預計九點鐘準時和她會合。
對我來說,真是一次難得的經驗,亢奮的情緒早驅走深夜趕車的疲憊。進到國父紀念館後台,不管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鮮!雖然Lidia告訴我從她入行至今十餘年,整個後台就從沒改變過(所以陳舊可期),但我還是興緻勃勃地到處拍照,前台後台來回穿梭像個小孩子似的。
這是國父紀念館後台一隅,嗯!好像有點不小心拍得太唯美了。
九點半鐘,導演、導播、燈光、音效及舞台工作人員陸續抵達現場開始工作,我和Lidia就在空蕩的觀眾席上看著導演和工程師一幕一幕調整燈光。閒聊時,Lidia提到這場演唱會的成本過高(演出及工作人員太多),即使門票全部賣光還是會賠錢。三位投資的老闆乾脆把這個案子當成文化交流的“慈善”事業來經營,虧錢的事就暫時不管了。但這些蒙古小朋友實在太可愛,一到台灣就弄得每個人心花怒放,連工程部的投資老闆都“中蠱”般決定在演出現場增添更多設備。
Lidia指著觀眾席上的超大投影機說:「原本只有兩台,老闆昨天看過後,就指示要再加兩台,務必達到最佳演出效果。」
「都賠錢了,怎麼還拼命增加成本?」我不解地問著。
Lidia笑說:「沒辦法!小朋友實在太可愛,大家都不計成本在辦這場演唱會。」
我只能搖頭跟著笑,而眼前所有工程人員則台上台下四處移動各自忙碌,原來整場演出是這麼多人的辛苦結晶。看著燈光師調整出各種美妙的色調,心中暗自羨慕,於是嘆著氣告訴Lidia:「這樣的工作多有趣,而我在校園裡日子卻單調得猶如行尸走肉,真是虛渡歲月!」Lidia安慰我,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苦樂,演藝圈的工作也許比較活潑,但壓力也大。這次大陸來的導演所習慣的作業方式和台灣不同,所以燈光師忙著設定光線,時間很緊迫非常辛苦呢。這點我能瞭解,但還是羨慕這種和藝術相關的工作。
綵排時導演還不斷在調整燈光,所以拍下許多光線很美的畫面。
■ 上午十點鐘
小朋友到場了,和他們已相處兩天的Lidia叫我趕快到後台去看看。
快步走到後台入口時,遊覽車上的小朋友和隨隊老師都已進到休息室,剩一兩位年紀比較長的小朋友回來搬些較重的道具。
就在此時,我差點尖叫出聲,那不是我的偶像巴特爾嗎?就是把那首《夢中的額吉》唱得連余秋雨都感動掉淚的巴特爾,他也來台灣了耶!之前聽說已滿十四歲的巴特爾因為開始變聲已無法演唱,一直以為他不會來呢。
看到“偶像”出現眼前,我……還是不敢過去打招呼,天生害羞的我,只默默在身後望著他那小小的背影。他們的專輯我已聽到滾瓜爛熟,誰唱什麼歌都一清二楚,所以知道哪位是唱蒙古長調的杜貴瑪,哪位是指揮「百鳥會」的阿木爾其其格,還有DVD裡讓人跟著流淚的達維爾及鼎鼎有名的小胖子敖成。只是完全不敢過去和他們說話,連相機也不敢拍,因為我實在太怯生了。
小孩子們吵吵鬧鬧地把東西歸定位後,就開始戴上麥克風準備綵排。
一場天籟般的歌聲宴饗於是展開。
雖然CD已聽過百餘遍,熟稔之餘還是很好奇導演如何把這些歌曲串聯成一場演唱會。若只是一首接著一首唱,絕對單調無比,想必已花了些心思安排,才能讓「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如此轟動,甚至跨海至台灣演出。
不到半小時,我就大致瞭解整個演出的架構了。難怪會感動很多人,因為除了悅耳的童謠之外,更蘊含著「人文精神」及「文化傳承」的深刻意義。
待我約略描述整場演出的架構後,你就能體會其中巧妙之處了:
因為合唱團的成員分別來自五個不同的蒙古民族,所以挑選幾位不同種族的小朋友,以一年的時間精心拍攝他們的生活點滴,藉此從親情、宗氏、祖譜、飲食、音樂、畜牧、馬術、蒙古摔角等角度來介紹草原上的蒙古文化。每播放一段影片,就由該影片的主角現場口述一段生活經歷,隨之演唱三至五首屬於該民族的童謠。
這樣的安排一點都不枯燥,除了欣賞歌曲還能瞭解蒙古人在草原上的生活形態,所以影片裡不乏讓人拭淚或捧腹大笑的片段。看完上半場的綵排,我就瞭解為何「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演出精彩到連余秋雨及席慕蓉都挺身撰文推薦。
因為節目精心設計過,所以和在家聽CD的感受大異其趣,而參與現場綵排則又和觀賞正式演出的感受不盡相同,不但能體會工作人員的辛勞,還可看見小朋友們最真實、自然的一面。
例如:排練了幾首歌之後,導演得重新調整燈光,所以就讓小朋友在台上休息十分鐘。結果你知道嗎?合唱團的老師居然和小朋友在台上玩起蒙古摔角……
當場我是又感動又覺好笑,他們真的是很純樸很天真的小孩!
