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8

38

26

34

37

攝影自由行。尼泊爾篇 

 

 

 

 

 

尼泊爾旅記05 掃把與西塔琴

 

 

昨天算是休息日,僅黃昏時簡單去參觀猴廟(Swayambhunath),所以今天又有重量級行程了,要造訪古城巴克塔布(Bhaktapur)。我喜歡行程安排時「鬆緊交錯」,這樣的旅行才舒服。

巴克塔布(Bhaktapur)位於加德滿都東方十二公里處,乃加德滿都谷地第三大城。其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9世紀,甚至在12~14世紀時成為馬拉(Malla)王朝的首府。

15~18世紀時,馬拉王朝又分裂為三個獨立王國:

一、加德滿都(Kathmandu)我們居宿之處

二、帕坦(Patan)前天去過

三、巴克塔布(Bhaktapur)今天要造訪

據說巴克塔布充滿溫暖色調,紅磚、木柱、褐瓦及穿梭於古城的人車,親臨現場有種時空錯置之感,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

 

 

01

 

 

 

 

 

■ 2012年1月2日(星期三)

仍是七點鐘起床,悠然散步去杜巴廣場(Durbar Square)。

在尼泊爾七天期間,我每天清晨都去杜巴廣場觀看當地人起居生活,真是難得的旅行經驗。雖然回程皆嘗試不同路線,欣賞不同城市風貌,但總會繞回去探望那位賣早餐的清秀女孩。

約略九點回到房間,Paul已盤在床舖上打坐,燃香氤氳,陽光斜射,世界如此美好。

待Paul的冥想晨課結束,才開始共進早餐,仍是沖泡麥片配雜糧餅乾及蘋果。

漸漸的,我們的旅行已經變成一種生活了!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13

 

 

 

 

 

10點20分出發去巴克塔布(Bhaktapur),這次我們不想再冒任何風險搭三輪車了,直接坐計程車,車程十二公里。

這位司機就住在我們旅社後面,所以三個人聊得特別親切。當然氣氛會如此融洽乃因我們沒殺價,他心情好,希望接下來幾天我們能一直雇用他的車。於是風景在車窗外流動,笑語在車窗內綻放,好個賓主盡歡。路過郊區一間製陶廠時,我和Paul齊聲讚嘆陳列於庭外的陶藝品,結果司機很酷地說:「到了巴克塔布四處都是這種東西!」這一說,讓我們更加期待了。他繼續補充巴克塔布因土質適合製陶,傳統陶藝產業非常發達,而且也是木材及紙業重要集散地。初聽還以為是個「工業城鎮」,後來才懂弄,「木材」乃指精緻木雕藝術,而「紙業」則是極具質感的手工製紙(尤其再生紙),所以整座城市充滿陶、木、紙的溫暖色彩。另外巴克塔布又名巴德岡(Bhadgaon),意即「稻米之城」,其另一個尼瓦語的名稱則是闊帕(Khwopa),是「虔誠朝拜者」之意。所以把陶藝、木雕、製紙、稻米、僧侶聯想在一起,就是巴克塔布的豐饒人文風貌了。

 

 

14

 

 

 

 

 

11點抵達巴克塔布的杜巴廣場,果然氣勢非凡,建築及雕刻皆精美異常。(尼泊爾對任何位於皇宮前的廣場皆稱為「杜巴廣場」,因巴克塔布以前是馬拉王朝的首都,所以也有一座「杜巴廣場」。)

兩人仍是各走各的,約好每小時回到杜巴廣場會合,有事交待,沒事繼續各走各的。

我先晃到廣場旁的「55 窗宮殿」(Palace of 55 Windows),欣賞精雕細琢的門窗雕工,宮殿建於西元1427 年,至今仍是尼泊爾木工藝術的示範建築之一。但因建材色澤太深,正午的光線無法拍攝出雕工細節,於是移到對面的黃金門 (Golden Gate)去覓景。門內是地位崇高的塔蕾珠宮院(Taleju Chowk),據說非教徒無法入內,即使在門前拍照也會被驅趕。幸好佇立許久並無人前來驅趕,只因正午陽光過強,黃金色澤無法完整呈現,沒拍什麼相片就又晃到別處了。

 

 

15

此乃黃金門 (Golden Gate),但光線不是很好,黃金色澤有點暗。

 

 

最後來到西提拉克希米神廟(Siddhi Laxmi Temple,又叫石廟Stone Temple) ,這座印度Shikhara式建築的台階兩側有男女隨從、狗、馬、駱駝、犀牛、人獅那羅辛哈(Narasimha )等石雕,繞富童趣。所以有位老爺爺帶著孫子過來玩耍,這些動物雕像已算是孩童的迪士尼樂園了!我立刻加入行列,和他們玩起一二三木頭人的拍照遊戲,拍完立刻show給祖孫倆看,就這樣玩得不亦樂乎。

 

 

16

西提拉克希米神廟前有很多雕像,對小朋友來說就像迪士尼樂園,你看這是獅子王!