老師居然和小朋友在台上玩起蒙古摔角!戴藍帽子那位就是老師。
另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演唱《快樂的牧羊人》時通常會安排一隻小綿羊跟著上台演出,在蒙古到處都是羊,隨便找都有可愛的小綿羊,但在台灣去哪裡找小綿羊?但工作人員還是千里迢迢借來一隻“小”綿羊,其實應該算是“中”綿羊,因為真的找不到小隻的!團裡的大人們看到這頭“中”綿羊都輕輕皺眉,實在龐大了些,所以決定晚上不讓羊上台,以免在舞台上失控。
但排練到《快樂的牧羊人》時,小朋友還是會問說:「羊呢?」
(不管在哪裡演出都要有一頭小綿羊啊!)
老師說:「羊太大隻了,沒辦法上台。」
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嚷著,沒羊怎麼演出?
老師只好請人把羊牽出來,好當場證明這頭“中”綿羊不適合上台。
結果羊被牽到台上時,小朋友立刻聚集過來把那隻綿羊團團圍住,然後交頭接耳地說:「台灣的羊耶!好可愛哦!」
真是美妙至極的一幕……
一群蒙古來的小朋友在台灣的國父紀念館內圍觀一頭綿羊。
(所以,當晚羊還是上台了而且表現搶眼。)
真的好可愛!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國父紀念館內圍觀一頭台灣綿羊。
到最後排演《五彩的敖包》時,小朋友們要一個接一個排成兩列長龍,下台進到觀眾席繞一圈再回來,然後逐漸退回後台,留下六歲的小女孩安蕊在台上用稚嫩的童音宣佈:「中場休息二十分鐘。」實際演出時,這段總是讓觀眾鼓掌大笑,因為安蕊實在太可愛了。
上半場綵排結束後就休息用餐,下午再繼續。
■ 中午十二點
因為我也配帶工作證,所以也幫我準備一份便當(真貼心),於是就和Lidia他們上二樓休息室吃飯去了。
平常大多吃素的我,正望著排骨便當發愣時,Lidia告訴我這段前天的趣事:
她說,蒙古人大多不吃豬肉,因為嫌豬骯髒,還是羊比較乾淨,他們喜歡吃羊。但台灣哪來羊肉便當,還是訂了雞腿及排骨兩種口味。
怎麼辦,小朋友都不吃排骨便當耶!
最後還是合唱團的老師比較“勇敢”,先試咬一口……
結果發現:「台灣的炸排骨真是好吃!」
於是大家紛紛嘗試並立刻上癮,不分男女老少都愛上台灣的炸排骨。難怪剛才老師宣布綵排結束開始吃便當時,小朋友會興奮成那樣。
聽完這段故事,忽然覺得眼前這份排骨便當美味無比,好不好笑?