 

 

此時一位紅衣女悠然出現,全身時髦亮麗,身揹專業攝影器材,鏡頭前還套上遮光罩以呈現「巨砲」之式(其實這種正午的光線不太需要遮光罩)。來到神廟前就大手一揮,用標準的北京腔喊過來:「你們讓讓,我要拍照!」

爺爺問我對方在喊什麼,我譯成英文後,他立即抱起孫子從台階前移開,我也跟著讓出位置。待那位架式十足的紅衣女拍完離開,爺爺才問我:「她和你同一個國家嗎?」

我頗覺尷尬,但還是要解釋清楚:「不算是!我來自台灣,但和她說著同樣的語言。」

可惜爺爺弄不清楚哪裡是「台灣」!哎……

不過至少我攝影時從不要求別人讓開,會耐心等候場面清空,或乾脆不拍。而且重點並非「拍攝到好作品」,而是當下和祖孫倆快樂相處的過程,這才是旅行珍貴之處。

 

 

17

巴克塔布的杜巴廣場

18

19

21

 巴克塔布的杜巴廣場,黃昏時拍攝。

22

23

24

25

 

 

 

 

 

12:00兩人會合後,決定一起去逛陶器市場,雖沒採購任何陶藝品,不過光看師傳拉胚製陶就很開心了。

 

26

27

28

29

31

32

33

 

 

之後又順道去陶馬迪廣場(Taumadhi Square),這裡有座建於1702年的尼亞塔波拉神廟(Nyatapola Temple),供奉著希提拉客希米女神(Siddhi Lakshmi),乃加德滿都谷地中最高的印度教寺廟。建築本身為五層屋簷相疊的架構,下面也有五個相疊方型基座,每層階梯兩側分立一對守護者,由上而下分別為女神、獅身鷲、獅子、大象、大力士,上層守護者的力量是下層的十倍。以此類推,頂端「女神」之力量乃最底層「大力士」的10000倍,那幹嘛還稱其為 力士啊?

廣場上剛好有幾位紅衣婦人在打掃,拍攝時當然會影響到相片構圖,但總不能大喊:「妳們讓讓,我要拍照!」不過倒可以轉念,想像婦人手上的掃把是西塔琴,試著把畫面拍攝成「紅衣宮女彈奏西塔琴的廣場」……夠酷吧!

 

 

34

信我,陶馬迪廣場前面這位紅衣宮女手拿的是西塔琴,而非掃把! 

 

 

 

 

 

沿途順便逛了幾家手工再生紙店,我買了兩本雅緻記事簿。

 

35

巴克塔布的紙業發達,尤其質感極好的手工紙,你看招牌上賣的都是各式紙製品。

 

 

13:35回到杜巴廣場,原本要去一家庭園餐廳吃午飯,但裡頭已被一個說中文的旅行團佔滿了,只好另覓食堂。但實在找不到較舒適的,只好去廣場的“公營”餐廳,這種地方想也知道「又貴又難吃」,但重點是沒有顧客,可舒適用餐。

我們倆對吃都不講究啦,但求能安靜享受當下,所以坐在古建築的開闊陽台臨風飲食,俯瞰廣場眾生往來,慢慢吃了一個多小時。

對了!我點的是比薩,而Paul則吃尼泊爾傳統套餐。

 

 

36

 

 

 

 

 

下午三點多再慢慢散步去塔丘帕廣場(Tachupal Square),在那裡閒坐等待黃昏,順手於達塔特拉亞神廟(Dattatraya Temple)前拍了幾張韻味豐沛的紅衣婦人相片。也和幾位小孩嬉鬧,把他們踢的小足球劫過來,逗得大夥尖叫連連。哈哈哈!現在想起來仍歡樂無比。

等到塔丘帕廣場已被陰影覆蓋才又悠閒走回杜巴廣場,此時日已落盡,剛好搭計程車回加德滿都。

 

 

37

38

39

41

這張相片極有趣,因為穿著不同,這位師父顯然是中國來的,而非當地僧侶。

42

43

45

46

47

 

 

途中Paul“忽然”從背包抽出相機拍攝窗外景象(已忘記他當時要拍攝什麼),而我也手癢跟著打開背包,取出相機拍下一張車內景象留念,相片記錄的時間是17:03。

正因這個“忽然”之念,Paul忘了把相機放回背包,下車時相機就遺留在車上了……或許,這就是佛家講的「因緣」及「空」吧!(我總以「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來註解佛教的「空」)

等Paul發現時我們已回到房間,沖完澡了。當時尚不知遺留在車上,以為是被偷,所以我也急著檢查相機,發現我的器材安然無恙後,Paul才開始回想最後使用相機是何時?於是憶起車上那段“忽然”之念,兩人各取相機拍攝……所以,相機肯定遺留在車上。

 

 

48

 

 

 

 

 

丟掉相機任誰都會心情不好,但Paul的舉止卻非常平和淡然。

沉默一陣子後,我忍不住問他:「不會覺得難過嗎?」

得到的答案竟是「有一點點,但或許那台相機本來就該屬於那位司機,還希望他能善用相機,幫家人或朋友多拍一些相片。」

相機遺失不但沒有自怨自憐,居然還祝福對方能善用相機,這種胸襟讓我有點「震驚」。這點我還做不到,要多向Paul學習!

所以不消幾分鐘,「相機遺失」的陰霾即煙消雲散,兩人又開開心心出門吃晚餐去也。懶得動腦筋,所以又去「桃太郎拉麵」吃魚井飯,真是每吃必感動的人間美味!

 

 

八點多回社旅,本來各自忙著瑣事,後來就開始聊天了……

凡事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和Paul是在網路上認識的,十年來才見過三次面,包括這次的出國旅遊。所以罕有機會聊天,若非今天「相機遺失」,還真沒機緣靜下心來深聊呢。

我們聊的是宗教!

身為基督教徒的Paul述說他幾次去「打禪十」的經驗,同儕裡有許多人都會「打坐打到騰空浮起」,所以弄到連老師都要制止學員以這種“神通"作為坐禪的目標。

但我怎麼也不信相人可以騰空飛起,覺得那只是幻覺,並非真的飄浮於空,何況我本來就不相信鬼神、靈修及乩童!

Paul又說要是朋友發現屋內有憧憧鬼影的異象時,常會請他去“感受",而他看完所描述的鬼靈影像,通常和朋友所見的一樣……可見世間真有其鬼!

我則回憶當年在金門服役時,我們的防守區於古寧頭戰役時積屍數尺,據說至今仍陰氣很重。但輪值夜哨時,我經常要一個人半夜摸黑穿越「積屍數尺」的古戰區場前去上哨,雖有同袍目睹過各種異象,但我從沒見過而且也不害怕。

所以Paul好奇問我:「你真的沒見過邪靈?」

「沒咧,因為我媽說我八字很重,所以看不到鬼。」

「你媽這樣說,你就相信,所以你是相信你媽,還是相信你的八字。」

「我是相信世界上沒有鬼啦,若有,那也是某種偶發的自然現象,不會傷人,無需恐懼。」

所以我覺得鬼是人形容出來的,宗教也是人創造出來的,像基督教的「聖靈感動」或道教的「乩童附身」也都是大家學習而來的肢體表現。

因 此Paul又述說一些親身體驗,他強調「聖靈感動」是真的,而且有些信徒聖靈感動時所說出的“語言"還可辨識。他年少聖靈感動時,牧師還說他被魔鬼附身,所以說著魔鬼的語言。談及此事Paul自己也在笑,覺得對方是個“奇怪"牧師。然後又提到某長輩曾是乩童,後來決定收山不做,因為看不慣市面上太多假乩童及其演技絕佳的「假附身」。所以他的結論是「乩童附身真有其事,但極罕見,坊間所見大多是假裝的」。

對這些宗教現象我只是莞爾一笑,覺得「人生的答案」並不來自宗教,而是在自然運行之道。千百年前,有聖賢者瞭解自然運行之道(神),於是藉由人類語言分享予眾人(傳道),長年傳承而來便成一脈學問(宗教)。問題是,這些學問(宗教)被發展得過於“精雕細琢",演化成太多理論及制度,經常忽略原本的天地自然運行之道。

 

 

49

觀察「大自然運行之道」,你會發現「青春及老邁的距離只在眨眼之間」。

51

 

 

所以我個人的拙見是,回到大自然裡,順著自然運行之道生活,便是生老病死的答案。例如癌症這種文明病,只要讓生活習性回到最自然的方式,吃天然食物,喝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空氣,睡眠充足,起居正常,樂觀開朗,保證癌細胞不會再蔓延。

胡扯了這麼多,但我覺得今天學到最珍貴的一課卻是「祝福」!相機遺失了,居然還 祝福 對方能善用那台相機,有這種胸襟,何懼鬼神?

感謝老天,讓我度過一個充滿靈性的夜晚。晚安!

 

 

 

 

 

 

 

 

 

 

 

52

 

 

 

 

 

 

 

 

 

 

 

 

延伸閱讀「尼泊爾遊記」系列文章表列 ( 請點選閱讀 ):

 

尼泊爾遊記01 你決定就好!

尼泊爾遊記02 魔幻廣場

尼泊爾遊記03 飛天三輪車

尼泊爾遊記04 洞窟寶藏

尼泊爾遊記05 掃把與西塔琴

尼泊爾遊記06 留白的藝術

尼泊爾遊記07 感謝老天!

 

 

 

 

 

 

 

 

 

 

 

 

 

 

 

 

 

 

 

 

 

 

 

 

 

 

 

 

 

 

 

 

 

 

 

 

arrow
arrow

    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