用餐時就是Lidia她們抱怨抒壓的時間,大家七嘴八舌配合誇張的表情將這幾天的委屈一吐為盡,因為時間很趕,各種繁瑣雜事都要處理,難免抱怨連連。身為演藝界的幕後工作者壓力都很大,漸漸大家都習慣這種互吐苦水的抒壓方式。不過抱怨歸抱怨,一些正事大家還是利用吃飯時間逐項討論完畢。
■ 下午二點鐘
休息過後,小朋友下午還要繼續綵排。
但我得先回旅社去,三點前不check in就會取消網路的訂房預約。也好啦!就回去沖個澡再過來看下半場的綵排。
沒想到,一進旅社就攤在床上昏昏睡去(搭夜車太累了),醒來已下午六點多,足足睡了四個小時。趕緊沖澡出門,七點鐘約了友人的母親在國父紀念館旁的麥當勞見面,要幫身在美國的友人帶她母親去觀賞這場「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台灣首演。
匆忙之餘,不忘先吞了一碗三商巧福牛肉麵才趕去國父紀念館。
■ 下午七點鐘
還好才六點五十五分,沒遲到。
灰藍的天空漸漸轉變成炫麗的寶藍色,在這種雅緻的色調下拍攝遠處的台北101肯定別有風味,於是就隨著斑馬線的人潮移動到視野較好的安全島正中央去,夾雜在馬路兩側的車水馬龍裡,舉著相機拍攝台北101。
就在此時,友人的母親剛好抵達,而我則立在安全島上動彈不得,如銅像一尊。
這就是我和友人雍容大方的母親相見時的情景……嗯!場面有點尷尬。
■ 下午七點30分 上半場演出
和友人的母親進場時,正看見Lidia忙著和大小S打招呼,最前排則坐著席慕蓉,身旁圍著一堆記者和攝影機,主辦人之一的王偉忠也在舞台前接待陸續進場的貴賓,我則安份地坐著陪友人的母親聊天,幾位認得我的工作人員過來打招呼時,我總不忘口頭上慰問大家的辛勞。(他們還得工作,我則可安穩地觀看演出,真不好意思!)
七點半準時開場,才唱出第一首《海拉爾河》大家就被小朋友們的純真嗓音所吸引,接著正如先前的綵排,很精彩地把上半場的節目表演完畢。
上半場的節目如下:
01.開場
02.《海拉爾河》
03.《鄂呼蘭德呼蘭》
04.《森林中的思念》
05.《小白兔》
06.《好獵手》
07.影片(介紹鄂溫克族,主角達維爾)
08.達維爾出場自我介紹並領唱《毛敖吉坎》
09.《克尼耶》
10.《百鳥會》
11.《快樂的牧羊人》(台灣的小綿羊上場)
12.影片(介紹達斡爾族,主角蘇文祥)
13.蘇文祥出場自我介紹並領唱《忠實的心》
14.《達斡爾聯唱》 - - 從哪裡來、迎新娘、什麼最美麗
15.《五彩的敖包》(中場休息二十分鐘)
■ 下半場演出
上半場雖然很精彩,但我已知道內容,所以沒那麼驚訝,但下半場就驚喜連連了。
開場演唱一首《高高的興安嶺》後就播放第三段影片,介紹貴族般優雅的布里亞特族,主角是娜日格樂。
接著又唱了三首歌,便進入下半場的第一段高潮,團裡最受歡迎的胖小子敖成出場了,他的生活點滴在影片裡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長大立志成為摔角高手的他更在台上表演了幾招,讓現場氣氛high到極點。我覺得這就是節目設計高明之處,在音樂會裡安排了「摔角表演」,於是介紹蒙古文化的同時也讓節目生色不少。
之後是女孩子們合唱的《天鵝》,每位都像天使般身著白色裝服,舞台飄滿乾冰,燈光投射出雪花片片,唯美的氣氛適時讓剛才被摔角激起的情緒沉靜下來,這段也是頗見功力的安排。
《天鵝》唱完則是一段感情細膩的演出,合唱團孩子們的母親被拍攝成相片,一幅一幅投射在舞台紗狀的布幕上,配合馬頭琴的旋律由兩位小朋友朗誦歌頌母親的詩篇。你知道嗎?住在草原的孩子要離家千里到海拉爾的學校讀書練唱,一去就是數個月或半年,對小孩及母親來說會有多少不捨及思念,難怪這段歌頌母親的安排特別感人。
孩子們的母親被拍攝成相片,一幅一幅投射在舞台紗狀的布幕上。
接下來就是整場演唱會最讓我驚訝的一段了!
前奏才響起,我立刻知道那是我最喜歡的《夢中的額吉》(夢中的媽媽之意),也就是余秋雨所形容「聲音一起,幾百年馬背上的思念和憂傷頃刻充溢屋宇,使稚嫩不再稚嫩,蒼老不再蒼老」的那首歌。當初的主唱是十二歲的巴特爾,沒人相信十二歲的小孩居然有如此蒼勁的嗓音。我總是喜歡在夜裡反覆聆聽《夢中的額吉》,非要聽到感動得穿心透肺才肯罷休。
CD版的《夢中的額吉》是巴特爾十二歲時的現場演唱錄音,現在十四歲的巴特爾已進入變聲期無法演唱了,我一直以為在台灣將聽不到這首《夢中的額吉》,所以當前奏響起時我簡直激動到無法形容。
這是余秋雨寫的:
就是他,臉龐清瘦、頭髮淩亂的鄂溫克族男孩子巴特爾,剛才穿著一雙小馬靴走出佇列站定,緩慢的步子立即引起了全場肅靜。他輕輕地閉上眼睛,同時又輕輕地張開了嘴,一種悠長的聲調隨即綿延而出。
茫茫大地無聲無息,
心中的母親在祈禱上蒼。
她正為我向上蒼獻奶,
她正遙望著遠方的遠方。
我的母親,
她在遠方……
《夢中的額吉》曲終時的畫面,真的很美,在最高處那位就是巴特爾。
而現場的巴特爾就這般動人地唱完這首《夢中的額吉》,我則訝異於他的嗓音依舊完美如昔!唱完後,巴特爾才開口說,這首是他從小唱到大的歌,但現在他已經變聲無法再唱這麼高的音,今天大家聽到的是他以前的錄音,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也希望大家喜歡這首歌。聽完這段告白,現場掌聲如雷。
後來我才問Lidia這是什麼回事?
她說巴特爾的確無法唱了,所以在香港演出時導演就把這首《夢中的額吉》交由別的小朋友來唱。當時Lidia也在香港現場觀摩,她就發現別人演唱《夢中的額吉》時,台上的巴特爾就低著頭默默掉淚,因為這是他的歌,但他卻無法演唱。
這幕景象看在Lidia眼裡,別有感觸……
於是Lidia私下告訴導演,到台北時能不能讓巴特爾演唱這首歌,用他以前的錄音也沒關係,就讓巴特爾在台北再表演一次這首他從小唱到大的《夢中的額吉》。凡事力求完美的導演只回了一句:「我最討厭假唱了!(大陸稱對嘴為假唱)」,所以當場並沒回應Lidia的建議。
到台北後,可能導演也心軟了,還是讓巴特爾上場演唱《夢中的額吉》。
事後合唱團的老師特別向Lidia道謝,說台北這邊人情味濃,總是從小孩子的立場來考慮事情。巴特爾知道他能再唱《夢中的額吉》時真的好高興好高興,這是他最後一次的演唱了。
聽完後,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覺得很溫馨。
當時十二歲的巴特爾所唱《夢中的額吉》,是一首我每次聽每次都會感動的歌。
節目的最後一段影片以隨團前來的76歲鄂倫春族老奶奶額爾登掛為主角,老奶奶在興安嶺上度過了童年和老年,沒有誰能像她那樣仰望森林,離森林那麼近。七十餘年來,古歌仍然唱著,鹿哨仍然在吹著,老人不願意自己變成童謠孤獨的守望者,還好有孩子站出來了,可以把老奶奶的童謠接唱下去,一代又一代。
於是人們聽見往日的歌聲在山林裡重現,古老的血脈在草原上綿延……
最後小朋友們接著演唱《遠古的祝福》,整場演唱會完美地結束。
但在觀眾瘋狂的掌聲下,全體小朋友及老師又出場謝幕並演唱安可曲《鄂呼蘭德呼蘭》。
下半場的節目如下:
01.《高高的興安嶺》
02.影片(介紹布里亞特族,主角是娜日格樂)
03.《烏拉勒吉》
04.《興安嶺的雲雀》
05.《吆胡爾》
06.影片(胖小子敖成的生活故事)
07.《嘿嘿,岱日查》
08.胖小子敖成的蒙古摔角表演
09.《天鵝》
10.歌頌母親的詩詞朗誦
11.《夢中的額吉》
12.影片(介紹鄂倫春族,主角額爾登掛老奶奶)
13.《遠古的祝福》
14.謝幕
15.安可曲《鄂呼蘭德呼蘭》
■ 晚上十點鐘
演出結束,我知道Lidia得忙著招呼貴賓及工作人員,就不去煩擾她,簡單道謝後就送友人的母親去搭公車,自己再搭捷運回旅社。
從凌晨三點起整天就像一場夢境般的旅程,一段又一段銜接行進,許多驚訝及嘆息就隨著草原上的歌聲交織在台北的夜空。很慶幸我參與了這場演唱會,永遠也不會忘記今晚所有的笑聲及感動。
感謝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